《紅樓夢》一書被很多讀者認為是中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原因就在于無論在社會風氣、人情世故、文化背景還是在作品所表現出的哲理上這部小說都做到了淋漓盡致。從小說中,我們還可以看出曹雪芹超人的才華,就這部小說的詩詞來看,作者的造詣也算極高。
《紅樓夢》一書中近體詩多達八十余首,多數都是曹公借故事中的人物寫出的,但凡賈府有盛大活動或舉辦詩會,寶玉及眾姑娘們都會聚在一起作幾篇格律詩,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寫這些詩,由此可見曹公對近體詩的青睞。
對于寫詩,曹雪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他也將自己的所有的思想寫入了自己的這部心血之作。我認為,小說中最能體現曹公對詩的認識的便是“香菱學詩”一回,這一回也堪稱《紅樓夢》中非常經典的一篇,下面我們就以“香菱學詩”為例探究曹雪芹眼中的古代近體詩。
小說中出現的這種詩體有著悠久的歷史,齊梁時,詩人們發現了“平上去入”四聲,為了讓詩句讀起來更有節奏,他們寫詩時可以使詩讀起來有平仄交替的美感,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在唐朝初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詩體——格律詩,而這種詩體迅速被大多數文人所接受,即使是身份在眾姑娘中最底層沒有接受過教育的香菱也會對學詩如此癡迷。當然,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有它獨特的魅力。
香菱初次找黛玉請教詩詞時,從黛玉的一到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黛玉的傳授之道,在黛玉看來,學習格律詩應經歷四個階段:
黛玉道:“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
最開始,黛玉教香菱寫的是近體詩里面的律詩,在黛玉看來,律詩就是簡單的起承轉合(即現代的首頷頸尾四聯),但是,在黛玉心中極簡單的事其實也有很多講究,律詩不是簡單的文字拼湊,它要求詩者能夠自如地運用筆墨,起承轉合自然,這一理論出自元代范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起”即興起,作為全詩的第一聯無論是以景物、事物還是人物興起一定要讓讀者明白所讀的詩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承”是在第一聯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引申,“轉”就是將詩詞引入更高遠的境界,“合”既要不能脫離前四聯,還要對全詩做總結和最后的升華。如此環環相扣,才可以作出一首好詩。
而連接律詩的不僅是內容上的起承轉合,更是韻律上的平仄交替,這一目的通過每句之間的粘對規律來實現。
“粘”就是律詩的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二四六位相應的字平仄要相同。
“對”就是律詩的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二四六位相應的字平仄要相反。
香菱的詩詞天賦可以說極高,很多人剛開始作詩都很難做到每一個字都不出律,而香菱的第一首詩在意境上雖欠火候,但韻律上卻非常完美,我們就通過香菱所作的第一首詩來看看律詩的粘對規則。
詠月·其一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與第二句的二四六位字平仄相對)
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與第四句三四六位字的平仄相粘)
(第三句與第四句二四六位字的平仄相對)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句與第五句二四六位字的平仄相粘)
(第五句與第六句二四六位字的平仄相對)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六句與第七句二四六位字的平仄相粘)
(第七句與第八句二四六位字的平仄相對)
值得注意的是,律詩和其他詩詞相比的特殊之處就在于承句和轉句要求對仗,對仗講究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平仄相對其實在粘對規則中已經實現了。另外對仗還要求相應位置的詞性、詞形、句子結構等要相同,對仗較嚴格的稱為工對,在填詞作曲方面對仗不是非常嚴格也可以寬對,在工對和寬對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流水對、扇面對、錯綜對等新奇的對仗方式。
《聲律啟蒙》
清代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聲律啟蒙》可以說是一部比較齊全的對仗素材,書中詳細列舉了從一個字到十一個字的對仗。涉及天文、地理、花鳥、魚蟲等各個方面。
對仗最后對的是意境,一般要求出句和對句讀起來銜接完美,不要為了對仗使對句過于突兀,黛玉一次和湘云對詩時湘云出了一句“寒塘渡鶴影”黛玉的對句是“冷月葬花魂”這句可以說是極其工整,每個字的詞性都和出句相同,在意境上,黛玉的對句更勝湘云一籌。
以上都是關于學習近體詩最基礎的知識。
“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雖然格律詩要求頗多,但黛玉認為個人的詩情不能完全受限于平仄韻律之中,若遇到奇句,格律也可以為意境讓步。李白詩作無數,很多律詩也存在出律情況,但他詩中的境界幾乎是無人能及的,他還是名垂千古。所以,作詩也不能太過古板,不能讓規矩限制了詩情。現代人看格律詩多半看的也是詩意,詩人寫詩靠的就是新奇的思維和詩情,而不是過度的循規守矩。
黛玉思想的先進之處便在于雖然她也承認近體詩的格律,但是她的詩絕對不會被格律所限制,所以在這句話中就推翻了人們固有的思維方式,或許,這也是黛玉的詩領先于眾姐妹的原因。
香菱笑道:“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
黛玉不要香菱去學陸游的詩不是否定陸游的詩,因為陸游的這句詩詩只是簡單的文字美,而具體看他并沒有寫比較深刻的事物。黛玉認為初學詩不必為了高雅而刻意堆砌詞藻,立意是詩的靈魂,字詞是詩的骨架,沒有高遠的立意,再唯美的詩句也只是一些字詞組合而已,詩歌的立意決定著詩歌的方向,所以在提筆作詩前,開始想的并不是如何用詞,而是要先確定作詩的方向,如此才可以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關于詩詞的語言潤色在以后可以慢慢學習,但入門一旦走偏就很難改掉了。
我們讀過的很多詩都幾乎是用大白話寫成的,但卻被后人奉為佳句,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作者所寫的境界是極其高遠的。
從黛玉的詩詞中立意的高度也可見一斑,在一次元妃省親讓寶玉為大觀園的居處提詩時,黛玉偷偷幫寶玉為杏簾在望題了一首詩便壓過了寶玉的三首詩。
杏簾在望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
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
不同于寶玉的應景之作,這首詩不但寫了杏花村的美景,更由眼前的繁華聯想到了太平盛世。
而香菱的第三首詩也成功在了境界的升華上。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香菱第三首詠月詩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沒有局限于單純的之為寫月亮而作詩,第三首詩少了牽強生硬多了真情實感,此時的香菱的詩詞境界提升到了更高遠的程度,她由眼中看到的月亮聯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之悲,又想到了遠方的丈夫,極言思念之深,香菱詩風這種大的轉變,很大程度上也是受黛玉影響的。
“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
黛玉的這段話可以為很多初學詩的人指點迷津,首先,從中可以看出學詩的順序先后,其次,就是如何選擇學習對象。
黛玉讓香菱從律詩開始看起,然后再看絕句。格律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八句為律,四句為絕,和絕句相比律詩無論在字數、結構、韻律上比絕句的要求都要復雜很多,這使很多人認為律詩比絕句難寫,但只有真正入門才會知道,其實格律詩最難寫的卻是絕句,絕句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它的“絕”字上,律詩八句我們有足夠的篇幅來布局詩的結構或說明一件事物,但是,通過短短的二十字或二十八字來說明一件事卻并非易事,所以,要想絕句寫的好就必須先從律詩開始學起打好基礎。
從黛玉給香菱安排學習的詩人們可以看出,黛玉學詩比較注重循序漸進。黛玉給香菱推薦的詩人中前兩位,就是被稱為詩佛和詩圣的王維和杜甫,王維的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美譽,杜甫的詩沉郁頓挫,境界開闊。但是,他們的詩和李白相比,都少了幾分味道,但是黛玉卻將詩仙李白安排在比他遜色的王維和杜甫之后。
其實黛玉這樣安排可謂用心良苦,王維和杜甫的詩都比較沉穩,而李白的詩卻多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幾分隨性,李白這種詩風是一般人開始學不到的,香菱開始學詩沒有足夠的底子,必須從最基礎的開始來讀,當讀這兩人的詩有感覺后,才可以像太白一樣寫出有自己風格的詩。所以在黛玉看到香菱第一首詩的格律很完美后讓她“放開膽子去作”,香菱最后的成功也離不開黛玉為她安排的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
香菱學詩的成功首先歸功于她自身的聰慧與刻苦,但更離不開黛玉細致入微又開放的教授方式。與其說黛玉教香菱作詩,不如說曹雪芹在教世人寫詩,曹雪芹認為寫詩最基礎的前提是既要熟記格律詩的結構韻律,又不能用格律來束縛思想,有一個好的入門,由律至絕,循序漸進,如此學下去,終有一天會領悟其中的道理。
香菱學詩的經典之處就在于作者通過黛玉透露了自己的學詩觀,而很多人也將曹公筆下的如何學詩奉為學詩的不二法門。
從香菱學詩這回,我們看到了黛玉教詩的高深之處,從香菱身上學到了的勤奮刻苦,更學會了創作近體詩的技巧方法。
或許這就是《紅樓夢》所帶的光輝,即使作者已經離開人世幾百年,即使書中的人物從未存在,但還是有無數人為這本書癡狂,在現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傾注的思想仍然先進,《紅樓夢》中所蘊含的知識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