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權威專家】牛奶可能引起過敏、心臟病、乳腺癌、前列腺癌和1型糖尿病
帶你尋找疾病的真正原因
提前發現重大疾病
這是“自然療法資訊”的第 273 期文章
編輯 | 施慧
《營養圣經》是全球最受歡迎
最經典的健康名著之一
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全球發行
牛奶和其他的乳制品是英國人膳食的主要組成部分。牛奶被當做蛋白質、鐵和鈣的基本來源。2、牛奶容易引發心臟病,因為鎂缺乏,而心臟需要鎂;3、牛奶容易引發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因為牛奶中大量的IGF-1激素;事實的真相是,牛奶可能并不是礦物質的最好來源。最重要的是鎂,它協助鈣的工作。鈣鎂的理想比例是2:1,也就是說鈣的攝入量應該是鎂的兩倍。而牛奶中鈣鎂比例是10:1,而乳酪中的是28:1。如果主要靠乳制品來提供鈣的話,很可能會引起鎂缺乏,產生不平衡的現象。種子、堅果和羽衣甘藍、卷心菜、胡蘿卜以及西蘭花等鮮脆的蔬菜可以給我們提供鈣、鎂以及其他礦物質,更符合機體的需求。另外一個常見的誤區是:脯乳期的媽媽應該喝牛奶來產生更多的乳汁。這其實也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放棄母乳喂養使得牛奶漸漸替代了母乳。而事實上牛奶是為了小牛設計的,在很多方面與母乳不同,其中蛋白質、鈣、磷、鐵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都有所不同。用牛奶喂養的嬰兒中有將近1/10的人容易對牛奶過敏,常見的癥狀包括腹瀉、嘔吐、疝氣、濕疹、風疹、黏膜炎、支氣管炎、哮喘以及失眠。美國微生物學家協會認為,有些嬰兒猝死綜合癥就是由于牛奶過敏造成的,牛奶最好不要給4個月以下的嬰兒食用。相比之下,母乳從各個方面講都是最好的,母乳喂養的嬰兒的平均智商比牛奶喂養的嬰兒高出4分。牛奶的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乳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有著密切關系。一個國家的牛奶消費量越高,這個國家心臟病的發病率也就越高。為什么呢?一般認為是牛奶中的脂肪引起,但事實與之相反。原因之一是牛奶中非常低的鈣鎂比例。礦物質中,鎂保護心臟的作用最大。另一個原因是心臟病的發病風險與人體血液中抗牛奶的抗體有關。我們的身體確實會制造出對抗牛奶的抗體,這就意味著,牛奶并不是一種理想的產品。一般人斷奶以后,70%以上人的體內就不再產生可以消化牛奶中乳糖的乳糖酶。大自然是不是在暗示我們什么呢?相對于心臟病的關系,更加糟糕的是,研究發現,西方國家乳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病風險,比亞洲國家高出不少,這可能也與牛奶有關。中國女性死于乳癌的幾率是每1萬人中有一個,而英國接近每19個人中有一個。前列腺癌的差異就更大,中國農村的發病率是每20萬人中有1個。而據估計,到2015年,1/4的英國男性在其一生中總有一個時間去檢查出前列腺癌。為什么在中國發病率低的疾病,在英國卻會損害那么多男性的健康甚至危及他們的生命呢。如果你讓我進行有根據的推測的話,我打賭無論從事實分析,還是從邏輯推斷,都與干擾激素代謝的化學物質有關。前列腺和乳房的細胞都是激素的刺激生長的。請咨詢任何一位腫瘤專家吧,他都會告訴你,這些激素敏感性細胞,如果接觸過多的雌激素或者雌激素類化學物就會出現過度生長的情況。 最近約翰·李醫生極有說服力的指出“雌激素”是引發乳癌的首要原因,他撰寫了一本非常棒的書——《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乳癌和雌激素的真相》。在這本書中他解釋到:雌激素是促使乳癌細胞生長的激素,黃體酮是保護乳腺細胞健康的激素。前者過多而后者過少,都可能會引起細胞不正常的生長。過大的壓力和過量的糖會引起胰島素抵抗,過多的接觸環境中那些化學物質如DDT,二噁英,殺蟲劑,多氯聯苯,使用雌激素和合成的黃體酮的激素替代療法也會打破胰島素平衡。不過,還有一個促進細胞生長的激素,那就是IGF(胰島素生長因子),他有IGF-1,IGF-2,IGF-3,不過,IGF-1最受關注。牛奶中富含IGF-1,因為現在的奶牛被飼養得在孕期也能產奶,所以產量還要再翻一番。這種牛奶中的雌激素的含量也特別高。除此之外,美國的奶牛還使用了牛生長激素,這種激素可以使奶量增加12%,這些因素加起來,可以讓奶牛的產奶量從3升增加到30升。看到以下數字時候不要驚訝,這種牛奶中的IGF-1的含量是原來的2-5倍,而使用了牛生長素的牛肉中,IGF-1的量翻了一番。牛奶中的酪蛋白則幫助這種IGF進入我們的體內。我們的體內會自行分泌IGF,但是成年以后產生的就很少了。這種激素主要在兒童時期分泌,以促進生長,如果血液中這種激素的水平提高8%,前列腺癌的發病風險就會增加7倍。肉食者和吃乳制品的素食者血液中IGF的含量比嚴格素食者平均要高9%。最近,來自中國上海的研究顯示,婦女血液中IGF的含量越高,患乳癌的風險也就越高。這個研究發現,IGF-1的含量最高的25%的婦女與IGF-1含量最低的25%的婦女相比,前者患乳腺癌的風險是后者的2-3倍。英國約克大學有關IGF與前列腺癌關系的研究也顯出出同樣的結果,IGF含量最高的25%的男性與IGF含量最低的25%的男性相比,前者前列腺癌的發病率要高出3倍。這只是很多發現IGF水平與癌癥密切相關的實驗中的兩個研究結果而已。還有很多研究結果顯示,乳制品的攝入量與乳癌、前列腺癌的發病風險直接相關。IGF-1在體內做了些什么?它為什么是引發癌癥的重要因素?通常IGF-1是由肝臟制造的,特別是在青春期。對于女孩子來說,它促進乳房的發育,刺激細胞分裂與生長。對于男孩子來說,它促進了前列腺生長。IGF沒有錯,它是一種非常正常的激素,問題在于我們不應該在成年以后仍從膳食中攝入它。在美國等使用牛生長素的國家,牛奶里和喝這些牛奶的人的體內類胰島素的生長促進劑(比如IGF-1)增長很快。這種生長因子使得體內的雌激素活性更強,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這會造成乳癌和結腸癌發病率的增高。伊利諾斯州大學的毒物研究所學者塞繆爾·愛潑斯坦博士認為:“現在的女性從形成胚胎到死亡的過程都要面臨額外的乳癌風險,而這是由于使用了牛生長素的牛奶引起”。牛奶本身就含有少量的天然雌激素。現在通過一些措施使奶牛能夠連續產奶,甚至孕期也產奶,這些孕期奶牛產的奶中雌激素水平就要高很多。如果你喝牛奶,我強烈建議你選擇有機牛奶,因為這些牛奶來自不用上述措施飼養,且不使用牛生長素的奶牛。除此之外,奶牛也會吃施過殺蟲劑或除草劑的飼料,從而引起殺蟲劑或除草劑在奶牛的脂肪和肌肉里殘留和累積。對于攝入肉和乳制品的人來說,選擇有機產品與選擇非有機產品相比,不僅能減少與牛生長素的接觸,還可以減少與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接觸。在兒童和成年人中都普遍存在對牛奶過敏與不耐受的情況,這有時候是乳糖不耐受的緣故。因為很多成年人已經沒有消化乳糖(牛奶中的糖)的能力了。癥狀是腹脹、腹痛、胃腸脹氣和腹瀉,如果吃了能夠降解乳糖的乳糖酶,這些癥狀就會消失。同樣常見的是對乳制品過敏,最明顯的癥狀是鼻塞和鼻腔分泌過多粘液,還會出現類似哮喘的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腸胃疾病。當身體不喜歡你吃進去的東西時,它就會出現這些炎癥反應。經常大量攝入乳制品的人最能出現這樣的不耐受現象。對牛奶過敏的人極少能接受酸奶,有些可以接受山羊奶或者綿羊奶,但是大多數都不能。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與對乳制品中的牛血清蛋白過敏有關。這種類型的糖尿病一般都在十幾歲左右發病,在英國每年會導致8000人死亡。這種糖尿病起始于免疫系統對胰島中分泌胰島素細胞的毀壞,但至今仍沒有搞清楚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雖然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遺傳易感性很強,但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有遺傳易感性的兒童,如果用母乳喂養7個月,或者僅以母乳喂養3-4個月,患這種糖尿病的可能性就會顯著降低。一般到4個月甚至更大一些時候都沒有接觸過牛奶的嬰兒的發病風險也有明顯的下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最高的國家是芬蘭。這也是世界上牛奶制品消費最多的國家。動物研究顯示,如果在糖尿病遺傳傾向的大鼠的膳食中加入牛奶或者小麥面筋,其發病率就會上升。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在它們的飼料中僅僅加入1%的脫脂牛奶,就會使他們的發病率從15%上升到52%。1993年,紐約西奈山醫院的免疫學教授漢斯—邁克爾·多士確定,牛血清蛋白是牛奶中增高糖尿病發病因子的特殊因子,同時顯示了它與胰島中的細胞進行的交叉反應。他和他的研究小組建立起一套理論系統:易患糖尿病的兒童在出生后4個月以內腸道還沒有發育成熟、滲透性很強,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接觸牛血清蛋白,就會出現過敏反應。而結果之一就是其免疫細胞不但會損害牛血清蛋白的結構,也會錯誤地傷害自己的胰島組織。他進一步揭示:在142名被診斷為患有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兒童體內,100%存在牛血清蛋白抗體,而相比之下,未發病兒童中只有2%檢出了這種抗體。多士教授相信,存在抗牛血清蛋白的抗體的兒童,將來患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可能是80%——90%。他相信,讓嬰兒在出生后6個月以內不接觸乳制品,可以使發病風險降低一半。但是牛血清蛋白可以從母親的膳食中進入乳汁。因此,如果哺乳期的母親不接觸牛肉和牛奶,就可以完全避免遺傳上易患糖尿病兒童的發病風險。不喝牛奶可能也有利于孩子的智力發育,很多患有自閉癥的兒童以及很多有多動癥的兒童都被證實對牛奶過敏。從目前的事實來看,如果真的想追求最佳的營養,考慮到農業精耕細作的現狀,肉類(尤其是牛肉)和牛奶(尤其對于幼兒而言)都是不應該常吃的食物。不必擔心這會造成營養損失,健康的膳食中可以沒有乳制品和肉類,而不吃乳制品和肉類幾乎肯定會降低患常見疾病的風險。對于喜歡吃肉不想做素食主義的人,我建議每周最多吃3次肉,多選擇一些新鮮的蔬菜、菜豆、小扁豆、全谷類等食物。同時只吃有機肉,自由放養的雞和魚。對于牛奶,可以用豆漿或者米漿來取代,或者喝有機的牛奶。如果你認為自己可能發生了過敏,請停止食用乳制品并且持續2周。如果沒有改善,則把牛奶的攝入量限制在每周2品脫(1136毫升)之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