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氣海穴與大腸俞穴
氣海在第十五椎下外開一寸半。治腰痛、痔瘡。
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外開一寸半。治療腰痛,大腸的問題如便秘、下利。
18、關(guān)元俞至白環(huán)俞穴
關(guān)元俞在第十七椎下外開一寸半。
在后面、背邊下針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治療腰痛、婦科的病,比如子宮腫瘤。第十四椎以下,都可以直針下。直針下時,直接在穴道位置下針。放片生姜做隔姜灸,也可以。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外開一寸半。治癥雷同。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外開一寸半。治療腰痛、小便失禁、婦科的病。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外開一寸半。可以用灸、針。治療腎虛,消渴病,大小便的問題、腰痛,女人的赤帶白帶。
白環(huán)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外開一寸半。治療疝氣,大小便,腰酸背痛,女人的白帶。
19、八髎穴與會陽穴
八髎穴是全身上下最小的穴道,八髎穴有八個點。從督脈外開一寸半是膀胱經(jīng),一寸半的中間,就是七八分的地方是八髎穴。
上髎在小腸俞和督脈的中間。八髎統(tǒng)歸上髎來管。上髎統(tǒng)治所有的腰痛,不管腰痛在哪個部位,都可以治。婦女無法懷孕,想要生小孩,可以灸灸上髎,同時針上髎也可以。陰部的治癥,通通可以用上髎穴。上髎穴很小,大概像綠豆這么大。所以,下針時找到一個洞,扎到洞里面去約一寸,平常是一寸半的針。要下在骨頭里面,但不要下很深,碰到骨洞下五分就夠了。
次髎在督脈跟膀胱俞的中間。治療陰莖痛、睪丸痛、從腰到腳麻、婦人赤白帶。
中髎在中膂俞跟督脈的中間。治療婦人絕子、不會懷孕、白帶很多。八髎穴治癥雷同。
下髎在白環(huán)俞與督脈的中間。治療大便下血(可能是痔瘡漏血,也可能是大腸癌)可以在下髎這邊做。婦人沒有懷孕,可以在上髎中髎做,用灸的。臨床上的治癥都差不了多少。
會陽在尾椎骨與腰俞的中間再外開一寸,很少用。治癥雷同。
20、附分穴與魄戶穴
膀胱經(jīng)在上背部分兩條,第一條是在督脈外開一寸半,另外一條是從督脈算外開三寸。
附分在第二椎下外開三寸。附分是手足太陽之會,與肩中俞、肩外俞、大杼一樣的治法都可以治療頸項肩背。
魄戶在第三椎外開三寸,即從肺俞外開一寸半。肺藏魄。魄戶跟肺俞靠的很近,有加強效果的目的。魄戶是跟著肺俞來的,肺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在肺俞或魄戶下針、灸都可以。
21、膏肓穴
整個膀胱經(jīng)里面,以膏肓這個穴道最為重要。
這膏肓穴非常好用,但穴位不好找。一定要把肩胛骨打開來,讓病人反著坐在椅子上,前面抱著枕頭,一抱肩胛骨就打開了,膏肓就出來了,平常膏肓是躲在肩胛骨里面的。
膏肓痛用針的效果到不了,唯一治療的方法是放血,拿三棱針或放血針去刺破皮膚,火罐放上去,把血吸出來,吸出來后,當(dāng)場就好了。
平常膏肓是無所不治的。可以灸一百壯到五百壯。四百壯或五百壯都沒有關(guān)系。灸完膏肓后,如果嘴巴燥渴、嘴唇會干裂,是因為胸腔里面氣很旺。這時再去灸關(guān)元、氣海、中極、石門、陰交都可以,讓氣導(dǎo)到小腸里面去。或再去灸足三里,把熱氣導(dǎo)到腳里面去。
在灸膏肓的時候,胸腔里面、肚子里面會一直咕嚕咕嚕在叫,這是水的聲音在跑,這就表示灸對了。但灸完膏肓后一定要灸足三里。不然嘴唇都會裂掉了,舌頭都干了。
膏肓大部分是用灸和放血。
22、神堂穴至胃倉穴
神堂在第五椎下外開三寸,即心俞外開一寸半。心是藏神。
譩嘻在第六椎下外開三寸,即督俞外開一寸半。在治療血癌的時候,可以用針或灸譩嘻,來幫助督俞的效果。
膈關(guān)在第七椎下外開三寸,即膈俞外開一寸半。治癥跟膈俞差不多,像小便黃,大便不好,都可以用。
魂門在第九椎下外開三寸,即肝俞外開一寸半。肝藏魂。輔助肝臟,可增加肝俞的效果。
陽剛在第十椎下外開三寸,即膽俞外開一寸半。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外開三寸,即脾俞外開一寸半。脾藏意,人體的意志、意念是脾臟在管。意舍是輔助脾俞的。
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外開三寸。胃倉是輔助胃的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