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小學作文公開課上,語文老師讓學生描繪母愛的感覺,很多孩子說“溫暖”、“踏實”等等,卻有個孩子說出“令人窒息”,讓在座的家長和老師嘩然!孩子的母親就坐在教室里,自然很尷尬。
這位母親來工作室求助,原因是本來很聽話、成績不錯的孩子,最近變得貪玩、成績下降,還出現了課堂紀律的問題。她很困惑,孩子究竟怎么了,會變成這樣子?
其實孩子早就給出了答案,“令人窒息”就是他最真實的感受。
這是一個非常能干的全職媽媽,每天從早到晚地圍著孩子和家庭忙碌,事無巨細統統搞定。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也看過不少書,懂得用現代的教育理念帶孩子。
但是這個媽媽太能干了,她包攬了孩子的一切,包括這個年齡的孩子自己能夠決定和安排的事情。
對孩子在學校之外的課余時間,她都以科學和嚴謹的態度制定了詳細的日程安排,要求孩子嚴格按照計劃執行。
媽媽的決定權還包括:上什么課外班,去哪里度周末,邀請誰來家里參加生日聚會……原來孩子還算聽話,基本按照要求都能夠做到。
當媽媽的肯定沒有想過,她的孩子有被吞噬、喘不上氣來的感覺,而恰恰這種失去自主、在嚴格的監督和控制之下的生活方式,會對孩子今后的人格造成不良的影響。
幸好孩子自己內在出現了反抗的聲音,這其實是他自我成長的需要,但是采用了不能被環境所接受的方式,所以表現出了我們看到的學業和紀律問題。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母嬰間隙”,意思是在母親和嬰兒之間需要有一個適當的間隙或者說距離。在出生不久的時候,媽媽應該盡量完全滿足嬰兒的需要。
但是隨著嬰兒長大,獨立能力增強,他開始自己為自己做事情,比如可以獨自吃飯、玩耍、如廁等,媽媽需要面對不再被那么需要的挫敗感。
好媽媽的標準之一,就是能夠忍受這種“被拋棄”的焦慮感,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以適當的自由去探索這個世界的種種可能。
一個媽媽越是能不被孩子長大帶來的遠離和被拋棄感帶來的焦慮困擾,她的人格就越完善和成熟,從而也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健康。
有的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畢竟是孩子,在很多問題上都讓他們充分自主、毫不過問是不現實的。
是的,我們所說的是不要過度的控制和監督孩子,給他們以適度的自主空間,有利于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獲得自主感。
那么沒有給以間隙的后果呢?就是在家長過分的監督控制下。一個孩子,只要是和父母,特別是媽媽的距離過近,往往就會導致孩子成長的不夠充分。
這樣的孩子,一種情況是膽小懦弱,凡事沒主意,依賴性很強,事事處處都溫順聽話,卻永遠不知道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想法,長大以后在人際交往和親密關系方面都會出現問題。
另外一種極端,就是孩子很有想法,凡事喜歡自主獨立,叛逆的個性比較突出。
可想而知,這樣的孩子和家長之間常常摩擦不斷。一個要管一個不讓管,到了青春期問題更加嚴重,發展到后來還可能出現各種心理疾病:抑郁、焦慮、強迫……乃至各種人格障礙。
一個人從嬰幼兒時期到成年是他的人格不斷發展、定型的主要階段,為一生相對穩定的人格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這個階段如果出現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修補和調整,成年后的人格缺陷是不那么容易在短時間內改變的。
要想幫助孩子發展健康的人格,就要像孩子提供剛才說的“母嬰間隙”,也就是在親子之間留出足夠的人際距離。
越是健康和諧的親子關系,越是建立在足夠、適度的人際距離基礎上。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生活,但是能夠保持清晰的人際邊界,尊重各自的想法,不隨意橫加干涉。
那些有問題的親子關系,往往看起來很親密,但其實是彼此不分界限的融合。
你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我的問題也是你的問題。家里卷入問題的人越多,一個關于孩子的任何小問題都能演變成一團亂麻。那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很多家庭矛盾由此而生。
那為什么有很多過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呢?
在過度控制的背后,是父母對孩子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為自己負責,做出對自己的成長有利的選擇和安排。
心理學相信,在沒有來自外界的過度干擾之下,人人都具有主動尋求被主流社會認可的動機,并無例外。
如果做父母的對這一點有懷疑的話,就不可避免的用各種各樣的控制來對待孩子。
歸根結底,是父母不能信任自己。
這樣的父母本身就容易焦慮,又把這種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再通過嚴格的控制孩子來減輕自己的焦慮,緩解心理壓力。
從潛意識的層面上說,很多家長自己并不希望孩子成長的太快,太早就獨立。因為他們不愿意看到這樣的事實,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分離是終將發生的事情,并且從孩子誕生的第一天起就開始了。
形式上,從走路、吃飯、如廁這樣的細節,發展到結婚生子、離開原生家庭而已。
這樣的媽媽,需要慢慢的學著去成長,懂得如何真正愛孩子。畢竟,母愛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以分離而非占有為目的的愛。這也是母愛之所以最偉大、最無私的原因。
媽媽,請松開你的雙手,放下焦慮的心,真誠的祝福孩子、陪伴在ta身邊,一起經歷和感受成長路上的風景吧 。
你會發現,原來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塊天然美玉,無需強加的刻意雕琢,就會散發出迷人的光芒。
精誠心靈工作室,
心身療愈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