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約4400字
閱讀時長約10min
敢問明朝中后期有幾個皇帝是靠譜的?明武帝朱厚照愛玩兒角色扮演游戲,明世宗朱厚熜只愛修仙煉丹,明神宗朱翊鈞幾十年不起床上早朝,明熹宗朱由校天天做木匠的活兒,把國事扔給太監。
最后一個皇帝,也算老天開眼,賜給個勤于政務,事必躬親的朱由檢(崇禎)明思宗。上期講了他17歲鏟除魏忠賢閹黨集團,這期講崇禎和明朝亡國的那些事。
天啟末年,女真族在東北地區建立的后金政權時時騷擾明朝邊地。思宗崇禎即位后,急于加強遼東的防守,以抵御后金的進攻,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明思宗任命熟悉遼事、立有戰功的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師遼薊。袁崇煥來到北京,思宗召見他于平臺,詢問平遼方略。
袁崇煥胸有成竹地講:'臣用五年,即可定遼'。思宗說:'卿若復遼,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對于袁崇煥提出的具體要求,思宗都一一答應,并賜尚方劍,讓他便宜行事,還賜以酒宴以壯其行。
袁崇煥作為抗清主指揮官,被譽為愛國將領,以至于后來評價崇禎殺袁崇煥事件,稱之為“自毀長城”,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老朱家的江山,在經歷了那幾個不靠譜的皇帝霍霍后,你們覺得它的氣運還有多少?原始積累的財富還有多少,還夠打幾回打仗?
袁崇煥拍胸脯說,五年平遼!崇禎回應,我全力支持你,你要錢我給錢,要糧我給糧。你擔心權力不夠,我賜你尚方寶劍,想殺誰你就殺誰。皇帝都說到這份上了,可見,思宗當時多么信任袁。
見下面的表(崇禎在位17年事件年表),袁崇煥平遼那年還發生了什么事情?全國性災荒,陜西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對于即位不久的思宗來說,可謂是內憂加外患齊上陣,說不手忙腳亂,那是不可能的。
次年十月,后金可汗皇太極親率后金兵數繞過袁崇煥的防區,入塞劫掠。在明降將引導下,后金兵分道從龍井關、大安口入塞。不久,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思宗命各路勤王。
袁崇煥帶領手下大將祖大壽等率軍千里馳援,與后金兵血戰于京郊。袁大將軍的這波騷操作真是絕了,皇帝派你去平遼,你倒好,皇太極都打到家門口了,你才發現,呼呼啦啦帶著一群將士在家門口打起仗來。
這里有人要站出來說,都怪思宗性格多疑加上皇太極施反間計,才導致袁崇煥被殺,明朝最后長城塌了,崇禎自作自受。
你袁大將軍打仗,崇禎皇帝怕軍中有人與你為敵,賜你尚方寶劍,加以震懾。你倒好,一個敵人首級沒見,反而是用御賜寶劍斬了自家的一品將領毛文龍,原因是“靡費軍餉”,毛文龍到底有沒有這個罪名,戰報會說謊,戰線不會說謊,毛文龍死后,皇太極無后顧之憂,直接殺到北京城下。
不管事實是否如此,在國家危難之際,內憂外患,袁崇煥身為主將,內部先亂。最無語的是,你率領眾將士來皇城腳下舞槍弄棒,到底是為何?這是大忌,歷史上多少人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在皇城腳下造反,你不知道?難怪思宗會起疑!
君臣最怕的死結,袁崇煥犯了君臣大忌,思宗遂將袁崇煥逮捕下獄,并于第2年將袁崇煥處死。
崇禎在位17年事件年表
年號紀年 | 公元紀年 | 事件 |
萬歷四十二年 | 1614 | 崇禎的母親淑女劉氏(孝純皇后)去世,崇禎5歲 |
泰昌元年 | 1620 | 父親泰昌帝朱常洛病逝 |
天啟二年 | 1622 | 被封為信王 |
天啟七年 | 1627 | 兄天啟帝朱由校病逝,即位為帝 |
崇禎元年 | 1628 | 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全國性大災荒,陜西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
崇禎二年 | 1629 | 三月,定立魏黨“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別懲處。五月,以徐光啟主持用“西法”修定歷書,至崇禎8年修成《崇禎歷書》137卷。十一月,孫承宗起復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
崇禎三年 | 1630 | 永平四城失守,畿輔震動,詔天下勤王,各方將領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獨秦良玉慷慨誓眾,率翼明捐資濟餉、裹糧率師;袁崇煥晝夜兼程,馳援京師,并收復永平四城。 后崇禎將袁崇煥下獄并處死。春,陜西三邊總督楊鶴對農民軍剿撫并用,部分農民軍流動至山西。 十二月,加派“遼餉”153萬余兩,合原加派“遼餉”共計680萬余兩 |
崇禎四年 | 1631 | 正月,賑濟陜西災民,定議對農民軍實行以撫為主的政策 |
崇禎六年 | 1633 | 農民軍大批度過黃河,進入河南地區 |
崇禎七年 | 1634 | 正月,以陳奇瑜為五省總督,主持圍剿河南、陜西等處農民軍。 |
崇禎八年 | 1635 | 正月,農民軍克鳳陽,掘皇陵。明廷調集各省精兵7萬余在中原進行會剿。 八月,以盧象昇為總理,與洪承疇分責東南、西北的剿除農民軍戰事。十月,下罪己詔。 |
崇禎九年 | 1636 | 七月,高迎祥兵敗,被俘而死。秋,張獻忠、羅汝才部進入四川,攻克大批州、縣。 |
崇禎十年 | 1637 | 李氏朝鮮投降清朝。溫體仁致仕 |
崇禎十一年 | 1638 | 張獻忠部接受明軍招降,李自成部遭明軍圍剿,損失慘重,僅余十八人。農民軍勢力一時低沉。同年,清軍犯境。十一月,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及其兒孫城破自盡、戰死。十二月,盧象升戰死于巨鹿。 |
崇禎十四年 | 1641 | 正月,李自成部復振,攻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 |
崇禎十五年 | 1642 | 新年,揖拜閣臣,再圖振興。 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敗明軍,殺陜西總督汪喬年。 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繼破,洪承疇被俘,降清。 五月,李自成部三圍開封。七月,皇貴妃田氏病故。 |
崇禎十六年 | 1643 | 孫傳庭戰死于陜西潼關。 |
崇禎十七年 | 1644 | 4月25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命后宮嬪妃盡皆自殺,懿安張皇后、孝節周皇后自盡。崇禎皇帝于煤山自縊而死,太監王承恩、大學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華、戶部尚書倪元璐等諸臣從死,明朝滅亡。五月,清軍入山海關。 |
袁崇煥被捕后,其部將祖大壽一氣之下,引兵自去。思宗以總兵滿桂為武經略,統率人衛諸軍,并催促滿桂出戰。
滿桂明知寡不敵眾,但思宗派宦官催得很急,他不出戰就是違抗君命,在百般無奈之下,滿桂只好率軍揮淚出戰,他本人遭后金兵伏擊,戰死,部將或死或俘。
皇太極率后金兵撤退時,又一路斬關奪城,殺死明朝不少兵將。思宗追究責任,又將薊遼總督劉策和總兵張士顯逮捕處死。
早在天啟末年,農民因為土地集中、賦稅苛重、天災煎熬,就已爆發起義。思宗即位后,陜北延安府一年無雨,莊稼無收,百姓只好'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沒有活路的農民只好鋌而走險,農民起義如雨后春筍,到處爆發。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陜西三邊總督楊鶴因招撫義軍失敗,被思宗逮捕下獄,遣戍袁州(今江西宜春)。崇禎七年,明朝為了統一事權,設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5省總督,專剿起義軍,以延綏巡撫陳奇瑜任之。
同年,陳奇瑜中了起義軍張獻忠、李自成的詐降計,致使張、李義軍被困后脫逃。思宗將陳奇瑜削職逮捕,并發配邊鎮充軍。崇禎八年。李自成、張獻忠等率領義軍攻克明朝的中都鳳陽,焚毀明朝皇帝的祖墳。
思宗聞變大驚,親披孝服哭祭,并將漕運總督兼江北巡撫楊一鵬斬首,以泄胸中之憤。其實楊一鵬遠在淮安,鞭長莫及。另有兩個有關的官員,一個在捕前自殺,一個被發配邊鎮充軍。
同年十月,思宗以義軍未平,震驚陵寢,下罪己詔責備自己,并且整個皇宮上下減膳撤樂,避居武英殿,思宗寢食難安,以示自己不忍安臥深宮,要與風餐露宿、披堅冒險的將士同甘苦。年紀輕輕鬢生白發,所穿內里衣物均有磨損起毛痕跡。
與此同時,他根據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建議,在田賦中加征剿餉,作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軍費。又搞了一個'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農民軍的戰略。
在官軍的兇殘圍殺下,張獻忠偽降明六省總理熊文燦,李自成也遭大敗,隱伏于深山之中,其他各路義軍或降或敗,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一時聲息全無。
不久,張獻忠在湖廣谷城重舉義旗,其他偽降的義軍紛起響應,重又攻城掠地,殺官劫富。李自成領導的義軍也在陜、鄂、川邊境活躍起來。農民起義又像燎原的烈火,遍地熊熊。
思宗氣急敗壞,將力主以'撫'代'剿'的熊文燦逮捕斬首。又命楊嗣昌親自督師'圍剿'起義軍。但是,此時的義軍力量已如決堤的洪水,不可遏止。
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二月初五,張獻忠又克襄陽,殺襄王朱翊銘。在半個月的時間里,明朝連失2郡,喪兩親王。
楊嗣昌感到難逃思宗的懲罰,遂在軍中自殺。襄陽、洛陽被克,楊嗣昌自殺,宣告明朝對義軍最后一次大'圍剿'的破產。此后,明朝再也組織不起大規模的'圍剿',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而且,再也派不出一個像樣的統帥。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主力攻下北京門戶居庸關,抵達北京城下,把明王朝的都城團團圍困。北京內外城原有守兵15萬多人,其精銳都被各地監守太監挑走,又值發生時疫,故登城防守者僅有五六萬人。
這些老弱殘兵,因長期領不到足夠的軍餉,軍心渙散,毫無斗志,不愿再為明王朝賣命。思宗下令所有宦官都去守城,最后勉強去了幾千人。其時北京全城俱在宦官的控制之中,
城外炮聲隆隆。李自成在彰義門外指揮義軍攻城。他先派投降的太監杜之秩人城見思宗,勸思宗遜位,找條退路。思宗怒斥杜之秩,并將他逐出城外。義軍發起猛攻,守衛彰義門的太監曹化淳見大勢已去,開城投降。
頃刻間,李自成率領的義軍像潮水般地涌進了北京外城。隨后內城亦被攻破,大營兵四散逃奔,內閣大臣也不知去向。思宗與太監王承恩來到南宮,登上煤山,只見烽火燭天,綿延十幾里。
思宗徘徊良久,默默無語,就又回到乾清宮,命宦官保護太子及永王、定王到外戚家躲藏,然后流著眼淚對周皇后嘆息道:'大事去矣!'周皇后與思宗相對痛哭。眾宮女也圍著思宗哭泣。思宗命她們散去,各找生路。之后,周皇后進坤寧宮自縊而死。
年僅16歲的長公主來到父皇面前,悲不已,思宗憐惜地流著淚說:'你為什么生在我家!'說完,用左手掩著自己的臉,右手揮劍向女兒砍去。長公主用手臂遮擋,遂斷臂昏死在地。
思宗不忍再下刀,便又發瘋般地砍死幾個嬪妃,然后與10多個太監一同出宮,奔到成國公朱純臣府第,守門人竟閉門不納,轉至安定門,城門緊閉,堅不可開。眼看天色將明,思宗走投無路,又急急返回御前殿,鳴鐘召集百官,竟無一人前來。
思宗返人南宮,諭令熹宗張皇后自裁。接著,思宗又咬破手指,書寫了遺詔,并把它藏進內衣,然后登上煤山,在壽皇亭旁邊的一株槐樹上自縊而死。太監王承恩也吊死在他的旁邊。
次日人們才發現思宗的尸體,他身著藍袍,頭發披散,懷揣的血書遺詔寫道:'朕涼德藐躬,上天干咎,此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這一年,思宗35歲。至此,統治中國276年的朱明王朝宣告滅亡。
有人拿崇禎和雍正做比較,說崇禎的勤勉治國沒有用對地方,加上性格疑心過重,導致最后沒有可用之臣。我想說這完全不具有可比性。雍正的父親康熙在位61年,給他掃平了多少內憂外患,更何況虎父無犬子,康熙言傳身教,雍正從父親那里學到許多的治國良方。
崇禎呢?他的父親和哥哥給他留下的是多大的一個爛攤子,國庫虧空,內憂外患,至于治國的良策,誰來教他,兒時喪母,早早被封出京城。他能做的只有勤勉,勤勉再勤勉,從他登基到自縊,身后空空如也,沒有一個真正屬于他的臣子,這是他最大的錯,卻也屬于他的錯。
作為皇帝,他最后的驕傲就是死也不葬在皇陵,因為他覺得自己對不起老朱家,無顏面對祖先。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連生命最后一刻都在反思自省的皇帝,真的不該承受歷史的責罵!歷史欠崇禎一句“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