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二點多,我被閨蜜小桃吵醒,一接起電話就聽到她拖著疲憊的聲音跟我說:明兒呀,我最近感覺好疲憊,累覺不愛了;我總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個三觀太正的人,感覺好無聊,想要推翻之前體制教育強加給我的三觀,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放肆做自己,但是內心又有種聲音告訴我,不能那樣做,那樣的行為是不被社會大眾所認可和接受的,但我又很討厭這樣的自己,怎么辦?
聽完小桃的這番話,我仿佛突然從睡夢中驚醒,小桃現在遇到的問題又何嘗不是我們大多數人正在遭遇的苦惱呢?我們每天朝九晚六,做著差不多的工作,過著差不多的生活,可能還愛著差不多的人,但這些,卻都讓我們感到很疲憊。我們一方面聽著本我的教唆,它不停地告訴你:傻瓜,去做你喜歡的事、去過你想過的生活、去找尋你真正的愛人,人生這么短,放肆去干吧,只要快樂就好;而另一方面又聽著超我的勸導:親愛的,這個世界不是你可以隨心所欲的,你還有父母,還有朋友,你的行為不光是你自己,還關乎這個社會,你一定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對每一個人好;你一定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去實現理想,即使這些都不是你期望的、即使這樣做你會不快樂,但起碼良心不會痛呀。
是啊,良心不痛了,但卻丟失了最真的自己,讓你感到疲憊不堪。還記得《瀨戶內海》中有段話是這樣說的:非要運動跑去流一身汗嗎?非要體驗人生四處旅行嗎?非要充實自己讀書萬卷嗎?好像,靜靜地坐在河前消磨時光,這樣的青春也還不錯。超我就像一個陽光大男孩,它永遠那么理性,對未來充滿期待,所以它希望你是善良的、積極的;而本我就像一個小女孩,感性、天真,它總是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委屈自己。那么,為什么我們內心時常會這樣擰巴呢?在此,我想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構成理論來解釋。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精神病醫生和心理學家,根據其對病態人格進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的結構及發展理論。這種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存在于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決定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類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論中的無意識的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難接近的,同時又是強有力的,它像一口欲望沸騰的大鍋,不懂邏輯、道德和價值觀念,本能地沖動著,其活動只受“快樂原則”的支配,一味尋求無條件的、即刻的滿足。它包括人類本能的性的內驅力和被壓抑的習慣傾向。在心理發展中,年齡越小,本我越重要。嬰兒幾乎全部處于本我狀態,他們可擔憂的事情不多,除了身體的舒適以外,盡量解除一切緊張狀態。但是由于生存需要他們會產生饑餓、干渴,于是就產生了緊張。在等待吃奶喝水時,本我可能會產生幻覺,幻想希望的目標出現并獲得滿足;本我也可能闖入夢境,這就是兒童為什么會在睡夢中做出吸允乳頭或拿起水杯的動作。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不斷地擴大和外界的交往,在本我需要和現實世界之間不斷接通有效而適當的聯絡時,自我就從兒童的本我中逐漸地發展出來。
自我是意識結構部分。弗洛伊德認為,作為無意識結構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觸現實世界,為了促進個體與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須通過自我。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逐步學會了不能憑沖動隨心所欲。他們逐步思考后果,考慮現實的作用,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現實原則”的,它力爭即避免痛苦、又能獲得滿足,因此它既是從本我中發展出來的,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中介。自我能支配行動,思考過去的經驗,計劃未來的行動。自我在人格結構中代表著理性和審慎。它在同外界現實的相互作用中成長,對外感受現實,正確認識現實和適應現實,對內調節本我,節制欲望的宣泄。弗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把自我與本我的關系比作騎士與馬的關系。馬提供能量而騎士則指導馬朝著他想去的地方前進。自我就像思想的閥門,對本我中的東西有檢察權,防止被壓抑的東西擾亂意識;它還要在超我的指導下,按外部現實的條件,去駕馭本我的要求。可以說自我同時在侍奉三個厲害的主人:超我、本我、現實。所以,自我不夠強大的話容易感到疲憊。
超我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良心,一個是自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懲罰性的、消極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訴我們不能違背良心。例如,它指導人們該怎樣活動,當其做了違背良心的事就會產生罪惡感。后者是由積極的雄心,理想所構成的,是抽象的東西,它希望人們為之奮斗。例如,一個兒童希望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就是自我理想所引起的。弗洛伊德指出,超我代表著道德標準和人類生活的高級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統,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機體免受損害;超我則有是非標準,它不僅力圖使本我延遲得到滿足,而且也會使本我完全不能獲得滿足。超我在人身上發展著,逐步地按照文化教育、宗教要求、和道德標準而采取行動。因此,超我和本我有其對立的一面。
本我、自我、超我之間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交互作用、相互制約平衡的。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的原動力;超我在監督、控制主體按社會道德標準行事;而自我對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對下吸取本我的動力,調整其沖突欲望,對外適應現實環境,對內調節心理平衡,它就像安裝在水庫口的閥門,得清楚地明白什么時候放水出去?放多少水出去?所以,自我得足夠結實,足夠強大,才不會決堤。自我需要時刻去平衡本我和超我的需求,以保持機體的正常運轉,如果這三種力量不能平衡,就會導致我們內部心理機制紊亂,從而失去方向,感到內心疲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