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背過的有:
【問診歌訣】: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望診歌】:
面相診病:
兩眉間為肺,顏色白黃則有病。兩眼間為心,顏色白黃發亮有病。鼻梁為肝,顏色發紅烏暗則有病。鼻羽為膽,黃的為病,白中帶點為結石, 兩鼻孔為胃,色白則有病;兩咀角為腎,顏色白淡則有病,白中帶點為結石。
面診疾病總訣:
虧眼肚黑,肺熱準頭紅,肝盛兩眸赤,寨喘兩顴烏。多風藍眼白,痰濕眼中黃,多痰眼肚腫,寒胃口唇青,腎絕耳黑稿。濕盛面皮黃,肝熱皮毛燥,脾熱眼顴紅,夾色眼昏暗,足傷月脖沉。失血烏年壽,遺泄面青黃,氣虛面浮腫,多汗面唇青,痛病眉心皺。火燥額堂烏,額焦宜補水,唇白勿嘗寒,顴赤清肝肺,肥盛痰要除。瘦人肝火盛,贏弱氣虛防,困喉發噎食,困口發胃寒,泄瀉面黃白。腹痛白面唇,面黑藍防泄,眼圓突防狂,似鶴成癆癥,如紫定骨蒸。鬼驚面藍黑,絕胃口門青,服毒白人口,發紅下血癥,面黃如染紙。腸風及血崩,眼沉成眼病,鼻丑腰不寧,怪部黑憂癥,斑纏亦同評。懸針靈鎖印,中焦病必成,鼻上成三折,手足斷宜驚,痰盛面光亮。氣緊腰痹防,鼻耳暗將亡,諸病宜查此,臨癥不張忙。
【病因賦】:
夫百病之生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則顯其癥。癥者病之標;因者病之本。故《內經》有曰:“知標本者,萬舉萬當。未知標本,是謂妄行”。蓋百病皆生于六氣,諸癥莫逃乎四因。傷寒癥傳變六經,必須熟認。瘟疫病感冒四氣,務要先明。內傷脾胃者,辨有余與不足。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卒中風因有四端,治分三中。破傷風原有三種,治別三經。中暑有動靜之異。受濕有內外之分。火有七說,痰有十因,氣有九論,郁有六名。瘧犯暑風,更兼痰食。痢因濕熱,及受積停。嘔吐者,胃氣逆而不下。泄瀉者,脾氣傷而不平。霍亂,脾寒傷食所致。痞滿,脾倦積濕而成。呃逆者,胃氣之不順。咳嗽者,肺氣之不清。噯氣皆由于痰火。咽酸盡為乎食停。中滿臌脹者,脾虛不運。噎膈翻胃者,氣食相凝。喘急有虛有實。痙癥有陰有陽。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五勞六極,皆是火爍乎天真。吐血出于胃腑。衄血本乎肺經。痰涎血,屬于脾臟。咯唾血,屬于腎經。牙宣者,陽明之熱極。舌衄者,少陰之火生。腹中窄狹,而痰火各別。胸中煩熱,而虛實可分。驚悸,痰迷恐懼所致。健忘,血少憂郁而成。癲狂者,分心肝之熱極。癇癥者,尋痰火之重輕。便濁有赤白之異。汗出有自盜之名。九種心疼,痛在胃脘。七般疝氣,病在厥陰。脅痛有兩邊之別。頭風有左右之分。腰痛腎虛而或閃挫。腹痛寒氣而或食停。痿癥不足與濕熱。痹癥寒濕與風乘。四種遺精,心腎不能既濟。五般黃疸,濕熱熏蒸而成。眩暈者無痰不作。消渴者無火不生。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大便秘乃血液燥結。小便閉乃氣滯不行。痔疾、腸風濕熱所致。發斑、癮疹風熱所成。耳聾者腎虛之故。目疾者肝火之因。齒疼乃胃熱蟲蛀、喉痹乃火動痰生。鼻塞者肺氣之不利。口瘡者脾火之游行。女人經水不調皆是氣逆。婦人心煩潮熱多是郁生。帶下沙淋由于濕熱。崩漏下血為損任沖。胎孕不安治有二理。產后發熱原有七團。茲有七十四種之病,略舉其概而賦云。欲知其備,后論詳明。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
【診 脈】
診家之要四般脈,浮沉遲數為之則。
浮沉輕重指端詳,遲數息中分緩急。
浮而無力即為虛,浮而有力便為洪。
脈沉而無力是弱,微沉有力是為實。
遲而有力滑脈居,遲而無力緩與澀。
數而有力為緊弦,數而無力為芤脈。
浮遲即是表間虛,沉遲即是里冷極。
浮數原來表熱真,沉數原來里熱炎。
【諸脈主病】:
浮為風虛芤失血,滑為吐逆實為熱,
弦為拘急緊為疼,若是洪來多發熱。
沉寒積痛微冷結,緩主風虛澀少血,
遲病冷頑伏積攻,濡弱氣血少分別。
長為壯熱短為食,虛脈心中多恍惚,
促緣積聚熱相攻,結為陰寒有所積,
動為驚悸血崩淋,牢為寒痛木乘牌,
代為正氣已飄離,細是精枯形瘦極。
脈中義理極微玄,一診傳心即了然。
左寸心脈浮大散,左關肝膽脈長弦,
右寸肺脈浮澀短,右關脾胃緩大兼,
兩尺屬腎宜沉軟,此為無病體安然。
【四季脈】
春脈弦兮夏脈鉤,秋脈毛兮冬脈石,
順時為吉逆為兇,指下須詳辨生克。
【診脈總要】
左手人迎脈一盛,便是風寒暑濕癥,
惡寒發熱更無殊,四脈四癥要審定。
浮而無力是傷風,浮而有力傷寒癥,
浮而虛者暑傷心,浮而緩者濕之病,
發散滲利不可差,用藥和平保元命。
右手氣口脈一盛,便是內傷飲食癥。
內傷勞倦脈浮洪,飲食傷脾脈洪盛。
又有七情氣所纏,喜散怒弦憂澀認,
悲緊思結恐為沉,驚則脈來動不定,
平其胃氣保安全,實實虛虛能損命。
左關脈實肝有余;右關脈澀脾土虛。
左關澀兮血不足;右關滑兮食積居。
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結,
左尺遲兮陽事衰,右尺數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號和平,更加一至無大疴,
三至為遲一二敗,兩息一至即云殂,
六至為數七至極,八脫九險十危急。
脈無上下陰陽絕,脈無來去本元枯,
動止頻頻不久矣,直須決絕莫含糊。
大凡診脈要數息,五十不止身無疾,
指下欣欣生意多,雖然有病將安逸。
【診 脈 六 法】
【心脈】:
切脈下指先看心,心脈浮大為正形。
浮而有力心經熱,熱主舌破小便疼。
感冒風寒弦又緊,頭疼寒熱數難平。
驚悸怔忡沉細弱。上焦蓄熱洪大應。
【肝脈】:
次看肝臟弦又長,總然有病也無妨。
忽然浮大風為患,緊帶洪兮瘧痢當。
微澀原來陰血少。數為著怒緩為尫。
有余因實知肝火。沉細為虛亦是常。
【腎脈】
若逢腎脈沉無病,洪大須知陰火生。
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為妊。
弦緊極虛芤下血。痛連腰脅現微沉。
五心煩熱洪無力。犯著房勞數不寧。
【肺脈】
右寸診之浮短澀,肺家清凈病無干。
邪氣上沖多發嗽,洪大分明仔細看。
弦緊必然咽燥破。數時胸府熱難安。
浮而有力風外感。沉主生癰滑生痰。
【脾脈】
脾家性燥宜遲緩,倘逢滑數知傷食。
洪大原來胃火熾,弦緊定遭 北□(疪的比下面加白)瘧疾。
虛汗泄瀉腹膨膨。噯氣吞酸是數熱。
土不制水肢浮腫,沉細而微見腎脈。
【命門脈】
命門相火只宜靜,雖然沉細未為病。
若逢盛旺反成殃,陰虛盜汗肌消甚。
浮洪嘔血夢遺精。滑數昏花耳聾癥。
遲緩多緣下部寒。女子旺時應有孕。
【三部總看歌】
三部俱浮肺臟風。惡寒發熱鼻難通。
沉遲冷積真元憊。弦數猖狂怒氣沖。
兩手緊兮寒與食。二關緩作痹和癃。
虛濡微澀陰陽竭,洪滑不堪久病逢。
【二十八種脈】
1、浮脈:輕取即得,重按反減,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2、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舉之不足,按之有余。
3、遲脈:脈來遲緩,一息不足4至。
主寒證脈: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
4、數脈 :脈來急促,一息5-6至。(亦主熱證,也主虛證)
5、洪脈:脈形寬大,滔滔滿指,來盛去衰。(主熱甚)
6、細脈:脈細如線,應指明顯,按之不絕。(主氣血兩虛、也主濕浸)
7、微脈:極細極軟,按之欲絕,若有若無。(主氣血虛甚,陽氣衰微)
8、虛脈:舉之無力,按之空豁,應指松軟。(主虛證)
9、實脈:應指幅幅,舉按皆然。(主實證)
10、散脈:浮大無根,應指散漫,按之消失。(主元氣耗散,臟腑精氣欲絕)
11、滑脈: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應指圓滑。(主痰飲、食滯、實熱等證)
12、澀脈: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主傷精、血少、痰食內停,氣滯血瘀)
13、長脈:脈體較長,超寸關尺。(主陽證、實證、熱證)
14、短脈:只現關部,它部不顯。(主氣病、有力為氣郁、無力為氣損)
15、弦脈:端直以長,如按琴弦。(主肝膽病、諸痛癥、痰飲、瘧疾等)
16、芤脈:浮大中空,如按蔥管。(主失血)
17、緊脈:脈形緊急,如牽繩轉索。(主寒證、痛證、宿食)
18、緩脈:一息四至,來去有怠。(多由脾虛,或濕邪困阻)
19、革脈:中空外堅,如按鼓皮。(主亡血、 失精、半產、漏下等)
20、牢脈:實大弦長,沉取始得,堅著不移。(主陰寒內盛,疝氣癥瘕)
21、弱脈:極軟而沉細。(主陽氣衰或氣血俱虛)
22、濡脈:浮而細軟,如絮浮水。(主諸虛,又主濕)
23、伏脈:比沉脈更深,需要按著骨始可得,甚至伏而不視。(主邪閉、厥病、痛極(有力)),無力(主氣血虧損,陰枯陽竭)
24、動脈:脈動如豆,見于關部。(多見于驚恐、疼痛之癥)
25、促脈:數而一止,止無定數。(主陽盛熱實)
26、結脈:緩而一止,止無定數。(主陰盛氣結。多見于氣結、血瘀,寒痰、飲食停滯,癥瘕積聚等)
27、代脈: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主臟氣衰微)
28、疾脈:一息七至以上。(多見于陽亢無制,真陰垂絕之候。為虛弱,陽氣將絕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