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城鎮遺址是我國最早一批龍山文化典型遺址,位于東港區兩城鎮西北嶺一帶,中心區面積約100萬平方米。1977年、2006年分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列入“十一五”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項目。2017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遺址考古公園立項名單。
1934年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日照境內發現了兩城鎮、丹土、堯王城等9處龍山文化遺址。1936年春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梁思永、尹達(劉曜)、祁延霈等對兩城鎮遺址進行了較大面積的發掘,出土了50多座龍山文化時期墓葬,出土一批當時數量最多、種類最全豐富而精美的的陶器、玉器和石器等。為當時及后來人們了解龍山文化概貌和確立龍山文化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重要資料。可惜,后因日本侵華戰爭爆發,部分文物毀于戰火,山東及日照整個考古工也基本處于停滯狀態。一些重要出土文物現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
劉燿《山東日照兩城鎮附近史前遺址》手稿
1936年5月,祁延霈、梁思永、劉耀(從左至右)在日照兩城鎮
上世紀50年代,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和山東大學圍繞著兩城鎮遺址在日照地區開展了多次專門的考古調查工作,都有重要的發現,有著廣泛的影響。作為典型的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遺物十分豐富,主要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以及生物標本遺物等,幾乎包含了以后歷代社會生活的中器物。該遺址作為龍山文化時期出土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出土大量玉器和半成品玉材,還發現過玉器坑,玉器制作相當精致。
陶鬶
盆形腹鳥頭足鼎
玉鏟
為了采用聚落考古的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1995年以來,經國務院批準,山東大學和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單位的組成中美聯合考古隊,以日照地區兩城遺址為中心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區域系統調查、考古勘探發掘工作,調查面積達1000余平方公里,發現日照地區是海岱地區龍山文化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已發現的遺址有400余處,取得了多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日照地區上自北辛文化、下至漢代時期歷史變遷這一演變過程,代表了與中原地區社會發展進程不同的發展模式。
城壕發掘現場
兩城鎮龍山文化遺址的發現,讓一個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在沉睡4000多年之后又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使得當時的人們對居然在“落后”夷人居住的東部沿海一帶發現有如此發達的文化,而感到無比的震驚與贊嘆。也再一次否定了中國文化“西來說”和“外來說”。至此,不僅山東古代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日照的歷史也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被國內外所關注。
2016年,兩城鎮遺址被山東龍山文化研究會、山東大學文化遺址研究院授予“考古圣地”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