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胡艷杰: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們走自己的路
放開孩子的手腳,讓他們走自己的路
文//胡艷杰
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中有這樣一篇文章叫做《無事可做的班主任》。文中寫了有一次學校舉辦體育比賽活動,某班學生干部提出由學生承辦的建議。于是,李希貴校長讓學生通過招標承辦比賽活動。結果學生組織的很成功。學生在這個活動中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李希貴老師感慨地說,學生的成長固然需要老師的引領,但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在成長,我們永遠無法代替他們成長。我們做好心的“警察”,當勤勞的“保姆”,剝奪了多少本應當屬于學生自己的時間,侵占了多少本應學生自我發展的空間。這種“管教”式的教育,使學生處在被動的狀態,學到了知識,但失去了自我。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后來,李希貴老師決定把能夠交給學生的活動組織權,全都交出來,并命名為“學生十大自我鍛造工程”。現抄錄如下:各項活動以班級或社團為單位,由他們先籌劃,提出可行性報告,向招標單位(由教師或校領導組成)投標。招標單位經過經過認真研究,詳細論證,確定中標單位并公布,然后,由中標單位負責承辦該項活動。再后來,學校把大型活動交給學生,比如體育節,讀書節(4月23日是讀書日),以此來促使學生更好地成長。于是,體育節發生了根本變化:一是一切由學生組織,二是全體學生參與,三是讓學生快活——任何老師都不能批評學生。這種放開孩子手腳的做法,實際上背后的理念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欣賞學生,欣賞學生的創造,欣賞他們的成果。整個學校的主題應該是“學生在我心中”,每年都必須圍繞這個主題思考工作的著眼點,修正管理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然而好多學校的宗旨是“學生成績在我心中”,所有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都是圍繞成績的,忽視了學生鮮活的生命個體。我則認為,學生成長與成績并行不悖。學校管理者應該思考、應該探索:如何既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又不降低學生的升學成績?如何培養,學生才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作為任課教師,我們也可以放手讓學生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比如,從備課、講課、疑難問題解答到命題考試、講評,全由學生自己完成。先發動學生自學,并填寫知識點表格,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針對一課進行問題處理;接下來讓學生在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把握教材重難點的基礎上編選測試題目,并進行自我測試,然后查漏補缺;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性的檢查考試。人人參與,各負其責。再比如,試行無人監考。李希貴老師在《班主任的最高境界》一文中提及此話題。有個班級學生在宣傳欄里貼了《實行無人監考的倡議書》,以提高自我管理,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后來有七個半班級加入此列。學生們害怕自己經受不住考驗,在黑板上寫上“相信你 相信我 相信我們大家”,“今天你是主考官”,“作弊就是跟自己的人格較量”。如此一來,學生們收獲很多,精神面貌達到新狀態,思考也更加深刻了。再比如,設立學生自修室,給學生成長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我在《學校如何運轉》這本書中看到,李希貴老師說把班主任稱呼改為輔導員。原來這個提議來自學生。李希貴老師向學生請教輔導員與班主任之間的區別。學生說,班主任是一個班的主管,是領導者,學生是被管理者,是下屬;輔導員只是做輔導工作的一員,少了領導的意味,多了學生的自主;只有當一個班的班級事務決定權從老師手上轉到學生手上,班級進入學生自主管理狀態時,這樣的班主任才有資格成為輔導員。是啊,永遠不要小看學生,你越是培養鍛煉他們,他們越是有思想,有想法,有智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