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案例提高新聞寫作水平
2010年07月 作者:
魏明革 來源:
互聯網 瀏覽次數:
176 責任編輯:rolling
簡介: 在新聞寫作教學過程中,新聞案例的啟發性與現成的新聞事例的陳述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新聞案例教學采用的基本的模式提供問題與問題產生的情境并要求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和途徑,這樣的新聞案例教學過程 ...
內容:
在新聞寫作教學過程中,新聞案例的啟發性與現成的新聞事例的陳述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新聞案例教學采用的基本的模式提供問題與問題產生的情境并要求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和途徑,這樣的新聞案例教學過程幾乎就是“新聞實習”過程。以案例呈現的事實為基礎,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和分析,必然激發學生主動思維的興趣。案例之所以能夠吸引新聞學生的參與,不僅在于新聞案例本身的富有生動活潑的特色,也在于案例提供的背景和情境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學生簡單思考和分析發生在社會生活中的新聞事件。
從新聞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本身不難看出,案例教學法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研究型學習,要求學生帶著問題以研究者的眼光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是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和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這種研究型學習可以說是學習的最高階段,通過比較、鑒別,它可以讓學生知道什么樣的新聞寫作才是高水平的新聞寫作,它能教會學生鑒賞什么樣的新聞作品是偉大的作品,什么樣的記者是優秀的新聞記者。案例教學相當于課堂教學向實踐靠攏,案例教學大大地縮短了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差距,課堂就為學生提供了“新聞實習”的機會,學生充當了一回又一回的準記者。當然最初做起來可能有一定難度,但慢慢就會樂在其中了,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判斷和寫作能力會得到極大提高。
三、如何進行新聞寫作案例教學
新聞寫作案例教學是把新聞案例作為一種教學工具,使學生從教師講授的案例中受到啟示,找出共同性的規律,去分析解決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這給新聞寫作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新聞寫作教師,每學期須將自己所承擔課程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聯系新聞傳播的最新狀況,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新聞事件,方能發揮案例教學法的獨特作用。
在新聞寫作案例教學中,精選新聞事件的案例是教師的首要工作。教師對案例的選取應該堅持新聞事件客觀性、典型性、鮮明性、指導性等幾個原則。新聞報道應該是客觀真實的。新聞寫作教學中運用的案例應該來源于客觀的實際生活,案例的經過與結果是真實的,應該如實反映事實的本來面目。所選新聞案例一般是要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有價值的案例,它最能顯示同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意義,通過對一個案例的研究,就能探索同一類案例相同的內在規律,具有很強的標準性、聯系性和啟發遷移作用,對其他事例的分析與處理具有借鑒意義。所選案例要具有時代感,富有鮮明的個性。
從精選案例的技巧來看,有以下幾點要注意:
第一,多選“近”的,少選“遠”的。從新聞事件案例發生的地域來說,應盡量選擇那些靠近學生所在地區的案例,特別是選擇那些發生在本省市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使學生聽說過,或者看見過,這樣的案例學生會有親切感。這叫案例的本土化。
第二,多選“新”的,少選“舊”的。從案例發生的時間來看,盡可能選擇那些新近發生的、受人關注的事實,使學生對案例具有新鮮感。新鮮的事實總是能招來眾人目光的、吸引人的。這遠比那些時過聞舊的事實要強得多。
第三,多選“活”的,少選“死”的。選人物案例時,在選逝去的英雄人物的同時,亦要盡可能多地選一些活著的英雄人物。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看得見、摸得著,且能現身說法,很有現實感和楷模效應。
第四,多選“實”的,少選“虛”的。即所選案例如有實物或者圖片說明問題的,盡可能將實物或圖片帶進課堂向學生展示。百聞不如一見,實物最有說服力。停留于口頭和文字表達的案例相對實物而言要虛,不如實物給人的印象深刻。
第五,多選“緊”的,少選“松”的。所選案例要緊貼教學內容、緊貼學生心理。只有與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聯系緊密的案例,才易于學生接受與理解。而那些與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聯系松散的案例,不僅不能中肯地說明問題,而且費時且易誤導。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最大的差異在于它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性,新聞寫作作為一項主觀性很強的新聞實踐活動,不可能產生一個標準化的新聞成品出來。教師在新聞案例教學中不應擔當最終裁判員的角色,只要學生有理有據,就應該認為是正確的、是有創見的,應該讓學生認識到,進行案例分析,不在于得出正確答案,而在于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
(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