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遜尼、什葉兩派的對抗和紛爭,關注伊斯蘭教歷史的朋友一定很熟悉。這兩大伊斯蘭主流教派廝殺千年,恩怨糾纏至今。
關于什葉、遜尼的矛盾由來,云石君在《地緣政治53:伊斯蘭教為何會分裂為什葉、遜尼兩派》一文中已有解讀。簡單的說,阿拉伯帝國早期的兩大政治勢力——倭馬亞家族與哈希姆家族,圍繞哈里發(皇帝)寶座爆發內訌,伊斯蘭教也由此分裂為奉倭馬亞為尊的遜尼派(多數派),和奉哈希姆為尊的什葉派(少數派)。
這是伊斯蘭兩大教派矛盾的緣由。不過也僅僅是緣由而已。畢竟這種權力爭斗地球上每個角落都有,引發意識形態沖突也不稀奇。但一般爭斗結束后,得勝者自然會利用自己業已掌握的政治權力,彌合之前的意識形態分歧。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倭馬亞家族打敗了哈希姆家族,建立了阿拉伯帝國歷史上的第一任王朝——倭馬亞王朝。
按理說,什葉派就理應就此消亡才是。說到底,什葉遜尼也沒啥原則性的意識形態矛盾,它們當時爭的,不過就是哪個家族才是才是阿拉伯正朔罷了。既然倭馬亞家族業已獲勝,連大一統王朝都建了起來,那什葉派再爭也沒啥意義。
可是什葉派并沒有就此覆沒。
當然,這也不是說不過去,畢竟當時哈希姆家族依然有殘余力量存在,什葉派繼續下去,也不是說不過去。
過了100來年,倭馬亞王朝衰落、哈希姆家族東山再起,消滅倭馬亞,開創了阿拉伯帝國歷史上的第二王朝——阿拔斯王朝。
按理說,這下什葉派總算出頭了!可歷史卻跟世人開了個天大的玩笑:沒過多久,什葉派便跟阿拔斯王朝鬧翻,而出身什葉的阿拔斯王朝,選擇了皈依遜尼派,調轉槍口,跟什葉派為敵!
這是怎么回事?
要知道,什葉、遜尼分裂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什葉一直認為哈西姆家族才是阿拉伯和伊斯蘭的合法統治者,即哈里發——而遜尼派卻支持倭馬亞!現在,哈西姆家族已經成功上位,什葉派卻又跟他們鬧翻,這反轉來的,也太吊詭了些吧?
對此,什葉派的解釋是:只有當年的哈西姆家族族長——先知穆罕默德的侄兒兼女婿阿里,他的后代才是嫡脈,才有資格就任哈里發。至于阿拔斯王室,他們雖然也是哈西姆家族出身,但卻是旁支(其祖先是先知穆罕默德叔父),所以不具備繼承大統的資格!
無論從哪方面看,這種理由都太扯了點——畢竟阿拔斯王朝建立時,阿里已經死了100多年了;而更為要緊的是,阿里的直系后裔,早就在倭馬亞王朝對哈西姆家族的百年追殺中被斬盡殺絕!
且不說阿拔斯王室已經上位,就單單從阿里血脈斷絕這一項而言,阿拔斯王室的道德合法性也是絕對足夠了——畢竟他們雖不是穆罕默德——阿里一系的直系后代,但怎么說也是哈西姆家族的血脈。
可什葉派就是不認!雖然阿里系確實已經苗裔斷絕,但什葉派卻拿以前在倭馬亞時期提出的“隱遁伊瑪目”理論做依據,認為當初反抗倭馬亞斗爭中犧牲的最后一位伊瑪目,即阿里系最后一支苗裔傳人,其實并未被倭馬亞勢力殺害,而是被真主安置在一個人所不知之處,未來將以救世主的身份重現人間——而既然這位伊瑪目僅僅是隱遁而不是死亡,故哈里發之大位,必須空著,等這位不知身在何處的隱者重現人間后來坐!
當然,從宗教角度來說,“隱遁伊瑪目”是真是假,外人不太好說。但從世俗角度而言,什葉派居然拿這種理由,來否定阿拔斯王室的合法性,那阿拔斯王朝不收拾他們才怪了!
什葉派就這樣再一次的成為當權者打壓的異端!甚至,阿拔斯王朝滅亡后,相繼稱雄中東的塞爾柱帝國、伊爾汗國、乃至后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一脈相承的選擇了皈依遜尼,而對什葉派極力鏟除。
什葉派的命運咋就這么不堪?而換一個角度,被這么多強勢政權前赴后繼的打壓,它依然能延續至今,這什葉派的生命力咋就這么頑強?
這其實與中西亞的地緣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
在之前的《地緣政治53:中東伊斯蘭世界為什么政治上四分五裂》一節中,云石君曾經對中西亞板塊的地緣結構做過一個分析:
在地緣結構上,中西亞這塊伊斯蘭文明的核心區,可以細分為小亞細亞半島、阿拉伯高原、兩河流域、迦南低地、伊朗高原、圖蘭低地等諸多次級地緣板塊,各個板塊實力差距并不明顯。換句話說,中西亞伊斯蘭世界,沒有一個強大到能夠力壓四方,一統群雄的主體核心地緣板塊。
以兩河流域為例。兩河流域的地緣區位,大致位于中東伊斯蘭核心區的中央,同時,它也是中東最富庶的板塊之一,故而各大伊斯蘭帝國成立后,都將其作為自己的統治核心區,而巴格達也成為早中期幾乎所有伊斯蘭大一統帝國的京城。
只是,兩河流域這個板塊的體量有限,其所能積蓄的地緣影響力,尚不足以確保對中西亞乃至北非的廣袤土地進行整體覆蓋。這意味著,單憑這一塊本部核心區,就想控制遍及亞歐非三大陸的整個伊斯蘭世界,其實是不可能的。
放眼整個伊斯蘭世界,兩河流域無論是區位、體量、開發潛力,都已經是最適合作為本部核心區的板塊,既然連它都不足以壓制四方,其它板塊就更不用說了!
只是,盡管中西亞內部而言,其地緣結構堪稱支離破碎,但從整體而言,由于中西亞正好處在亞歐大陸中心,所以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中心樞紐。
這種特殊的地緣區位決定了,只要東西方商業流通順暢,那中西亞沿線各板塊,都可以從這種商業流通中收獲巨大的利益!而政治上的統一,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打破阻礙商業交流的政治藩籬,進而確保商路的暢通。基于這種邏輯,中西亞各地緣板塊出現了政治整合乃至文化整合的利益驅使,伊斯蘭得以橫空出世,將中西亞各地緣板塊整合到了一起。
只不過,這種整合有著先天的缺陷:各個伊斯蘭帝國,之所以能將這么多不同的邊緣板塊在政治上整合為一體,這并不僅僅是因為帝國本身實力,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種政治上的整合,確實可以提高商業貿易的效率,進而為大家帶來更多的商業收益。換句話說,中世紀伊斯蘭各大帝國的大一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西亞各地緣板塊勢力基于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主觀認同,而并不完全是受中央強力壓制。
毫無疑問,這種大一統式脆弱的。各邊緣板塊內部,都存在著挑戰中央權威的勢力。
盡管商業利益的誘使,讓大家愿意整合為一體。但是,貿易并不是收益的全部,各地原先的農業和牧業,與東西方貿易的關聯并不大。這即是說,以此為生的那些部族和地區,并不會因為這種伊斯蘭世界的大一統,而得到更多的好處——反倒讓自己頭上多了一個主子。
任何一股勢力,要是其所得的經濟收益,不足以彌補其之政治損失,那它自然會對這種政治壓制產生抵觸乃至抗爭。
當然,要是中樞實力夠強悍,那么地方勢力就算不滿也白搭——中國的古代王朝,就成功的壓制住了四川、云貴、兩廣等等地緣結構相對獨立的邊緣板塊。
不過,中國可以做到,那是因為中原王朝的本部核心區——長江——黃河流域,是農耕時代全球地緣實力最強的板塊——不僅體量大,而且質量好。
可兩河流域就不行了。兩河流域無論質量還是規模,都不能和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相比,這也就意味著,中世紀伊斯蘭帝國們對國土的控制力,遠不能跟中原王朝相比。
這就讓反對派具備一定的生存空間。阿拉伯地區倒也罷了,但在伊朗高原,在中亞的圖蘭低地,總有一部分邊緣的地區和當地部族,并沒有太多的享受東西方貿易的好處。故并不樂意接受兩河流域的伊斯蘭帝國中樞統治。盡管以他們的有限實力,還不能夠直接顛覆巴格達的統治,但自成一體,不聽中央號令還是有可能做到的。
在政治上,這些反對派有能力抵御中樞;那么相應的,在意識形態領域,他們也會跟巴格達有意切割,以削弱強勢中樞對當地的影響力滲透。
倭馬亞王朝時代,鑒于中樞屬于遜尼派,所以與其為敵的什葉派,便為這些邊緣勢力所接受,成為他們與中樞意識形態對抗的武器!同時,在反抗倭馬亞王朝的共同利益下,哈希姆家族與這些割據勢力自然而然的親密合作。
但隨著倭馬亞王朝滅亡,哈希姆家族上位,這事兒就出現了變化。
雖然哈希姆與邊緣勢力有著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但二者合作的利益出發點其實有很大不同:具體而言,哈希姆家族反對的是倭馬亞王朝這個政府,它的目的是讓自己上位,代替倭馬亞家族,成為阿拉伯乃至伊斯蘭世界的統治者。而邊緣勢力反對的,不僅僅是倭馬亞王朝這個政權,而是阿拉伯帝國這個大一統國家,他們的利益訴求,其實是政治獨立。
當然,鑒于當時倭馬亞王朝就是阿拉伯帝國伊斯蘭世界的統治者,所以在倭馬亞時代,哈希姆家族跟邊緣勢力的利益并不沖突——反對倭馬亞王朝和反對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并沒有什么不同。
但隨著倭馬亞王朝滅亡,哈希姆家族建立阿拔斯王朝,它跟邊緣勢力之間的分歧就出來了:考慮到阿拔斯王朝現在已經成為阿拉伯帝國的政府,那么它當然要極力維護伊斯蘭世界和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統一;而邊緣勢力的目標,卻是擺脫阿拉伯帝國控制,自己獨立建國,這就不可避免的跟已代表帝國利益的阿拔斯王朝形成沖突。
這就叫屁股決定腦袋!在江山一統和割據一方問題上,阿拔斯王朝與邊緣勢力的利益訴求完全對立,而且不可能調和,所以二者的反目成仇也是不可避免的。而在意識形態領域,邊緣勢力重提隱遁伊瑪目,意在否定阿拔斯王朝的統治合法性;至于阿拔斯王朝,則皈依受絕大多數穆斯林認可的遜尼派,既增強民眾對自己的認同感,又名正言順的對什葉派和邊緣勢力出手壓制。
所以,什葉、遜尼派之矛盾,絕非表面上的關于創教初期合法哈里發的爭議那么簡單。究其本質,是主張江山一統的伊斯蘭中央政府,跟希望獨立建國的邊緣勢力之間的現實利益沖突;而再進一步說,則是中西亞各地區之間的地緣政治博弈,在宗教文化和意識形態層面的折射。
當然,由于遜尼派獲得了絕大多數穆斯林的普遍認同,所以即便是阿拔斯王朝滅亡后,繼而興起的那些強勢伊斯蘭帝國——比如突厥系的塞爾柱帝國、奧斯曼帝國,蒙古系的伊爾汗國等等,出于維護自家統治的考慮,也都會自然而然的選擇皈依遜尼。
只不過這樣一來,什葉派就明顯前途暗淡了——就算不至于徹底消亡,但其影響力也會十分孱弱。
可是到16世紀,什葉派的境遇突然來了個大逆轉——什葉派被伊朗的薩法維帝國奉為國教!
這絕對是什葉派的超級大利好!薩法維帝國此舉,讓什葉派的處境大大改觀,從此一掃之前數百年的晦氣,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雖雖然單單一個伊朗,尚不足以讓什葉能夠壓倒遜尼,但卻也能夠讓它從此挺直腰桿,躋身主流教派之列,跟與遜尼分庭抗禮。
不過這里有個奇怪之處:薩法維帝國也是當時一個十分強大,且志在一統伊斯蘭的強勢帝國。既然如此,它為何不像之前的阿拔斯、塞爾柱、伊爾這些帝國那樣,奉遜尼為宗呢——畢竟尊遜尼,才能得到絕大多數穆斯林的認同,而尊什葉這個少數派,明顯使不利于其一統伊斯蘭的宏圖大志實現的。
當然,有人會說,這可能是薩法維王室一己之喜好。但是,在薩法維帝國滅亡后,伊朗又前后經歷了阿夫沙爾、愷加、巴列維以及當下的伊斯蘭共和國共四個朝代。這么長時間內,它們一統中東伊斯蘭世界的雄心從未泯滅;可是,它們也依然堅持尊奉什葉這個少數派,并未對薩法維帝國的宗教立場有所調整。這又該如何解釋?
其實伊朗這么做,有它自己的戰略考量。而這種戰略考量背后,又與伊朗的地緣環境,以及亞歐大陸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密不可分。具體情況,關注微信公眾號:云石,云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云石地緣政治第53節——解碼伊斯蘭系列之第五部分。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系有興趣的讀者朋友,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云石,收看云石地緣政治系列全部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