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教堂。
提到教堂,大家的腦中或許會浮現這樣幾個形象:
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這是歐洲大陸首屈一指的大教堂,被視為歐洲基督教權威的象征,它始建于1248年,直至1880年才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見證了十幾個王朝的興衰);
英國的西敏寺(也就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是英國王室的加冕登基、舉行婚禮慶典的地方,同時,也是英國很多名人以及王室墓地);
巴黎圣母院(除了那部傳世的《巴黎圣母院》外,1804年11月6日,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就是在這里從教皇庇護七世手中拿過皇冠給自己和約瑟芬戴上,從而完成了“自我加冕”);
米蘭大教堂(標志著天主教被羅馬帝國寬容并承認的《米蘭敕令》就是在這里由當時的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錫尼聯合頒布的——但誰又會想到天主教后期對其他“異端”的清洗般的迫害。。。)
那么,上面四所全世界都著名的大教堂有什么共同點呢?
是的,它們都被稱為哥特式教堂。
好像它們給咱們的感覺一直是“怎么都辣么高啊?”
“辣么高,咋不上天呢?!”
如果你這么想,其實倒也不算錯。
“因為高,才可以上天“的概念幾乎覆蓋任何與全人類的宗教,比如史前文明中的圖騰崇拜、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古瑪雅文明中的金字塔等。
同時,在《圣經 舊約 創世紀》第11章曾記載過關于巴別塔,也稱為通天塔的故事。
當時世界上的人類共用一種語言(究竟是哪種就不知道了,反正這或許是最早的世界語言),他們聯合起來準備興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該計劃,上帝施法讓人類分為了不同的種族,說不同的語言,從此,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造塔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
此事件,為我們的世界上出現不同語言和種族提供了解釋。
這也是當代搭積木和推塔游戲最早的雛形。
當然啊,人類對于最初的夢想還是念念不忘的,從古至今,人們都想要造出更高的建筑來填補曾經的遺憾,于是,在那個宗教勢力極度強盛的中世紀,如何蓋出高聳入云的教堂便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
當然啦,哥特式教堂蓋得辣么高的原因可不僅僅是上面的這些。
大部分哥特式教堂“高”的背后一定還有“大”,以及伴隨的一個詞“高大宏偉”。
為什么要把教堂修建得高大宏偉呢?
這主要從宗教和世俗兩方面來看。
首先,是宗教方面。
為了讓當時的老百姓完全誠服于宗教,就必須要讓人們對與神有關的一切產生敬畏感。
于是,牧師和主教們就創立了一整套繁雜的宗教禮儀,要求神職人員穿著上等衣料所縫制的華貴禮服,用鑲嵌著來自世界各地奇珍異寶的金銀器物作為法器,這些法器往往被當時手藝一流的工匠打造出別致的造型以用于不同等級的場合,禮拜是神圣的,容不得一絲褻瀆,一定要用典雅且空靈的音樂或人聲來贊美主和主的神跡。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必須要在一個與信眾們生活環境完全不同的空間里進行,一定要達成視覺、聽覺、觸覺、味覺上超凡脫俗,以此來讓人們在物質和精神上對宗教絕對信服。
在那個宗教極端繁盛的中世紀,神職人員便要求建造師和藝術家們打造一座象征著威嚴、禁欲、距離、肅穆、莊重、超脫的立體空間。
這就需要建筑造型讓人第一眼感覺不可思議,走進其中,欣賞其內飾會產生一種嘆為觀止的感覺,以此來渲染必須極端虔誠的氛圍。
于是,教堂必須要既高又大,在視覺上增加體積感,并且,以各種細高的柱子來形成向上的升高感,在符合“上天堂”概念同時也不斷突破了建筑的高度。
在這樣理念的指導下,才令德國的烏爾姆大教堂主塔高達161.6米。
在世俗方面,哥特式教堂主要分布于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四個區域,因地區而有所不同。
在哥特式教堂發端的法國和將哥特式建筑發揚光大的德國,教堂在承擔地區宗教核心的同時還承擔著區域中心。城市象征和絕對地標的作用,為了其辨識度,其造型、高度顯得十分重要。
這種感覺就像是美國的帝國大廈。
當我們打開谷歌地圖,觀察現在的巴黎圣母院、魯昂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烏爾姆大教堂所在位置,能明顯觀察到道路分布基本將教堂作為中心向外延展輻射的,更不用說,它們如今也處于城市的中心地帶。
而在英國,由于當時的修道院多半都修筑在郊外,盡可能遠離城市以此來達到清修的目的,故英國的哥特式教堂遠離城市,同時,部分建筑兼有中世紀封建主城堡的作用,于是,英國哥特式教堂尖塔造型不多見,如西敏寺那種典型城堡塔是當時的主流。
哥特式風格傳入意大利時,當地藝術家們更多將其用于裝飾,所以,意大利雖有如米蘭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這樣的哥特式建筑,但它們絕非我們印象中那種“又高又瘦”,尖塔沒那么“鋒利”,少了太多熟悉的哥特式建筑“配件”。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第一生產力——技術。
上述關于宗教和世俗的理念的實現最終還要到依靠當時的工匠技藝。
教會要求教堂內部要足夠寬大并盡可能少用內柱以此來建立開闊感,這就意味著如希羅時代那種技術就不太適用了——
帕特農神廟足夠宏偉,但內柱過多;
萬神殿的拱券技術雖然精妙,但穹頂的能達到的高度和寬度有限。
那么,該怎么辦呢?
隨著對前時代希羅建筑技術的吸收和發展,中世紀的這些工匠們終于想出了解決的辦法。
首先是建筑的高度,這取決于墻體的高度。
在那個沒有鋼筋混凝土的年代里,不斷壘高的墻體會使上面石材壓塌下面的石材,建筑就很容易坍塌,建筑師們(那時主要是石匠們),發明了飛扶壁,也叫做扶拱垛,是一種用來分擔主墻壓力的輔助建筑,用人話說就是主墻的扶手,這就是如今我們可以在這些著名大教堂外面所看到了類似于骨骼般的附件建筑。
同時,花窗玻璃在主墻上廣泛采用,這種玻璃,即歌詞中的那句“彩繪的玻璃窗”,它最大的功能就是減少了主墻底部所承擔的重量,同時,花窗玻璃在改善教堂內部采光的同時使得教堂內部的色彩更加神圣,且將圣經故事以鑲嵌玻璃畫的形式來表現更容易傳教。
建筑整體宏大的問題解決后,就是主教堂如何封頂的問題,傳統的那種圓形在這種體量的建筑上市斷然不能采用的,要知道,教堂的拱頂對技術要求極高,稍有不慎,整個教堂都會崩塌——如于1311年,曾經一度高達159.7米的林肯大教堂曾在1549年發生尖頂坍塌,(如今的高度僅有83米)——于是,尖肋拱頂這種建筑形式就被創造性的發明出來,它可以搭出很寬的拱,從下往上看,就像是個大寫的“X”。
當高達宏偉的基礎技術困難解決后,剩余就是如何讓教堂看上去顯得“高”了,首選自然是尖塔,既能在不增加主體建筑過多質量的同時增加高度,還能使得教堂在外觀上顯得復雜且像火焰般營造出向上的動勢。
看到這里,一定會有好奇的觀眾會問,我們現在熟知的,在全世界范圍內又大又高的教堂基本都是哥特式的,那在中世紀后的文藝復興時代,技術不斷進步,為什么反而再沒有辣么高非哥特式教堂呢?
這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文藝復興時代的人不歡喜這種建筑風格;
之前蓋好的教堂已經很好用了,沒必要再蓋新的;
之前的“爛尾樓”還沒蓋好,新樓沒有蓋的理由;
沒政策支持、沒人、沒錢;
首先,“哥特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為了表達對中世紀的反感而對那個時代的藝術風格稱為“哥特式”,意指一種貶義的“蠻橫、粗魯”。當然啦,現在的“哥特式”只是一個中性詞。在文藝復興時代,人們是不會造所反對風格的建筑的。
其次,由于很多在中世紀落成的教堂已經基本滿足了當地宗教的需要,再造一座新教堂沒什么必要;
再次,如烏爾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魯昂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米蘭大教堂這種一旦開始興建,少則100年,多則600年,在這樣強度的建造周期里,當時的一個區域通常是動用所有可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哪還能再分出閑余去蓋新樓呢?
當然,更重要的是,如果有當權者的政策支持,錢和人都不是問題。
如在教皇授意下的圣伯多祿大教堂(也就是梵蒂岡的那座圣彼得大教堂),就是文藝復興時代的經典建筑,不也是說蓋就蓋了么,如果當時的教會要求教堂要世界第一高,也不是不可能。
于是,就在這錯綜復雜的原因里,成就了如今我們所見的“辣么高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