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璀璨奪目話寶石:
凡礦物顏色鮮艷美觀,折光率高,光澤強,透明度好,硬度大,化學性質穩定的礦物,都可作為寶石。金剛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等是貴重的寶石礦物。
金剛石 琢磨加工過的金剛石叫鉆石,是最貴重的寶石。化學成分是純碳。顏色以無色透明和黃、藍等各種淡色為多見。硬度為10,是已知的最硬物質。因其高折光率和色散特別強,故顯強金剛光澤和燦爛閃光。天然金剛石常加工成由若干個多棱和反光面組成的寶石,反光棱面愈多,寶石愈光芒奪目。世界上最大的寶石金剛石命名為庫利南(Cullinan),1905年在南非發現,顏色淡天藍色,質地極優,重3106克拉,大小為10厘米×6.5厘米×5厘米,有拳頭大。后加工成9顆大鉆石和96顆小鉆石,總重1064克拉,約為原重的34%。其中最大的一顆庫利南一號呈梨形,重530克拉,鑲在英國國王的權杖上;庫利南二號是一塊近正方形的寶石,重317克拉,鑲在英國國王的王冠上。1977年在我國山東省臨沐縣發現一顆特大金剛石,被命名為常林鉆石。這顆金剛石重158.786克拉,淡黃色,是在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寶石級金剛石。
紅寶石 紅色透明的剛玉晶體,硬度為9。世界上最大的一顆紅寶石重167克拉。因產量稀少,2克拉以上即很珍貴。一種紅如鴿血的紅寶石,是紅寶石中最珍貴的品種。紅寶石的主要產地是緬甸。紅寶石可以人工制造,我國上世紀50年代已正式生產,但不能用作寶石,只是在工業生產上廣泛使用,如用來制作鐘表的軸承等。
藍寶石 藍色透明的剛玉晶體。產量較紅寶石多,且大顆粒者較易獲得。當前世界上最大的藍寶石重900克拉。人造藍寶石多半無色透明,達不到寶石質量,但在工業生產上有很多用處。
蛋白石 是天然的二氧化硅膠凝體。顏色不一,純者無色,往往因含有雜質而呈現出各種色彩。歐泊是一種奶黃色。具美麗變色及蛋白光彩的蛋白石,琢磨后閃爍著彩虹般珍珠亮光。火蛋白石是一種呈紅棕色、橘黃色反光的蛋白石。貴蛋白石是一種淡黃白色或淡藍色而具美麗光彩的蛋白石。這三種寶石都相當名貴。
祖母綠 是一種翠綠色半透明至透明的綠柱石。具玻璃光澤,硬度為7.5。優質祖母綠碧綠清澈,晶瑩凝透,是寶石中的珍品。
琳瑯滿目話玉石:
玉石的涵義差別很大,狹義專指“硬玉”和“軟玉”;廣義泛指可用于工藝美術雕刻的礦物和巖石,岫巖玉。南陽王、青田玉等均可包括在內。我國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多名貴的玉雕或工制品,著名的漢代“金縷玉衣”,用金線把2619塊玉片穿連而成,反映了高度發達的玉石切割和加工琢磨技藝。
硬玉 也叫翡翠。一般是翠綠色單斜輝石的隱晶、致密狀集合體,由細纖維狀微晶交織而成。具珍珠或玻璃光澤,硬度為6-7,難溶,化學性質穩定,透明或微透明,顏色從翠綠、蘋果綠到白、紅等都有。
軟玉 是一種交織成氈狀的陽起石或透閃石纖維狀微晶集合體。陽起石顏色較深,一般由墨綠到蘋果綠色,而透閃石顏色較淺,常由乳白到蘋果綠色,亦偶有墨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硬度為5.5-6,質堅硬。琢磨后顯出燦爛的蠟光澤,具透明晶瑩感。我國許多古玉大都屬軟玉范疇。例如,產于新疆和田地區的“于闐玉”和“羊脂玉”,陜西藍田的“藍田玉”等名玉,都屬于軟玉。故宮博物院陳列著一塊重5350千克的大型和田玉雕,玉石是清乾隆時由新疆密勒塔山采來,當時用了幾百匹馬和上千人拉了3年,跋山涉水4000余千米運到了北京。后又將其轉運去揚州,由當時最著名的工匠數百人用了六年多的時間才雕琢成一幅“夏禹治水”浮雕。畫面表現出治水人物的勞動情景與大量的山、水、樹木相襯,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無限創造力。
岫巖玉 也叫岫工,因其產于遼寧岫巖縣而得名,是適合玉雕的蛇紋石礦物集合體。顏色由綠到淡綠,微透明到半透明。
南陽王 也叫獨山玉,產于河南南陽獨山,是我國古代有名的玉種。是一種黝簾石化鈣長石集合體,白色中帶翠綠,有點像翡翠。
青田玉 青田玉(石)是致密塊狀葉蠟石集合體。硬度為2-3,呈蠟光澤,具滑感,顏色有紅、白、灰、黃和蘋果綠各色。因產地為浙江青田縣而得名。
轉自:http://forum.taobao.com/show_thread.htm?thread=1566421&forum=21
***************************************
玉 石
"玉"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是指一切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既包括軟玉、岫玉、獨山玉、綠松石、瑪瑙等,也包括一些寶石(如水晶)。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還不可能從礦物學的角度對玉作出本質的定義,只能以直覺(目驗、手感、耳聞)為基礎,以多數人的喜好為依據,將質地好、顏色美的石頭稱為玉。這一范疇很大,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各種玉料的長期使用,逐漸精選出"和田玉"這一優良品種,特別是儒家賦予了和田玉以德的內涵之后,和田玉與其它玉種之間便有了不可逾越的鴻溝,和田玉被稱為"真玉",其它玉種被稱為"假玉"。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時,先將圓明園的珍寶搶掠一空,然后付之一炬。被劫往歐洲的宮廷玉器(和田玉、翡翠)由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進行了比重、硬度、成分、結構等項目的分析。確定和田玉屬于閃石類,翡翠屬于輝石類。由于閃石的硬度略低于輝石,所以,德穆爾將和田玉稱為"軟玉",將翡翠稱為"硬玉"。并將玉的定義僅限于這兩種,這顯然與我國玉器行業中所使用的豐富玉料不相符合。1997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國家標準中,給出了玉石的科學定義:由自然界產出的、具有美觀、耐久、稀少性和工藝價值的礦物集合體,少數為非晶質體。
我國是生產玉器歷史最悠久、經驗最豐富、延續時間最長的國家。據考古發掘的材料表明,我國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利用天然玉料制作精細的工具和裝飾品,后來,采用的玉料逐漸精選,雕琢的技術不斷提高,制作的工藝日趨完美,其傳統綿延不絕,一脈相傳直至今日。在世界各國人的心目中,玉器和中國的關系就像瓷器、茶葉與中國的關系一樣密切。
中國人對玉非常崇拜,對玉懷有一種特殊而又神秘的情感,把玉象征為堅貞與高貴,賦予了它相當豐富的文化內涵。人們用溫潤如玉、潔身如玉、冰清玉潔、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詞匯贊美高尚的人格,用玉容、玉色、玉體等詞匯形容人的容貌美,用亭亭玉立、金枝玉葉等詞匯形容人的氣質美。而且,切磋、琢磨等制玉習語也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玉器作品上沉淀了相當濃厚的傳統文化趣味,從中可以多方位地透視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傳統。
千百年來人們身上佩戴玉,室中陳設玉,相互交往中贈送玉,禮儀活動中使用玉。玉在中國民族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玉材蘊藏豐富、質地優良、器種繁多、用途廣泛、制作技術先進、造型典雅美觀等均是重要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玉在中國一直被奉若神明,深得統治階級的推崇,他們把玉本身的特性加以道德觀念的比附延伸,使得玉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倫理、宗教各個領域中充當著特殊的角色,發揮著其它工藝美術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翡 翠
一.文化賞析
翡翠一詞來源于翡翠鳥,這種鳥的毛色十分美麗,雄性呈艷紅色,稱為翡鳥,雌性呈艷綠色,稱為翠鳥。由于自然界產出的翡翠多為綠色和紅色,漸漸地"翡翠"這一名詞由鳥禽轉為玉石的名稱了。
翡翠的顏色自然而富于變化,與自然界極為協調,代表著萬物生機勃勃與青春活力,深受東方民族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喜愛。
翡翠作為玉器大量使用是在清代,僅有300-400年的歷史,但其雖短暫卻很輝煌,其榮耀很快超過了軟玉。不論是清宮舊藏還是帝陵的殉葬品中,都有許多精美絕倫翡翠玉器。1996年北京嘉德春季翡翠玉器拍賣會上的《桑蠶翠佩》反映了清代玉器的高超工藝。
4.2×3.7×2.3厘米,價值148萬元。翠色部分巧雕成樹枝、樹葉和桑葚,如初夏充滿生機的桑樹,陽光下桑葉鮮嫩欲滴,此時正是桑葉最肥美充沛的時 候,三條白蠶蠕匐其上,悠然自得,蠶體已近透明,似乎已開始為吐絲做好準備,堪稱巧奪天工的神品。
現代的翡翠業更加蓬勃興旺,其代表佳作為四大國寶翡翠,1982年開始,40位藝術大師耗時6年制作,現陳列于中國工藝美術館:
1.翡翠景觀《岱岳奇觀》:
高78cm、寬83cm、厚50cm、重363.8kg,表現泰山雙面景色,突出了十八盤、玉皇頂、云步橋等奇景,顯示泰山雄偉的氣勢和深邃的意境,在倒懸崖上的一輪紅日,將這座名山點綴成人間仙境。
2.翡翠花籃《群芳覽勝》:
高64cm、其中插滿牡丹、菊花、月季、山茶等四季香花,是當今世界上最高大的翡翠花籃。籃上兩條各40cm長、各含32個環的鏈子,花了兩個高手8個月的時間。
3.翡翠花薰《含香取聚瑞》:
高71cm、寬56cm、厚cm、重274kg。薰的主體是以兩個半圓合成的球體,集圓雕、深淺浮雕、鏤空雕于一體,反映了高、 精、尖的琢玉技藝。
4.翡翠插屏《四海歡騰》:
74cm、寬146.4cm、厚1.8 cm,9條翠綠色巨龍,在白茫茫的云海里恣意翻浪,氣勢磅礴,是當今世界最高大的一個翡翠插屏。
另外介紹一些著名的雕件:
1、老子出關
2、會昌九老圖
3、四大佛山
九華山(九蓮圣境)
普陀山(海天佛國)
五臺山(清涼世界)
峨眉山(普賢境界)
4、千古一帝
二.寶石學基本特征
1. 組成:礦物組成以硬玉為主,其分子式為NaAlSi2O6。
Na可被Ca、K替代,而 Al可被Cr、Fe、Mn、Mg等替代。
這些雜質元素的替代使硬玉呈現各種顏色,從而具備工藝價值。
2. 結構:結構是指組成礦物的顆粒大小、形態及相互關系。翡翠總體上呈現交織結構。柱粒狀交織結構者透明度較差;而纖維交織結構者透明度高, 致密、細膩的高檔翡翠多屬此類。
3. 顏色:歸納起來有白色、綠色、紫色、黃紅色和黑色。
a. 白色:
純的硬玉組分應是純凈的白色,但自然界沒有絕對純的,這里所指白色包含略帶灰、略帶綠、略帶黃或略帶褐的白。一般僅用作雕件。
b. 綠色:
是翡翠的常見顏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翠”。這種綠色主要是由微 量的Cr、Fe雜質替代Al引起的,而且,Cr、Fe的含量直接影響著綠色的深淺。綠色翡翠由淺至深分為淺綠色、綠色、深綠色和墨綠色,其中以綠色為最佳,深綠色次之。
c. 紫色:
是比較少見的一種顏色,可有淺紫色、粉紫色、紫色和藍紫色。
d. 黑色:
翡翠的黑色外表有兩種情況。
一種呈深墨綠色,是由過量的Cr、Fe 含量造成的;
另一種呈深灰至灰黑色,是由所含的暗色礦物雜質造成的,看上去很臟,屬于較為低檔的翡翠。
e.黃、紅色:
屬于次生色。白色、綠色或紫色翡翠形成后,由于在地表遭受風化淋濾,形成赤鐵礦或褐鐵礦微粒,并沿翡翠顆粒之間的顯微縫隙慢慢滲入而成。鮮艷的紅色也稱為“翡”或“紅翡”。
4. 玻璃光澤
常為半透明至不透明。一般來說翡翠的礦物顆粒越細,則透明度 (即“水頭”)越好、光澤越強;顆粒越粗,則透明度越差、光澤越弱。
5. 折射率為1.65-1.67,比重為3.32-3.36,硬度為6.5-7。
6. 解理:硬玉礦物具有兩組完全解理,在翡翠表面出現片狀或絲狀閃光,俗稱 “翠性”,這是鑒定翡翠的一個重要標志。
大一點的閃光俗稱“雪片”, 小一點的俗稱“蒼蠅翅”。
三.翡翠的種類
1. 老坑種與新坑種:
老坑種指那些結構致密、綠色純正、分布均勻、質地細膩、透明度高、硬度大的一類翡翠;新坑種指顆粒較粗、結構疏松、透明度差、肉眼可見翠性的一類翡翠。
種的新老并不代表翡翠形成時間的早晚,新坑種和老坑種的翡翠都產于原生礦床,由于在風化、破碎、搬運和分選過程中,一些結構比較疏松的翡翠不復存在,而保留下來的大多是結構致密、硬度大的優質翡翠,所以,河床、河流中多產出品質優良的翡翠。由于人們最初開采的翡翠屬于此類,故稱老坑種,而現在開采的大多是原生礦床,沒有汰劣存優的自然過程, 往往質地較粗,這類翡翠稱為新坑種。
2. 結合翡翠的顏色、透明度、質地等特征,翡翠可以分成許多種類。
以下是幾個代表性的品種:
a. 老坑種:
顏色符合濃、正、艷、勻,質地細膩,透明度好。是最具保值價值的珍品。
b. 冰 種:水頭特佳,晶瑩透徹,色淡或無色,是“有種無色”的翡翠,屬于高檔品種。
c. 芙蓉種:顏色雖淡卻非常正,不帶黃色調,玉質較細膩,非常耐看,屬于中高檔品種。
d. 金絲種:綠色鮮艷明亮,使人覺得翠中含有金光,呈絲狀斷斷續續排列, 因水頭好,頗受推崇。
e. 干青種:綠色濃重且純正,透明度差,底子干,玉質較粗,礦物顆粒的形態呈短柱狀。
f. 花青種:綠色呈脈狀或斑點狀不規則分布,是分布較廣的一種翡翠,屬于中低檔品種。
g. 油青種:透明度較好,玉質細膩,表面似油脂光澤,綠色較暗,摻雜藍灰色調,給人一種很沉悶的感覺,屬于中低檔品種。
h. 馬牙種:礦物顆粒呈白色粒狀,透明度差,質地粗糙,屬于低檔品種。
四.翡翠的質量評價
中國人有句俗話“黃金有價,玉無價”。世界上大的珠寶公司對大多數寶石均有報價,尤其是鉆石幾乎每兩星期報一次,但從沒有人對翡翠做報價,為什么如此困難呢?
因為與其它寶石不同的是翡翠不是單晶體,而是礦物集合體 ,組成集合體的礦物種類、顏色、粒度往往不相一致,使得翡翠的外觀千姿百態。
另外,受后期多次地質作用的影響,即使在同一塊翡翠上顆粒的粗細、顏色的深淺都不均勻,正所謂"人有千張臉,玉有萬種面"。所以,翡翠的評價就顯得很困難。對于雕刻品來說,其藝術構思、加工技巧更為評價翡翠增添了難度。總體來說,評價翡翠應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 顏色:
顏色是決定翡翠價值的首要因素,顏色差一點點,價值就差很多。因此, 正確觀察顏色非常重要。
白熾燈下看翡翠顏色會顯得鮮艷些,飽和度也會顯得高一些,即所謂“月下美人,燈下玉”。而同樣一塊翡翠在日光下觀察,其顏色會相對淡些、暗些。通常,人們以自然光下所觀察到的顏色為準。
評價翡翠顏色時通常應考慮下面四個要素:
① 濃:指顏色的飽和度或深淺。中國北方人、臺灣人和日本人以及年紀大的人喜歡稍深一點的顏色,而新加坡人以及年輕人會喜歡較清淡的翡翠。
②正:指顏色的純正程度。稍帶黃色的綠色不會影響綠色的鮮艷程度,對翡翠的價值影響不大,但過多地偏黃就會影響翡翠的價值。由于藍色會降低綠色的鮮艷程度,若偏藍色則對翡翠的價值影響很大。偏灰的綠色使人感覺既暗又臟,價值也就降低很多。
③鮮:指顏色的明亮程度。它是構成翡翠顏色美感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難求的因素,鮮艷度差一點,價值就差很多。如果說不同的人對顏色的深淺有所不同的話,但對鮮艷度的要求卻是一樣的,即鮮艷度越高越好。 光源的強弱對鮮艷度的觀察影響很大,強光源下鮮艷度偏高,弱光源下觀察鮮艷度偏低。
④均:指顏色分布的均勻程度。由于翡翠是由無數微小晶體組成的,每一晶體的顏色都可能不一致,所以翡翠的顏色難得很均勻。很明顯均勻度越高, 價值也越高。
但當綠色、紅色、紫色協調出現時,俗稱“福祿壽”,由于其稀少性,這種翡翠的價值較高。
2. 透明度:
指翡翠使可見光自由透過的程度,由于組成翡翠的顆粒粗細不同、結合方式不同,允許光通過的能力也就不同。若大部分光線不能透過,翡翠的顏色顯得死板,行話稱之無水分,也就是很“干”。若允許大部分光線透過翡翠,則透明度較高,使翡翠顯得非常晶瑩,有“水汪汪”的感覺,行話形象地稱之為水分足。欣賞透明度高的翡翠會令人有一種陶醉感,這種翡翠有一種滋潤的感覺,似乎顏色是活的,可向四周放出。
行話中又把透明度稱為“種”。透明度差即種差,行內有句俗話“種好遮三丑”:
①可使顏色淺的翡翠顯得晶瑩漂亮;
②可使不夠均勻的顏色因互相影照而顯得均勻;
③可使質地不夠細的翡翠看不到明顯的顆粒。
翡翠是由多晶質組成的,很難得透明,大多數翡翠是半透明的,所以在一定的顏色條件下,透明度越高,價值也就越高,在高價到極高價位的情況下,透明度對價格的影響比顏色的影響更加重要,透明度好與差,其價值可懸殊10倍。對低價貨,透明度的影響不是很明顯。
一般情況下,戒面、耳環、小件首飾的色比透明度重要,但手鐲、掛件等大件首飾的種可能比顏色更重要。
3. 結構:
指翡翠晶粒的粗細、形狀以及它們的結合方式,貿易行話中稱結構為質地 (底子)。
結構與透明度有直接的關系,質地越細膩、越致密,透明度越高, 質地越粗糙、越松散、透明度也越差,其耐久性也相應降低。
4. 裂紋:
裂隙應該是無礦物充填的,它對翡翠成品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手鐲, 在評價時要考慮到若手鐲斷了可以做成什么,剩下還有多少價值。另外,應將裂隙與紋路區別開來,紋路包括顆粒間的結合面和愈合裂隙(往往有礦物充填)。
5. 體積:
在色、種、底、工、裂紋等相同的情況下體積越大就越貴,對于高價位的翡翠來說體積影響更大。例如珠璉、手鐲均要較多的原料來制造,若用戒指料做手鐲,則手鐲價值要以幾何級數增加,難怪手鐲可拍賣到1千萬港元。同時評價配對品比單個的要貴得多。
6. 做工:
對于戒面、耳釘等首飾,要求切工規正,拋光優良;對于掛件、擺件來講, 工匠的巧妙構思、嫻熟技藝將起到決定。
五、翡翠的產地
世界上95%以上的翡翠產于緬甸北部密支那勐拱地區烏龍江流域。另外,危地馬拉、俄羅斯、美國、日本和新西蘭等國也有些翡翠產出,但翡翠不是質次,就是形成不了商業性開采的規模。因此,從商業意義上來說緬甸是唯一的翡翠礦產地。
世界上最大的一塊翡翠原石即來自緬甸北部的克欽邦礦場,長為3.7米,寬為1.98米,高為2.1米。
原生礦床中的翡翠一般稱為山料,外生礦床中產于河谷中的往往帶有黑砂皮,而產于古礫石層中的多為黃沙皮、白沙皮和淺褐色皮。
六、翡翠的貿易
1.翡翠原料:也稱毛料,大致分為三類:
① 低檔料:多為色、種較差的玉雕料,一般用來加工各種擺件、中低檔的佩件、低檔手鐲等。低檔料多為山料,塊度較大,最小的幾公斤,一般的幾十公斤到幾百公斤,交易中習慣稱之為“磚頭料”。這類原料價格較低,風險較小。
② 中檔料:一般用來制作手鐲、玉佩、各種雕件。有時也能取出色好的戒面。中檔料也為“花料”。交易時一般都“開窗口”或“揭蓋子”,稱為“半賭料”。
③ 高檔料:這類俗稱“色料”,其顏色純正,是獲取戒面、高檔玉佩、高檔手鐲的首飾級翡翠的原料。“色料”交易中綠色不可能充分暴露,評價十分困難。
所謂翡翠“賭石”主要就是指賭“色料”。有的賭石完全被外皮包裹,不開任何口子,稱“全賭料”,也稱“蒙頭料”。“神仙難斷寸玉”、“玉石無專家”這兩句話就是針對這類賭料而言的。交易時,全憑經驗和運氣,一般是十賭九輸,但一旦賭贏了收益自然很高。
做翡翠賭石貿易,既能顯示身價的高貴,又能體現本大利大,風險大的特點,做好了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千萬富翁,如盈江一位楊老板花了3萬元人民幣從緬甸商人手中買下了一塊“蒙頭料”,切開后滿色全綠,一拿到昆明很快以800多萬人民幣成交。
但更多的人是血本無歸:在騰沖街上經常看見一個瘋子只有30多歲。他不說話,渾身很臟,只是用兩只手揮動,比劃著砍東西的動作,原來他豁出血本用2萬元買進一塊玉石,可是一刀切下去,一錢不值,2萬元血本就這樣葬送了,從此他也瘋了,不停地用手左一刀、右一刀地砍著比劃。
所以,當人們以羨慕的目光去看一個腰纏萬貫的大老板時,應該想到他是從充滿血和淚的道路上走過來的,因為在翡翠的原石貿易中,充滿了欺詐、爭斗與冒險。
2.翡翠成品:
① 市場交易:主要在緬甸曼德勒市場、騰沖翡翠市場、瑞麗珠寶交易市場、廣州玉石街。需要提醒的是市場上充斥了大量的“B貨”、“C貨”和假貨。
② 拍賣:一般均為種色俱佳的精品,貨品都經專家組鑒定評估,是收藏翡翠精品的重要場所。國際上著名的蘇富比、佳士得拍賣會幾乎每年春秋兩季在香港拍賣,成交率極高,買家來自世界各地。中國北京嘉士德拍賣會每年也舉行拍賣,其中翡翠成交率極高,貨品價格多在數萬至數十萬元。
1996年蘇富比秋季拍賣會。成交價959萬港元。
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賣會。成交價1342.5萬港元
1997年佳士得春季拍賣會。成交價1322萬港元。創下翡翠耳環拍賣成交價的世界記錄
拍賣成交價為500萬港元的戒指。
拍賣成交價420萬港元。創下馬鞍戒指拍賣價的世界記錄
由施稟謀先生設計制作。
胸針所用的紅寶石和翡翠均為清末之物,六十年代初重新設計制作,總重36.9克。
5顆紅寶石為5 X 11mm大小,12塊老坑玻璃種翡翠是由同一塊材料上取下的。
1972年曾提供給尼克松夫人挑選。
由范曾設計,魏長海大師制作。重680克。
1997年佳士得秋季拍賣會。成交價為7262萬港元。
1997年佳士得秋季拍賣會。
1998年佳士得春季拍賣會。成交價266萬港元。
七、翡翠的優化處理
1. 染色(熗色)處理:
是最原始、最易操作的處理方法,目的是使色淺或無色的翡翠變成綠色、紅色 或紫色。步驟如下:
選料(質地粗者)→稀酸清洗→干燥后放入染料液中(微加熱)→烘干上蠟。
熗色:翡翠加熱→產生微裂隙→迅速放入有色染料液中。
染色處理的鑒別:
①染料沿顆粒邊緣或裂隙分布,即色呈絲網狀。熗色的還可見到人工炸裂紋,其顏色沿裂隙分布的特點更加明顯。
②吸收光譜中出現650nm吸收帶,而無690nm、630nm吸收帶。
③多數染綠品種在濾色鏡下變紅褐色。
④紅外光譜可檢測出有機染料中的2854cm-1、2920cm-1峰。
另外,其陰極發光的特征是裂隙發育且不發熒光或發黑色光(由染料所致)。
2. 加熱處理:
使黃色、棕色、褐色的翡翠轉變成鮮艷的紅色,即促進氧化作用的發生,使褐鐵礦經加熱失水,變為赤鐵礦。
過程:選料(黃色、棕色、褐色)→清洗→加熱→冷卻。
加熱溫度不能太高,升溫速度要緩慢,當翡翠顏色轉變為豬肝色時,開始緩慢降溫,冷卻后翡翠就呈現紅色。為了獲得較鮮艷的紅色,可進一步將翡翠浸泡在漂白水中數小時,進行氧化,以增加艷麗程度。
加熱處理的鑒別:其過程同天然紅色翡翠,一般不必區別,也不易區別,只是熱處理后有一種“干”的感覺。
3. 漂白處理:
去除因Fe、Mn等雜質造成的黑、灰、褐、黃色,使翡翠變得較干凈。這種用化學方法給翡翠“洗澡”,在傳統的玉器加工中稱之為“過酸梅”。
4. 漂白加充填處理:
過程:
選料(不太致密、底色很臟。不選油青種)→強酸浸泡→弱堿中和→烘干→充填→拋光。
“B貨”的鑒別:
① 綠色的定向性被破壞,有些發黃,有漂浮感;
② 表面產生溝渠狀縱橫交錯的溝渠。
③ 紫外線下若見到較強的黃綠、藍白熒光,說明是“B貨”;
④紅外光譜可檢測到較強的有機物產生的吸收峰。
陰極發光特點:
整體發均勻的亮綠色光,晶體周邊常被溶蝕成港灣狀或參差狀,充填于裂隙中的膠體發暗綠色光。于A貨的完好晶體有較大區別。
5. 鍍膜翡翠:
在色淺的翡翠戒面表面覆裹一層綠色的透明物質。為了逼真其折射率調整至 1.65。
鍍膜處理的鑒別:
顯微鏡下可見到局部有脫落的現象;吸收光譜與其綠色外觀不符。
6.做假皮、帖片:
貼翡翠顆粒(綠色部分),做假皮掩蓋
冒充翡翠仔料的角閃巖
冒充翡翠仔料的透輝石大理巖
八.翡翠的合成:
1995年我國的沈才卿先生做了嘗試。其方法大致如下:先將Na2SiO3、Al2(SiO3)3、致色離子一起磨細,在1100℃恒溫數小時,制成帶色的翡翠玻璃料(NaAlSi2O6),然后將玻璃料粉碎,在金剛石合成壓機上在超高溫、超高壓條件下結晶,得到晶質翡翠原料。
九、翡翠仿制品及相似天然玉石
1.“料器”:
19世紀至20世紀60年代均有出現,玉器業將這種早期仿翡翠的人造玻璃稱之為“料器”,特點是半透明的綠色,具大小不等的圓形氣泡,肉眼即可辨別,顏色不均勻,見漩渦狀構造,折射率1.4-1.7,有些密度較高者加入了Pb。在許多老一輩留下的遺物中,綠色仿玉的戒面、帽扣、簪針都屬于此類。
2.仿玉玻璃:
大致出現在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是透明至半透明的綠色人造玻璃,顏色鮮艷而均勻, 一般無漩渦構造,偶見氣泡,折射率1.52-1.55,比重2.4-2.5。
3. 脫玻化玻璃:
70年代以后的人造玻璃品種,呈半透明到不透明,具特殊的梳狀、葉片狀 構造,折射率1.52±,比重2.4-2.5g/cm3。
4.與相似天然玉石的鑒別:
名稱 比重 折射率 其它鑒定特征 圖 片
翡翠 3.33 1.66 粒狀、纖維狀交織結構,有翠性。
軟玉 3.00 1.62 細小纖維交織結構,質地細膩,無翠性。
獨山玉 2.73- 3.18 1.56- 1.70 色雜不均,粒狀結構,濾色鏡下其綠色變紅色。又稱“南陽翡翠”。
含水鈣鋁榴石 3.15- 3.55 1.72 粒狀結構,綠色斑點在濾色鏡下變紅色,并常含暗色斑點。
符山玉 3.25- 3.50 1.72 顏色均勻,具放射狀纖維結構又稱“加州玉”。
天河石 2.54- 2.57 1.53- 1.55 具斜長石的格子狀構造,顏色常偏藍。又稱“亞馬遜玉”。
岫玉 2.44- 2.80 1.55 顏色偏黃,顏色均勻且較淡,透明度較高,呈明顯的油脂光澤。
澳洲玉 2.65 1.53 顏色均勻,隱晶質,肉眼見不到粒狀結構,質地細膩。
東陵石 2.66 1.54 等粒狀結構,可見片狀綠色鉻云母。
染色石英巖 2.65 1.54 圓粒狀結構,無翠性,綠色呈絲網狀分布,650nm處有明顯吸收。
CLOSE
參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http://www5.ustc.edu.cn/zh_CN/
http://www2.ustc.edu.cn/ch/gonggongfw.php?siteid=1&tplset=ustc2&pid=1
***************************************
***************************************
珍 珠
珍珠的英文名稱為Pearl,是由拉丁文Pernulo演化而來的。早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在海邊覓食時,就發現了具有彩色暈光的潔白珍珠,并被它的晶瑩瑰麗所吸引,從那時起珍珠就成了人們喜愛的飾物,并流傳至今。
珍珠是一種古老的有機寶石,產在珍珠貝類和珠母貝類軟體動物體內,由于內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鈣的礦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體集合而成的。珍珠的化學組成為:CaCO391.6%、H2O和有機質各4%、其它0.4%。珍珠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圓形、梨形、蛋形、淚滴形、鈕扣形和任意形,其中以圓形為佳。非均質體。顏色有白色、粉紅色、淡黃色、淡綠色、淡藍色、褐色、淡紫色、黑色等,以白色為主。白色條痕。具典型的珍珠光澤,光澤柔和且帶有虹暈色彩。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530-1.686,雙折射率0.156。無色散現象。硬度2.5-4.5。天然淡水珍珠的密度一般為2.66-2.78g/cm3,因產地不同而有差異。無解理。韌性較好。在短波紫外光下珍珠顯白色、淡黃色、淡綠色、藍色熒光,黑色珍珠發淡紅色熒光;X射線下有淡黃白色的熒光。遇鹽酸起泡。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采捕和使用珍珠的國家之一,廣西合浦珍珠馳名中外。珍珠在現代珠寶行業中有“寶石皇后”的美稱,與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歐泊并稱為“五皇一后”。許多國家把珍珠與月光石、變石一起列為“六月誕生石”,象征健康、長壽和富貴。世界上最大的珍珠叫“希望珍珠”(Hope Pearl),是海珠,長5.08cm,最大周長11.43cm,重1800格令(合86.4克),現陳列于大不列顛國家歷史博物館。最大的淡水珍珠名叫“珍珠皇后”(Queen Pearl),圓形,半透明,重93格令(合4.464克),后來賣給了尤金妮亞女皇。珍珠除作飾物外,也是名貴的中藥材,性味甘、咸寒,可鎮驚安神,明目清翳,美容生肌,止咳化痰。
珍珠的種類很多。按成因分有天然珍珠、養殖珍珠;按產出分有海珠、淡水珠;按本體顏色分有白珠、黑珠和雜色珠(又稱有色珠);按光澤分有老光珠、新光珠;按形狀分有精圓珠、木莊珠、扁圓珠、饅頭珠、墜形珠和隨形珠。還有按產地、重量等方法分類的。
珍珠的識別方法。市場上銷售的珍珠品種有天然珍珠、海水養珠、淡水養珠和贗品。天然珍珠:多呈圓粒狀,無核或核心極小,結構均一,表面光滑、細膩,硬度相同,珍珠層厚,鉆孔孔徑一致,透明度較有核珍珠差,多呈凝重的半透明狀。養殖珍珠:人工養珠有珠母作核心,珍珠層很薄,一般0.5-2mm厚,圓度好,透明度較天然珍珠好,多呈半透明,珍珠光澤,具有透明的凝膠外表。養珠截面珠母和層狀排列珍珠層兩者接觸的地方,有一條褐色的痕跡和灰白相間的條帶。染色珍珠:將珍珠放入硝酸銀溶液中浸泡,取出后放在陽光下曬即變成黑珍珠。如果見到罕見的灰黑色黑珍珠,應特別注意,很可能是染色黑珍珠。區別是:天然黑珍珠并非純黑色,略帶彩虹樣閃光的深藍黑色或呈帶有青銅色調的黑色。染色黑珍珠顏色均勻,灰黑和黑色,光澤差,用布蘸一點5%濃度稀硝酸擦珍珠,布上有黑色痕跡。贗品:即人工制造的假珍珠(又稱仿珍珠),有充蠟玻璃仿制珠、實心玻璃仿制珠、塑料鍍層仿制珠。贗品均不溶于鹽酸,呈均質性,密度小,不透明,牙試無沙感。
珍珠的評價、選購和保養。目前珠寶市場上以人工養珠為主,選購和評價的依據是重量、顏色、光澤、透明度、質地、形狀、成雙及加工精細程度。其中以白色稍帶玫瑰紅色的為最佳,藍黑色帶金屬光澤的為特佳品。珍珠必須具有強珍珠光澤,顆粒越大價值越高,也越珍貴。形狀以越圓越珍貴,“走盤珠”質量最佳。成雙的珍珠超過單珠價值兩倍以上。將顏色、光澤、質地、形狀相似的成套搭配制成套件出售,價格要比分售高。珍珠多用來制作項連、戒指、手鐲、耳環、別針、胸墜等飾品。珍珠的保養:珍珠含的有機質文石球粒,化學性質極不穩定,可溶于酸堿中。硬度低,性脆,怕熱。只有加強保養,才能延長珍珠飾品的使用壽命。在酷暑人流汗時不宜佩戴,汗呈酸性容易溶蝕珍珠。珍珠飾品不要接觸香水、酒精、發乳、油、鹽、醋等物質,不戴時用高級中性洗衣粉快速洗滌,用清水沖干凈,放通風處晾干,用軟質物包裝存放。忌用任何酸堿洗滌劑,不要用超聲清洗劑。應避免陽光曝曬。
世界著名珍珠產地及特點。天然珍珠,產于波斯灣地區,珍珠品質優良,產量最高,一般為白色、奶白色。斯里蘭卡、南洋地區(緬甸、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產的南洋珍珠,屬世界名貴品種,價格非常昂貴。人工養殖珍珠,日本是第一大養殖珍珠生產國,養海水珠, 三重縣是世界優質養殖珍珠的著名產地。中國是世界第二大養殖珍珠生產國。廣西合浦縣生產海水養珠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合浦珍珠人稱廉珠或南珠,幾乎粒粒放光,顆顆走盤。世界淡水珍珠的80%來自中國。
轉自:http://bbs.wish365.com/lofi.php?t46052.html
***************************************
古法琉璃(ZT)
中國琉璃藝術歷史悠久,最早在商周就有記載,據考證,尤其關于“西施淚”的傳說,其起源約在周敬王三年(越王勾踐三年),據中國通史,這個年代應該是公元前493年。唐朝元稹《詠琉璃》中描寫“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塵”就傳達出琉璃燦爛奪目的誘人風采。
琉璃屬于價值不菲的藝術品,原因有二:其一,古法琉璃材料特殊,而且其制作工藝相當復雜,火里來、水里去,要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有的光制作過程就要十到二十天,且主要依靠手工。各個環節的把握相當困難,其火候把握之難更可以說是一半靠技藝一半憑運氣。僅出爐一項,成品率就只有70%。更關鍵的是,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也就是說一旦出現一點點問題,十數天、幾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諸東流。其二,琉璃不僅僅是一種材質,更是一種文化產品,更重要的是,琉璃產品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琉璃產品。
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價格低的“水琉璃”制品,事實上,這是一種“仿琉璃”制品,并非真正的琉璃,只是因為商家的刻意所為與消費者的誤解,才會有“水琉璃”。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方言習慣中,“水貨”意為“造假”或“仿制”,故的真實含意是“假琉璃”。 水琉璃是以透明樹脂膠加顏料澆制而成的樹脂制品,其特點是成本低、技術含量低、工藝簡單、易于批量生產,與琉璃的區別主要在:
1、樹脂折射率低而致產品的質感不同,水琉璃缺乏鉛水晶玻璃的晶瑩感。
2、重量區別,水琉璃的重量約為琉璃的30%。
3、水琉璃易老化,顏色不穩定。
從下面“水琉璃”與古法琉璃的對照圖片中,不難看出兩者顏色、質感及晶瑩感的差異:
[IMG]http://classpic10.chinaren.com/album/pic/150/585/2917034545010585150/112200893805096.jpg[/IMG]
[IMG]http://classpic10.chinaren.com/album/pic/150/585/2917034545010585150/112200885579353.jpg[/IMG]
[IMG]http://classpic2.chinaren.com/album/pic/150/585/2917034545010585150/112200878246531.jpg[/IMG]
“水琉璃”的識別特征:
“水琉璃”的材質是樹脂、水晶膠等化工原料,類同于透明塑料,其特點是:
A、色澤:明顯的化工色素,同塑料制品。
B、密度:等同于塑料,遠遠輕于真正的琉璃,商家常將水琉璃與大量的金屬附件組合在一起,以其在重量上造成混淆,更有一些不良商家為蒙騙消費者,常在水琉璃制品底部,暗藏鉛塊等重物,以造成“真琉璃”的假象,消費者只需仔細辯別即可識破。
C、聲音:與塑料制品相同。
D、透明度:明顯渾濁,不通透
E、保存時間:一至兩年后即開始褪色,通透感日差。通俗地說:時間越長,就越象塑料。
古法琉璃的識別特征:
A、色澤:水晶和玻璃都有不同的色彩,但全部以純色為主,混合后會爆裂或者混濁。唯有古法琉璃可以有多種顏色混成,且通透如故。
B、密度:古法琉璃的密度明顯高于玻璃,略高于水晶,且手感滑潤。
C、聲音:輕輕敲擊古法琉璃會有金屬之音。
D、透明度:界于玻璃和水晶之間,偶有燒制流動過程產生的少量氣泡。
E、保存時間:無限期,從材質角度看,古法琉璃永不變色,今天從漢王劉勝墓中出土的古法琉璃耳杯依然色澤如新,剔透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