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廣西新聞網記者 王斯 通訊員 黃秋燕
編者按
60多歲的兒子有幾套房子,卻要“窩”在八旬老母親家,雙方矛盾不斷,無奈老母親一紙訴狀告兒子,請兒子搬家;九旬母親進養老院養老,房子、存折都交給七旬兒子管理,兒子卻將母親存款挪作他用……最近,南寧市青秀區法院受理了幾起“老啃老”案件。幾起案件最終都以調解結案,幾位母親贏了官司。可官司贏了,親人之間撕裂的親情卻無法彌合。這一現象折射出什么樣的社會問題?請看記者的調查報道。
“老啃老“之故事
【故事1]
兒有房卻“窩”居母親家
母親請兒子“挪窩”
今年80歲的劉老太,人生進入暮年,卻扯上了官司,當了回原告。她要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小兒子阿強。不為別的,她就是想請阿強一家搬走,還清凈給自己。
劉老太有3個孩子,幾年前老伴去世,給她留下近30萬存款和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因劉老太年紀大了,退休金不高,又身患多種疾病,老伴去世前留下遺囑,將所有存款留給她用。
看到母親年紀大了,60歲的小兒子阿強一家便與她生活在一起。劉老太也非常信賴小兒媳婦,便放心將存折交給兒媳婦保管。劉老太說,200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發現小兒媳婦未經她的同意,將存折里的巨額存款挪作他用,因此雙方發生爭執。
劉老太說,雖然小兒媳婦還了錢,可平時生活上產生的矛盾卻越來越多。劉老太受不了刺激的味道,小兒媳婦卻經常爆炒辣椒,搞得劉老太只能出門躲避。劉老太在睡覺,兒媳婦用力踏地板。后來他們只好分灶吃飯。此后,兒媳婦經常“霸占”廚房做飯,導致劉老太餓肚子。兒子、兒媳這么對她,讓劉老太感到很傷心。
小兒子和媳婦在南寧有3套房產,因為雙方相處困難,劉老太希望他們能獨立居住,可兩口子卻不同意。無奈,今年5月,劉老太將阿強推上被告席,請他們一家“挪窩”。
對母親的抱怨,阿強夫婦感覺很委屈。他們認為自己很盡心照顧母親,是劉老太自己性格太古怪,很難伺候。劉老太每次生病住院,都是他們照顧。至于分灶吃飯,是劉老太自己說她要少吃多餐。阿強認為,父親留下的房子自己也有份,房子應該歸他,母親可以居住至終老。
【調解】主辦法官認為雙方是親人,有調解基礎,建議雙方各退一步,冷靜處理家庭糾紛。最后,在主辦法官的耐心勸說下,母子最終達成了調解協議。劉老太享有房屋所有權,并補償阿強10萬元房屋補償款,阿強一家于9月30日前搬家。
【故事2]
15萬養老金被挪用
九旬老太打官司討要
92歲的金老太也同兒子打起了官司。
金老太有一子兩女3個孩子,老伴已經過世,金老太自己有一套房產。2001年至2008年,金老太一直一個人生活。身體狀態不好時,老人便住進養老院一段時間。2008年5月,子女感覺金老太一人生活太孤單,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不太放心。大家一商量,就由兒子阿軍一家搬來與老人同住。老太一本15萬元存款的存折也交給阿軍保管。
2011年,金老太身體越來越差,只能進養老院由專人照顧。當兩個女兒準備給金老太交住院費時,這才發現母親存折里的存款被阿軍領走。而且,金老太的房子被阿軍出租,房租也被阿軍占為己有。隨后,阿軍還了4萬元給母親。
那么多養老錢就這么沒了,兩個女兒決定為母親討個公道。今年2月,兩姐妹和母親一起將年近70的阿軍告上法院,要求阿軍歸還11萬養老金,而且要將金老太的房子收回。
【調解】法庭上,姐弟間相互指責對方不贍養母親。經法官調解,雙方達成協議:扣除阿軍照顧母親3年的生活費,阿軍還要歸還7萬給金老太,金老太的房子也歸老人自己管理。
【結果】阿軍雖然還了錢,可他對母親告自己很生氣,并表示再也不會去看望母親。
【故事3]
女兒借款不還
母親怒上法庭
同樣與兒女打官司的還有80歲的趙老太。
趙老太說,4年前,小女兒紅紅因為生意周轉,向她借了8萬元。當時,紅紅還打了借條,信誓旦旦表示一年內一定會還錢。可幾年過去了,紅紅分文不還,讓她還錢,紅紅總推說沒錢還。因為趙老太住進了養老院,紅紅還住著趙老太的房子。今年7月,倔強的趙老太,一氣之下將紅紅告上青秀區法院。
【調解】開庭當天,趙老太非要親自出庭。法庭上,紅紅也承認確實借了母親8萬元。法官告訴趙老太,按照紅紅借條上落款日期,該份借條其實已經過了2年的訴訟時效。紅紅既然愿意還款,趙老太能不能讓一步?最終,趙老太同意紅紅還款7萬,并限期搬離趙老太家。
“老啃老“之剖析
“老啃老”折射出多重社會問題
過去提起“啃老族”,大多都直指失業的年輕人,或者是“宅”在家中的群體。如今出現“老啃老”這種特殊群體,確實讓人唏噓不已。為何會出現“老啃老”?這種“老啃老”現象背后有何原因?昨日,記者采訪了一些社會、心理工作者,他們認為,“老啃老”折射出養老、教育、觀念等多重社會問題。
“老啃老”是傳統觀念作怪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現在‘啃老’的人越來越多,有擴大的趨勢。‘啃老’已經徹底顛覆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提起“啃老”,南寧市老齡委從事多年老年人服務工作的譚邕生如是說。
據調查,中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養。
譚邕生認為,“啃老族”過去大多都是年輕人不適應社會,不愿意工作,靠老人養活。也有些是“宅”在家里,與社會脫節,只能靠父母養活。還有些是老人看著子女辛苦,心甘情愿被“啃”。
如今出現“老啃老”現象,譚邕生認為,原因還是長期的傳統觀念作怪。有些家庭,子女已經習慣了父母給的享受,即使到了很大年紀,他們依然認為父母的就是自己的。而且這些上年紀的兒女,往往認為老人用不了多少錢,而他自己的壓力大。“反正父母過世后,房子、存款都是自己的,用了也沒關系”,正是這種思想,讓他們“啃老”啃得心安理得。
“老啃老”折射家庭教育偏差
“60多歲的啃80多歲的老,這真的很悲哀。”社會工作者劉紅芳說,過去在提到計劃生育和獨生子女的時候,大家都說以后一對獨生子女的年輕夫妻要養4位老人,還有其他更老的長輩,現在看是反過來了。
父母應讓子女懂得承擔責任
“你再老也是我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兒女總是‘長不大的孩子’。”廣西綠蔭心理咨詢熱線心理咨詢師葉曉萍說。很多老人的確可憐孩子工作辛苦,將自己的養老錢給孩子買房、買車。同時,心里有想法,自己這樣幫孩子,孩子也會對自己好。可是,家長從小就沒要求過孩子對自己好,怎么對自己好,孩子當然不懂如何才是孝敬老人。當老人的心理預期與現實產生落差,父母與子女間的矛盾就產生了。
葉曉萍認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和子女分清界限,讓子女成人以后,知道哪些是子女應該承擔的,哪些是父母自己的事。這樣才能讓子女懂得自己的責任。
譚邕生認為,“老啃老”現象也反映了當今社會老年人群體的生活和精神壓力相當大。他認為,如果社會各方面保障體系完善,老年人生活壓力小、焦慮少,因“啃老”引發的社會問題也會相應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