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千萬別哭!
再權威的父母也經不住孩子沒頭沒腦的眼淚
治療室里,面對有行為障礙或情緒異常的孩子,夫妻常常會互相推卸責任或埋怨對方,治療師被迫成為家庭問題的仲裁人,扮演一個運用反向力量來維持家庭穩定的 權威角色。在孩子抑郁時,一味想鼓勵或激活當事人,并通過削弱父母對孩子的控制來增加孩子的行為自覺性。在孩子躁動時,又反過來幫助父母壓制或限制沖動的 當事人。
這兩種情況治療師看起來是在對癥處理,實際上是替家庭分擔責任,構成治療師-父母-孩子擴大了的家庭系統。治療師成為平衡家庭的要件,可能誘導家 庭對治療師的過度依賴,使家庭問題不僅不能解決,反倒出現慢性化發展。
另一類“狡猾”的孩子,把他們的情緒問題通過軀體的癥狀表達出來,被現代醫學標定為多動障礙,胃腸型癲癇,頭疼,消化不良,心慌,支氣官哮踹等兒童心身疾患。這些癥狀對家庭“硬”的關系有一種巨大的軟化力量,使父母矛盾相對緩和,孩子也可以從癥狀中“獲益”。
經驗缺乏的治療師認識到孩子得病的內在機制,便熱衷于對家庭進行矯治性干預,試圖讓家庭的對立關系變軟,幫助孩子從分裂關系中解脫。這樣的工作必然涉及對父母雙方的評價,為孩子建構得病成因,引入新的價值系統,讓家庭感到不安全。
成熟的治療師會采用中立的態度,回避在對立的雙方中作選擇,有時甚至采用合稀泥的方法,模糊掉雙方的觀點差異,把對立的不合理接納為一種并存的合理。有時可以采用雙治療師策略,讓兩心理醫生代表父母雙方演繹如何把家庭的對立轉化為彼此的接納。
其實,情緒障礙是孩子內心對家庭處在矛盾對立中的一種逃避(一種分離愿望),而軀體癥狀則是無數次分離受挫后情緒壓力下的軀體化。為了防備孩子的軀體長久的處在情緒緊張中,接受甚至鼓勵孩子情緒外泄是雙親和治療師都要清楚意識到的事。
20
學習
讀書是重于一切的。
學習成績如果成了判斷孩子行為的唯一指標,父母離瘋狂就不遠了。
在一個家庭里,無論孩子有多少心理或行為方面的麻煩,只要學習過得去,家庭一般不會帶著孩子去找醫生。一旦孩子的學習不好,家庭很容易從孩子身上找到“原 因”。在我的門診里,我會問:“如果你的孩子的心理問題治好了,父母怎樣看出來?”父母的回答常常是:“孩子能做到愛學習和學習好”。
有一個家庭,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經濟不錯,孩子的學習環境和條件都很好。父母事業有成,對孩子的期待也高,打小就讓她學外語,畫畫,鋼琴考級,游 泳比賽,可謂全面發展??善搅?4歲(初二),女孩得了“社交恐懼癥”,見人就臉紅心慌,嚴重的時候不能堅持上課。父母雖然好強,看到如此痛苦的孩子 不得不軟下心來,給孩子充分減壓。孩子的上學成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本是班上的尖子生不久就成了學習的“困難戶”,家長身處兩難,內心焦慮日漸明顯。
面對這樣的家庭,心理醫生不會鼓勵家庭繼續替孩子減壓,而是要父母看清家庭內部的互動是如何把孩子的“問題”擴大成家庭的問題。父母需要維持家庭的內在規 則,孩子必須自己面對她成長的壓力。比如,承認社交恐懼會影響孩子的人際感覺,或者會影響她學習的效率,但不會影響她校外的生活與學習。我們會給家長說, 真正的問題不是“社交恐懼”,這種恐懼人人都會有,人人都要學過這關。真正的問題是恐懼引發的對成長責任的“逃避行為”,不鼓勵逃避,就減少了恐懼的負性 影響。父母有意減少對孩子“社交恐懼”的關注,孩子的麻煩也會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