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us是一個多元而豐富的音樂人。
在獨立音樂人圈子里,他是出名的享樂主義。他追求刺激,外向熱情。除了是音樂人,他也是一位演出經理,無論什么情況下,他總能使房間里充斥著活躍快樂的轟趴氣氛。任何時刻只要他進入房間,他瘋狂肆意的情緒總能調動起大家的情緒。
但Makus也有另外的一面。
他常常對焦點避之不及,喜歡離群索居;常常端起來讀自己的嚴肅文學,徹徹底底地把自己封閉的嚴嚴實實。在結束工作離開自己的工作室后,獨自一人漫步在僻靜的胡同中,他卻常常感到心力交瘁、精疲力盡。
哪一個是真正的Markus呢?
Stephanie是一個令人畏懼的女人。她在出版行業工作,同事眼里的她強硬冷酷,對他人的缺點和過失毫不留情。她承認自己脾氣有些不好,但卻對這樣的評價多少有些驕傲。
但Stephanie也會有一反常態的一面。
在感恩節前后,她突然變得異常的平和與友好,表現出不符合常態的友善與溫和,親切到甚至令家人都感到疑惑不解。
哪一個是真正的Stephanie呢?
大五人格·特質理論
你可能會想,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我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拿“大五人格量表“(有關大五人格,人格的海洋一文會幫你補補課)給他測一測,一份披薩外賣到達的時間(簡版的人格測試大約需要30min),我們就能夠近乎準確的從五大維度來歸納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注:大五人格量表,五大維度分別為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神經質(即情緒穩定性 Neuroticism)、開放性(Openness)和外傾性(Extraversion),有時用首字母縮寫CANOE表示。[1]
有明確的證據顯示,我們的人格特質確實具有遺傳基礎,且在一段時間內較穩定,但這是否意味著天生的人格特質會限制你塑造人生的自由程度呢?上面兩個例子,或許已經揭示了答案——
當我們看到Markus避免刺激性強的環境,離群索居時,我們會說他是一個內傾的人,而當他快樂轟趴外向熱情時,我們會說他是一個外傾的人。當我們看到Stephanie工作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說她宜人性低,但當我們看到她溫和友好的和家人相處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她是一個宜人性高的人。
Markus在與圈內人士相處時,外傾的形象更適合他的產出和融入,強硬而冷酷的Stephenie在節日時為了貼合家中溫馨的氣氛表現得更加宜人——這就是人格的內在現實與外在現實。內在現實飽含著人們打算做的事情,即人們在某個時間內要追求的個人計劃,而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形成的對他人的看法則構成了外在現實。而我們的人格正式在這兩種現實的聯系中被構建出來。
那么這時,你可能對人格的特質產生了擔憂,它雖然給予了我們一種預測人行為的能力,但當人們做出與這種穩定特質不同的行為時,我們又該如何解釋呢?
人的行為·三種來源
生物來源:人格特質“自然的”表達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室中,研究者請一些伴侶彼此探討令他們擔憂或苦惱的問題,并把他們的交流用視頻記錄下來,且評定了他們是否具有一種可以控制催產素表達的基因。最后,研究者讓陌生人觀看交流錄像,并對視頻中情侶在傾聽伴侶時表現出來的同情與關懷進行評分。結果顯示,具有催產素基因變異的參與者顯然更有可能被認為富有同情心,并且和藹可親。
這只是“宜人性”維度上的證據,而大五人格的每一個維度都有其生物來源。人們所謂的“自然的”反應,其實就是行為方式直接受生物源因素影響的傾向。當被生物源因素決定的外向者做出熱情洋溢的舉動時,我們似乎可以說他們在“順其自然”,因為生物源因素并不受我們的主觀控制。但這絕不是表達天性的唯一方式。
社會來源:情境中“恰當的”行為
你小的時候,粑粑麻麻有沒有教導過你,“槍打出頭鳥”或者是“做人要謙虛”或者是“不要突出,要安靜地融入集體”呢?與此同時,在美國文化背景下成長的小孩可能從小就被教導要開朗外向,勇敢積極地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獨一無二的一面。
而這些潛在的社會文化帶來的行為規范即是一種社會來源。比如,內傾與外傾的行為風格既有生物方面的原因(如蘇珊的一家都是喜歡看書不喜歡熱鬧的安靜小孩),也具有社會方面的原因。
從某種程度上說,像生物傾向影響下的行為一樣,人們受社會因素影響而做出行為一樣是自然的。文化的影響既深遠又普遍,我們就像斯金納的老鼠一樣從小被訓練遵從社會規范舉止,遵守即有獎勵,違背則付出代價。
這時,讓我們回到Markus,當我們聯系他的社會背景來看他的行為時,似乎就沒有那么奇怪了。三個月大時,Markus被一個喧鬧外向、熱情洋溢的法裔加拿大人收養,因而雖然他是一個生物源上的內向者,但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他將這生物和社會兩種影響融合在一起,便成為了現在的他。
那我們又應該如何解釋Stephanie呢,她成長于一種崇尚自信和堅持自己立場的文化中,即便現在她身邊的人認為這種行為無禮而討厭。
Stephanie的生物源特質就是脾氣差,難相處的,社會因素并沒有改變她基因塑造的部分人格,而是放大了這種特質。至于為何她在感恩節假期中表現出不同往常的行為,就需要接下來的這種特殊來源來解釋了!
特有來源:行為背后“真正的”原因
“有時候我那么不像自己,以至于會被認為是與我性格完全相反的另一個人”
——《懺悔錄》
除了生物來源和社會來源,還存在另一種因素會影響我們的日常行為,Prof.Brian 將其稱之為特有動機(idiogenic motives)[2]。特有動機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標、抱負、承諾和個人計劃,其來源是特異而獨特的。前兩種行為來源都是一種行為的自然表露,而通過特有動機,我們能夠探尋一個人為什么會做出某種行為。
拿Stephanie來說,她的家人知道她平時爭強好斗,強硬直接的行事作風,但他們不知道感恩節后Stephanie就要前往澳大利亞去執行一項為期三年的新公司管理任務。期間,她不太能常往返于兩地之間,但她的女兒已經懷孕6個月了,孩子出生時她一定也分身乏術遠在悉尼。在遠離家人的調職沖擊下,她決定改變和家人的關系,成為一個更溫柔的母親。盡管這也許只是一個模糊的構想,但卻足以支撐Stephanie去做出溫和的舉止。
Markus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作為一個內向者,他可以輕松的融入自己的音樂,沉浸其中地創作,不在意其他人的眼光。但要成為一個能讓演出變得精彩絕倫或打造非凡唱片的音樂天才,他需要參加許多社交活動,需要能夠煽動氣氛。因此,為了他的個人目標,他表現出這樣一種外向的特質。
而正是出于愛,無論是對親人的,還是對自己職業的,愛激勵和鞭策著他們表現出他們獨一無二的特征,而這樣的特征,我們稱之為“自由特質”(free triat)[3]。
自由特質
你究竟是怎樣的人
“真正能定義一個人的,不是某種人格類型,而是他生命中最看重的那些事物。”
——Brian·Little
就像Stephenie能夠為了能夠珍惜節日期間和家人相處的時間而變得溫和,就像Markus能夠為了實現自己在音樂上的成就而改變自己,在你的生活中,你也會為了許許多多的個人目標改變自己的行為,你也許會為了和同學們更加融入而變得外向,你也許會為了讓父母放心而變得堅強,你也許會為了取得更優異的成績而變得執著,你也許為了讓老板滿意而變得更爆肝……
正如Prof.Brian所說的,真正能定義你的不是人格測試所測出來的那五個分數,而是你生命中看重愿意為其改變的事物。
是武器,還是毒藥?
但是Prof.Brian同樣也強調,實現這樣的自由特質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比如當我們以不符合我們生物源的人格特質行事時,常常需要更強的動機,耗費更多的認知資源。久而久之,當我們長時間的“不做自己”時,就會像漫步在小巷里的Markus一樣精疲力盡。
同時,當你長時間處于自己為了這個目標或是另一個目標持續的維持著自己特質的行事風格,過多的依賴于自由個性,而壓抑固有個性時,你也會產生對自我的困惑——我是誰?
到底是那個聚光燈下的閃亮的身影是你,還是這個深夜遨游在音樂中卻失眠的蜷縮著的身影是你呢?
同時,長期做出不符合固有特質的行為還會對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損傷。有這樣一篇研究曾對這樣的行為提出了警告,它的核心觀點是——壓抑會導致自主神經系統的喚起,如果這種喚起持續的時間很長,便會對健康造成損害[4]。
其次,刻意地去壓抑生物源特質反而可能使壓抑的特質在腦海里更加突出且清晰地出現。最經典的研究就是“不要想白熊”了,想要不去想白熊,就要在腦海里形成試圖壓抑的事物的形象(大大只的白熊),同時我們需要進入高度警覺的狀態,耗盡認知資源,避免自己去想到這只大白熊,但這反而使壓抑的對象不斷浮現[5]。總之,不去想白熊反而會讓你總想著白熊。如果你已經沒法不去想白熊了,建議你試著不去想黑貓。
尋找小生境,恢復元氣
那有什么我們能做的且可以減少不符合生物源性格行為所帶來的潛在傷害呢?當然是有的,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找到具有可以使自己復原的小生境(eacape niches)。
具有復原作用的小生境指的是一個可以讓自己暫時獲得喘息的地方,在這里,你可以避免采取自由特質的行為對自己產生的潛在傷害,并放縱自己的生物源特質。對于Prof.Brian來說,可以是一上午熱情洋溢的交互式演講后在河邊獨自散步。
對你來說,如果你是一個熱衷社交的人,那么在一段時間的閉門苦讀之后,你應該給自己一個放縱的轟趴夜晚,如果你是一個喜愛安靜的小孩,那么在初步建立朋友圈或者和各種牛鬼蛇神的同學們打完交道后,在圖書館找一個角落靜靜的讀完一本喜愛的書……
同時,當你身邊的人做出令你困惑的行為時,你也許應可以嘗試對TA的行為給予更多的寬容和支持。如果你喜歡社交的女朋友在專心致志地讀了整整兩周的文獻,肝完了報告后和閨蜜出去撒野時,你就不應該認為她這樣做是不愛你了!你要明白,這只是她尋求放松的一種手段,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有她恢復了外向的自我才能更好的愛你。同樣,當你內向安靜的男朋友剛剛完成一項對他來說難度極大的社交活動時,你應該理解在你和他打電話時他冷淡不想說話的行為(或許你可以和他一起安靜地看看書看看電影)。
最后,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為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性格而感到困惑,對自己的策略性的表現感到虛偽和不自在,你也許會覺得這是一種欺騙,極其虛偽,也許你會抗拒這種似乎是面具的東西強加在你不羈的靈魂上,這種自我懷疑也從不會因為實現了既定的目標而離去。
但專欄君想讓你明白,也許我們生來就不是單一的一種顏色,我們的人生應是五彩斑斕、精彩紛呈的,這些目標導向的策略也是組成你的一部分,只要你能夠正確的區分和明白這些改變發生的場合,并認識本真的自己,你仍是那個獨一無二的真實的自己。
“We are all qurky and unique and that is what makes us wonderful human.”
我們也許古怪,我們也許獨特,而正是這些,令我們成為最好的我們。愿你能在世間徘徊旋轉時,永遠認清自己的心。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讀性:★★★★
科學嚴謹性:★★★★
(滿分為5★)
我們的性格是否從出生到現在都是一成不變的呢,或者說,到一定年齡之后就不會改變了呢?你是否會對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而感到困惑呢?時至今時,我們是否還有機會為了追求幸福、實現自己而一定程度上的改變自己呢?如果可以,怎么樣的改變是最合適而不過度的呢?閱讀本書,Brian會用自己的例子和科學有趣的論述幫助你了解自己,找到答案。
贈書活動
從小到大,你的性格有什么變化?在留言區告訴我們吧,截至2019年9月25日(周三)中午12:00,留言點贊數前三名的讀者,每位可以獲贈由湛廬文化出版公司提供的《突破天性》一書。
參考文獻:
[1]John, O. P., Naumann, L. P., & Soto, C. J. (2008). Paradigm shift to the integrative Big Five trait taxonomy: History, measurement, and conceptual issues. In O. P. John, R. W. Robins, & L. A. Pervin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114-158). New York, NY, US: The Guilford Press.
[2]Little, B. R., & Joseph, M. F. (2007). Personal projects and free traits: Mutable selves and well beings. In B. R. Little, K. Salmela-Aro, & S. D. Phillips (Eds.), Personal project pursuit: Goals, action, and human flourishing (pp. 375-400). Mahwah, NJ,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3]Little, B. R. (1996). Free traits, personal projects and idio-tapes: Three tiers for personality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Inquiry, 7(4), 340-344.
[4]Pennebaker, J. W. (1990). Opening up: The healing power of confiding in others. William Morrow.
[5]Wegner, D. M. (1989). White bears and other unwanted thoughts: Suppression, obsess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mental control. New York, NY, US: Penguin Press.
作者 | 喵喵
編輯 | 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