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到的一瞬間,一股十分復雜的情緒就直接擊中了我的心臟,可能我沒有辦法真切的感同身受,但我擁有兩個與我從小一起長大的摯友,僅僅只是帶入試想一下,我就覺得非常痛苦。而且題主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任何描述,使得我更加難以想象題主是以怎樣悲痛的心情發出這個問題的。
185條評論,其中有很多經歷了如題中描述的類似事情的人,不只有摯友離世,還有親人,伴侶,師長等等。
最高贊的回答是一個女生,她的男朋友在意外之中喪生。在男朋友離世的五年里,她仍然會對已經“失聯”了的微信發消息,小到天氣、心情,再到自己要考試了,身邊人的近況等等,她還會問
“你最近過得怎么樣”
“在做什么”
還有
“我很想你”。
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和下面回復的知友們一樣選擇不去刪除微信,因為這承載了許多過去和回憶。
既然答案如此順其自然,那為什么題主還會選擇問出要不要刪除微信的這個問題呢?讓我們一一解讀。
喪親者的情感表現
失去親人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在陪伴自己多年,甚至已經成為自己一段人生代名詞的人離去,而留下來的人,又如何度過這一個個暗淡無光的日子呢?悲傷、痛苦、難以接受、自責、遺憾、無盡的思念彌漫,在獨自一人的時間里愈發濃烈這大概是多數喪親者的感受。
我想起我姥姥去世時候。
當時正在上小學的我被接到姥姥家里,所有大人都面色沉重,我也不敢講話。那時候我還很小,不太懂得死亡的意義,但我的媽媽好像和以往都不一樣,講話的氣息都變得微弱。回到家里的氣壓也很沉重,爸爸想要哄媽媽開心,但她也都打不起精神。
我只記得是后來的一個下午,她正在坐在床邊洗衣服,窗外的斜陽打在她的側臉,她偏過頭來看向我,低聲說了些什么,然后轉向窗外沉默了一會,又低下頭默默的流了一滴淚,淚水順著臉頰滴到衣服上面。那是我從未見過的她,無聲的悲泣,是我見到的最美麗的她。
悲傷是喪親者最為突出的情感反應。
情緒學家Elizabeth Kubler-ross將【悲傷】分為五個階段,否認;憤怒;沮喪;自責;接受。
這五個階段的次序并不絕對,也有可能同時處于幾個階段。否認自己的難過,憤怒于為什么會是他們離開這個世界,無法面對未來,自責于自己為什么無法在事情發生之前扭轉命運。并且悲傷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有的人可能較短的時間就可以走出來,有的人可能余生都無法釋懷。
四年前九寨溝地震突來,那次的大地震喚醒了很多人對汶川大地震記憶,其中有一封寫給汶川地震去世的女友的信激潰無數人的心。
他的女友彤彤喪生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當中,他寫道“無數個日日夜夜在夢中聽到絕望的呼救,每每醒來都淚眼滂沱。”得知她去世的消息時,明被告知這一區域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他仍然徒手猛挖到鮮血與泥土混雜。后來他買下一起租住的小房子,把照片擺在床頭幻想她每日就睡在自己身邊。得知九寨溝地震的他發了瘋一樣奔跑,他說這樣好像就能跑回到九年前的5月11日,就可以把她搶回來。他說對不起我的寶貝,自己要結婚了,另一半叫思彤,命運般的和她名字聯系起來。他用這封信和彤彤告別,最后卻仍然寫道“你在我心中得以永生”。
他先后了悲傷情緒的每一個階段,并且花了九年時間才走到接受這最后一個階段,足以見得悲傷對喪親者的巨大影響。
持續聯結與延長哀傷
分離并不能阻斷我們對逝者的思念,我們通常會保留與他們有關的東西,睹物思人。
就像我很久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父親離世,兒子一遍一遍的翻閱與父親的往來信件,每日將它們枕在枕下,仿佛父親從未離開過。
這就是聯結,與逝者的持續聯結是沉浸于悲痛中的一大重要表現。保留逝者的物品,感覺逝者與自己同在,回憶逝者的生平,傳承逝者的思想觀念。
有研究者考察了國內446名喪親者的持續聯結行為,結果顯示持續聯結的確會延長哀傷情緒,越緊密,越難以釋懷。但同時研究者也逐漸意識到,持續聯結是喪親者后適應的重要內容。
有一位父親在8歲女兒去世之后,無法接受,陷入悲傷情緒無法自拔,已經影響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之后,選擇辭掉現在的工作,來到了女兒安葬的陵園里工作。每日上班下班都要來到女兒的碑前陪伴。他說最開始是為了女兒來到陵園工作,但在工作的時間里看到了很多和自己一樣失去了親人的人,也慢慢的接受了女兒的離開,逐漸愛上了這份工作。
女兒的離世使得這位父親承受著巨大的悲傷,痛苦在喉口聲嘶力竭,壓得他喘不過氣,他無法面對,無法釋懷。而當每日見到女兒的墓碑,雖然觸景生情可能會導致他更難過,但這位父親的經歷也讓我們明白了與離世者的聯系同樣也是適應未來的重要途徑。
學會接受,才能迎接未來。
03
學會如何適應喪失重要他人后的現實
喪親事件會讓一個人發生翻天覆的變化,因為我們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但這種痛苦是會隨著時間逐漸淡化的。但我想,不是對這件事情釋懷和不在意了,而是我們本能的為了規避痛苦,讓自己通過一系列方法緩解這種痛苦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例如:轉移注意力,瘋狂工作讓自己不去回憶;尋求社會支持,其他親友的陪伴。但這些都是依靠外部手段,并不能十分有效的緩解情緒,每每在自己獨身一人的夜晚,只有枕頭和被子才知道自己的淚水。
不是刪除聊天記錄就可以磨滅它承載的所有回憶。就像消除逝者留下來的所有痕跡,就可以讓我們不再想念嗎?不會的,因為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與他們有關的一切都會讓我們想起他們已經離去的這個事實,就像是一直在界面置頂的對話框,永遠都不會再亮起小紅點,每一次看到都會讓刻意壓制的悲傷再次席卷,或許刪掉就可以阻斷痛苦吧。
這和自知力這一名詞很像,即病人對自身精神狀態的認識能力,能否感知自己的異常,尋求幫助。有許多人最初的時候都在否認自己的難過,覺得難過是不堅強的表現。有一位知友分享他第一次去見心理咨詢師時,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知道好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我覺得自己好矯情...”但咨詢師卻回答他說“A loss is a loss”,痛失所愛就是痛失所愛,正視自己的情緒,才能改善自己的情緒。
悲傷是一種彌散性的情緒,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人會因為這種情緒影響學習和工作,甚至于失眠,以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但也有的人會把情緒內化為動力,重新領悟生命的意義。
在電影《時空戀旅人》當中,男主角有著穿越時空,改變過去從而影響未來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會受到新出世嬰兒的限制,因為每一個生命的誕生都是隨機的,一點點細微的改變都會有所影響。面對父親的離世,男主角難以接受,每當思念父親的時候他都會穿越回去和父親聊天,但面對新出生孩子與再也無法見到父親的抉擇之間,他在痛苦中掙扎,最后秉承了父親的想法,與父親永遠的告別,珍惜每一天。
我認為,想要對抗失去親人的悲傷,唯一途徑就是接受悲傷,正視情緒,接受情緒。一味的回避,阻斷聯結或許會讓我們在巨大的痛苦之中得到一絲喘息的機會,但我們總歸是要學會真的接受現實,走向未來。
接受世事無常,逝者如斯。
歲月易流逝,珍惜眼前人。
本課程從宏觀視角切入,圍繞家庭生命周期這一生態系統展開;再以微觀視角解讀家庭在每個生命周期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從真實現狀和個案帶出家庭咨詢的核心理念、思路、技術和方法等。
課程深度解讀40個左右的典型家庭個案;回答上百個典型家庭問題;對大家普遍關注的家庭熱點現象進行系統探討,全景再現現代中國家庭的發展歷程,可謂一部流動的家庭變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