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讀:
《楊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選自《世說新語·言語》,位于部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單元學習目標是體會“風趣幽默”的語言。本課的學習目標是積累三個生字,能借助注釋基本理解課文,注釋包括出處以及“惠、詣、乃、示、夫子”五個文言詞語的含義。學習重點是體會楊氏之子的機智委婉,難點是體會“指以示兒”的含義和“家禽”的古今對比義,“為、應”兩個字的讀音,以及掌握正確的停頓方式。課文只有50個字。教材信息體量較小。
學情解讀:
五年級學生已經擁有了比較強的語言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習過文言文《囊螢夜讀》,有初步的感知能力,但對于文言文的認識還比較膚淺,積累還比較少,需要教師指導幫助。
新課標定位:
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應圍繞“提升文化自信、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培養語用能力”四種核心素養來定位教育教學,以“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為基本的教學方法。“立德樹人”是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變語文教學為語文教育是新時代語文教育教學的要求。
5——6學段的具體要求有積累漢字并體會漢字里的智慧。在“表達與交流”一項中要求“樂于表達,并能尊重和理解對方”。在“梳理與探究”一項中要求“分類整理學過的字詞。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有真實的語文情境,統整的學習主題,典型的實踐活動,追求課程內容、學生生活、語文實踐之間的融通,講究知識點、能力點的線性排列,改變逐點解析和逐項分析的陳舊教學方式。
新課標增加了三大類六小類學習任務群,分別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展型學習任務群、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其中基礎型學習任務群指語文文字積累與梳理,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包括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三個方面,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指整本書閱讀與跨學科學習。且每個學習任務群都貫穿四個學段。這就要求我們平常的語文課要有明確的課型定位意識,要有學習任務群的分類意識,要有由語言文字篇章知識掌握提升到思維發展、審美提高、文化喚醒的高度意識。
根據王君老師的青春語文啟發,一篇文言文可以從文言層面、文章層面、文學層面、文化層面甚至文明層面去挖掘其教學價值,我大膽設計了如下課堂旅程。下面是四節公開課后的課堂實錄整理。本課的主旨是“做一個有趣的人”,課堂分為五大板塊,分別是讀出文言之趣、讀出文章之趣、讀出文學之趣、讀出文化之趣、讀出文明之趣。
五年級的孩子,閱歷和知識積累都相當少,但我愿意進行這個冒險的嘗試,我相信語文課的實效不是靠降低難度在基礎知識上踏步實現的,而是靠設置合情合理的情境和支架,以期換來學習思維和做人思維的飛躍。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初學《楊氏之子》的孩子來說,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本實錄最后部分仍然更多是理想層面的一節課才能達到的,在實際操作中,最好放在第二課時進行復習的時候拓展使用。
課堂實錄
導入: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師:像我們這樣課前師生互相問好叫做什么?
生:禮貌。
師:中國是禮儀之邦,言談舉止講禮貌是表示對對方的什么?
生:尊重。
師: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才能營造和睦的氛圍,實現友好有趣地相處。
板書:做一個有趣的人、楊氏之子、《世說新語》
師:“做一個有趣的人”就是咱們這節課的主話題?!?/span>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本書寫于一千多年前,幫我們記錄了當年一群可愛的人,一些有趣的事。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楊氏之子》來了解他們是如何做到有趣的。
首先老師要告訴大家,學習一篇文言文可以從五個層面入手,出示導圖:
讀出文言之趣
讀出文章之趣
讀出文學之趣
讀出文化之趣
讀出文明之趣
讀出文言之趣
師:下面讓我們先讀出文言之趣。要想擁有讀書的趣味,首先要做一個善于發現的人。
請同學們聽老師讀一遍課文,并提出你的發現。
老師范讀,配以動作演示。
生:“為”和“應”老師讀的是四聲。
生:老師的停頓比較長。
生:“家禽”老師分開讀了。
師:誰能說說這里老師為什么分開讀?
生:家禽是家里養的禽類,孔雀不是家里養的,所以不能連讀。
師:聽見沒有?他回答非常正確。大家回答問題都要像他這樣清晰才好。大家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可以摘掉口罩。回答完再戴上。好,下面老師要看看同學們讀得怎么樣。先找一名同學來讀。
生讀。
師:誰來點評一下他的朗讀?
生:他讀得太快了。
師:文言文簡潔凝練,需要慢些讀,讀得太快就會——
生:顯得沒感情。
師:對。所以,我們讀文章要講究停頓。好現在大家看著屏幕停頓齊讀一遍課文,讓李老師聽聽能讀出感情了嗎?
生齊讀。有些悶,老師叫停,指出感情要醞釀、聲音要飽滿、停頓為突出等朗讀技巧。再讀。
師:你還有哪些疑問和發現?
生:老師,為什么要在“指”前面停頓?
師:“指”的前面是孔,孔君平,指是孔君平的動作,也就是人物做的事,人是主語,事呢是謂語,這樣分開讀,別人就方便聽清楚是誰做了什么事。現在你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文中有很多這樣的停頓。
師:對。讓我們來齊讀這些句子——
屏幕顯示:
孔君平/詣/其父
父/不在
孔/指以示兒
此/是君家果
兒/應聲答曰
師:這些停頓都是——
生:主語的停頓
師:也叫主謂停頓。主語和謂語之間的停頓。我們只有研究好規律,才能明白怎樣把文章讀出趣味。下面來研究內容。我們的文言文,不止停頓有規律,內容上也是有著很多規律呢。例如:這種單音節詞的使用現象很普遍。請你把它換成雙音節或多音節詞。
理解了這種詞匯現象,同學們在翻譯課文時就會更容易些。還有一種常見的句式現象:
(師提問補上這些省略的成分)掌握了這些文言現象,再結合注釋,我們就能講述一下這個有趣的小故事了!
生看注釋。
師:誰來講述?好,你來。
生:梁國有個姓楊人家的孩子,很聰明。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訪他的父親,他父親不在,就把他的兒子喊了出來。他兒子為孔君平擺上水果,水果里面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說:“這是你家的水果。”楊家的兒子立刻回答說:“我沒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啊。”
師:老師不得不表揚一下這個同學,他翻譯得太機智靈活了!誰聽出來他哪個地方機智靈活地翻譯了呢?
生:“應聲答曰”他翻譯成“立刻回答說”,表現出了楊氏之子的機智聰慧。
師:靈活地理解課文是讓學習變得有趣的一種方式。讓我們齊讀課文繼續體會。
師:如果把文言文還原成現實生活會讓學習更有趣。我們可以嘗試加料表演讀。例如,我可以這樣表演。
(師表演“老楊,老楊,在家嗎?咦,怎么沒人?”)
現在老師需要一個同學配合,根據課文內容,再加點料把故事還原成現實生活。我看你特別聰明,你來!
(師生配動作表演,生補充內容“叔叔您好,您請坐,我給你端水果。您請吃水果。”等內容。)
(掌聲)
師:表演過之后,你再讀課文,就會覺得課文更有意思。因為它走入了你的生活。甚至你會不知不覺就能把它背下來啦。
補白背誦。
師:這篇文言文在字詞方面除了“家禽”這個詞語的古今異義現象,還有多音多義現象和通假字現象。
屏幕顯示:為、應、聞、詣、惠
師:掌握了這些文言詞匯現象,這就叫讀除了文言的“言”的趣味。我們還可以往前進一步,比如,讀出文章之趣,就是了解一下它的章法結構、寫作藝術。例如:觀察課文第一句和后面幾句的關系,你發現了什么?
讀出文章之趣
生:我發現第一句有概括作用。
師:對,總領全文,是文眼。再例如:文章結尾有什么特點?
生:好像沒有寫完這個故事。
師:假如寫下去的話,孔君平會有什么反應呢?
生:孔君平會說:后生可畏,老夫佩服,佩服!(眾笑)
師:你演得這么好。那你覺得寫完好,還是不寫完好呢?
生:不寫完引起人的想象,寫完了就感覺沒啥意思了。
師:這就是”言已盡而意無窮“的寫法。這些就是文章的章法之趣。我們再來找找文學之趣。也就是語言加工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趣味。看大屏幕——
讀出文學之趣
生:一客一主
生:一大一小
生:一是一非
生:一個說植物,一個說動物
生:一個風趣,一個機智
師:意義對照,是一種常見的文學語言趣味。再來看另一種文學趣味:
屏幕顯示:
A組
孔曰:此是君家果。
兒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B組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師:齊讀兩組不同的句子。你認為那組好呢?
生:B組好。因為B組能表現出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生動形象。
師:這叫人物形象豐滿。在寫人物對話的時候,給人物加上相應的動作,人物便能立起來,好像活了一般。再來看兩個句子——
屏幕顯示:
“父不在”和“果有楊梅”的交代對于下文有什么作用?
生:為下文做鋪墊。
師:這就叫“閑筆不閑”,文章不寫一句空。這就是讀出了文學之趣。下面我們來研究課文包含的文化之趣。文化之趣更多地體現在思維方式上。人人都覺得《楊氏之子》有趣。你覺得主客二人的對話究竟有趣在哪里呢?
讀出文化之趣
生:楊梅姓楊,楊氏之子也姓楊,孔雀姓孔,孔君平也姓孔,兩個人都巧用姓氏把事物和人聯系起來。
師:人有姓,物沒有姓,物有的是名。這個同學說得沒錯,是兩個人把事物的名字和對方的姓氏聯系起來說,顯得有趣。這叫聯系思維。但是進行這個聯系的首先是——
生:孔君平。
師:楊氏之子不過——
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師:一篇課文最有趣的地方一定不是在于它的基礎知識,而在于它深厚的文化趣味。
屏幕顯示:假如來的不是孔君平,而是李君平、柳君平、白君平呢?楊氏之子會怎么說?
生:未聞李樹是夫子家樹。
生:未聞柳樹是夫子家木。
生:未聞白鵝是夫子家禽。
師:同學們“甚聰惠”。像楊氏之子這樣的故事世界各地都很多。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先看一個外國的故事:
屏幕顯示
A買面包的男孩:你覺得怎樣做和說才能顯出這個男孩的機智?
一個男孩去面包店買面包,老板給的面包比往常小得多,男孩問:“怎么這次的面包這么小呢?”老板說:“小點不是更好拿嗎?”男孩開始掏錢……
生:男孩就少給他一些錢,面包師不滿,男孩說:錢少點不是更好數嗎?
師:你太厲害了。外國的故事都考不住你。再來一個中國古代的故事。
屏幕顯示:
B孔氏之子:如果你是孔氏之子,你會怎樣回應?
孔文舉很聰慧。太中大夫陳韙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span>
生:那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伶俐了。
師:哇,咱們班怎么這么多人才啊?!
生:老師,我們讀過這個故事。
師:原來是一個愛讀書的班級啊!怪不得個個都“甚聰惠”。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辯術,也頻頻用在國際外交場合呢!我還給大家找來了周恩來總理的故事:
屏幕顯示:
1960年4月,周恩來總理與印度談判中印邊界問題。
印方代表:“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嗎?”
周恩來總理:“是的。至少在元代,它已經是中國的領土。”
印方代表:“時間太短了?!?/span>
周恩來總理:“元代離現在已有700來年的歷史。如果700來年是時間短,那么,美國只有100多年的歷史,是不是美國不能成為一個國家呢?”
師:再讀一個我國現任外交發言人華春瑩的故事:
屏幕顯示:
有記者提問:《紐約時報》聲稱,中俄情報部門一直在監聽特朗普的蘋果手機。
華春瑩聽后微微一笑,幽默地回答道:如果擔心蘋果手機被竊聽的話,建議美方改用華為手機。
師:你知道什么意思嗎?
生:蘋果手機是美國生產的,華為手機是中國生產的。
師:這真是打臉打得啪啪響啊。(眾笑)還有一個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故事。
屏幕顯示:《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
莊子:子亦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
師:什么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生:人家怎么說我們,我們就怎么懟回去。
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治”,最早的含義并非懲治,而是管理雙方關系以求和平美好的意思。也就是使雙方的關系不會因為懟而變壞,而是進一步向好的方向發展。楊氏之子的聰明絕不僅僅是把對方懟回去就完,他還注意了什么?
生:他說話很委婉。
師:你這個小朋友很聰惠。那么我進一步考考你:他哪個詞語體現了委婉?
生:未聞。
師:如果你是楊氏之子,你不委婉的話,你會怎么說?你想一想。
生:難道孔雀是夫子家禽嗎?
師:是夠不委婉的。你還會怎么說?
生:孔雀是夫子家禽。
師:針尖對麥芒。毫不相讓。生活中很多場景,可以有多種應對方式。讀一讀,感受一下和課文的區別。
屏幕顯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非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嗎?
難道孔雀是夫子家禽嗎?
生:這些回答太生硬了,不禮貌,給人不愉快的感覺。
師:所以,我們要選擇委婉知禮的方式說話。但一個人說話光注意語言還不行,還要有表情。你給他配上表情。你覺得楊氏之子在文中,表情應該是怎樣的?
生:微笑的。
師:為什么微笑,而不是大笑?或者板著臉?
生:大笑顯得太狂傲了,板著臉顯得很生氣,都顯得不友好。
師:都給客人難堪。懂了這些,就懂得了“言談之禮”,就深入到文化層面的學習了,領略到文章更深的趣味。言談的目的是在風趣幽默中把雙方的關系推進一層,而不是鬧得更僵。我們看下面這個關于大文學家歌德的故事:
屏幕顯示:
歌德:
一天,大文學家歌德在一條花園小徑上散步,迎面走來一個看不慣他的人,對著他說:“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
歌德微微一笑,說:“我恰恰相反,先生。”
師:這個故事和前面的故事有什么不同?還是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嗎?
生:是反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
師:對。在遇到鋒芒時,你不一定非要針尖對麥芒。示弱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不是治服別人,是與別人更好地共處。是共贏思維,不是戰勝思維。
屏幕顯示:
師:這是老師在百度上發現的一個題目。可以做我們這個話題的注腳。
屏幕顯示:
師:老師百度搜索關于九歲孩子的禮貌問題,發現太多負面新聞,甚至還有悲劇。但是你看,楊氏之子就是這樣一個不僅機智敏捷而且有教養有修養的孩子。智商和情商同時都高,才能稱得上“甚聰惠”。“惠”是一個通假字,通“慧”,老師備課時在想,既然相同,作者為什么一定要用“惠”呢。細查之下,發現“惠”原來除了聰慧還有“慈善、柔順”的意思。楊氏之子的聰慧正在于他不僅聰明,而且柔順慈善,待人以禮,言談和婉。你看,我們的漢字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啊!再給大家看看人們對“禮”這個字的解釋:
屏幕顯示:
屏幕顯示:
古老的【禮】字由“示”“曲”“豆”三個字組成,“示”代表出人頭地,象日月那樣顯示光華,“曲”代表經受委屈壓迫而成長,“豆”象征人的生命渺小如豆粒。
師:人的一生是生活在社會中,一生的歷練都是彎彎曲曲的,沒有直線圖。人要能屈能伸,伸屈自由才能顯示生命頑強的活力。言語交流絕不逞強,待人接物保持恭而有禮(禮),這樣既彰顯個人魅力,又能立足社會,實現與他人協同發展的目標,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眾笑)
屏幕顯示:做一個有趣的人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師:下面讓我們小結一下。齊讀。老師讀前半句,同學們讀后半句。
屏幕顯示:
做一個有趣的人,需要學識豐富
做一個有趣的人,需要機智敏捷
做一個有趣的人,需要和婉知禮
做一個有趣的人,需要厚德載物
讀出文明之趣
屏幕顯示:
文明之趣
師:這是最高的閱讀審美層次。中華文明講究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待人處世彬彬有禮,相敬如賓;如有必要,也須先禮后兵。“趣”字是由“走”和“取”構成的,人與人之間攜手共行,友好互動,用心交流,才會領取生命的趣味。老師給大家推薦兩本書。
屏幕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