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發布視頻大模型Sora,教育的明天迎來新的場景|頭條
龍年新春的長假還沒結束,空氣中的煙火味依然濃郁,研發ChatGPT的OpenAI又丟出了一個王炸,再次發布轟動全球的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據介紹,它可以根據你的文字或語音輸入創建長達60秒的相關視頻,還有詳細的場景,復雜的攝像機運動和充滿活力的情感的角色。在官網更新的48個視頻中,Sora不僅能準確呈現細節,還可以根據提示、靜止圖像填補現有視頻中的缺失幀來生成視頻。換句話說,無論你有多么天馬行空的想法,有沒有視頻創作的經驗,拿著這個工具就能迅速生成一個高度逼真和敘事效果的視頻。更厲害的是,Sora還能夠通過不斷學習視頻來理解和分析各種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推斷和預測現實世界的動態變化,挖掘背后的物理規律,從而模擬出真實的物理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說,Sora更像是一個主動的思考者。
文字和圖片在2023年剛被AI攻破,如今2024年才剛剛開始,內容創作的最后一座堡壘也被Sora正式占領。ChatGPT Sora大模型毫無疑問將顛覆越來越多的行業,比如廣告設計、視頻生成、繪畫、互聯網數據生成,但是最應該瑟瑟發抖的顯然是教育行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教育是AI的最佳應用場景”。人類正在進入超級學習階段
教育的邏輯因此而改變
在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看來:“人類正在進入超級學習階段,教育的邏輯將被重新定義。因為技術進化只會越來越快,無論是ChatGPT還是Sora,都僅僅是開始,以強大算力和算法支持的數字大腦,將在學習能力、學習范圍和學習深度上遠超人類,人類只有依靠人工智能一起協同學習,才是教育的出路。”倪閩景認為,傳統學習中,“知識”是名詞,是對現實世界和抽象世界各種現象和邏輯關系的描述和解釋。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實現知識的傳遞,人類文化的傳承。但是超級學習階段的“知識”是動詞,通過學習,實現的是對世界的求知與認識的方法,知與識才是根本。今天的學校教育沉浸在無窮無盡的信息洪流中,就好比把農田全部浸泡在水里,種子就難以發芽,孩子們對于知識產生了鈍化和厭倦。教育只有轉向到讓孩子們自己發現,自己組織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與識,才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必然選擇。
傳統的學習是為了實現兩個功能,一是工具功能,讓學習者掌握謀生的手段;二是價值功能,通過學習挖掘潛能,實現自我認同和愉悅。而人工智能的本意是“能夠替代人工的智能”,即破除人類的工具化,使人自身的價值進一步突出。因此,未來的人工智能必將取代所有以工具為目的的職業,人類的生命意義將聚焦到健康生活、挑戰極限、創造世界的方向上去,學習外國語是因為喜歡不同文明的文化,學習計算機語言是為了創造全新的數字世界......一個人出生后,所有的情感和知識都是通過學習而來的,學習是人成為人的基礎,是人的本能需要。
以音樂為例。音樂存在三次創造,第一次是作曲家的原始創造,第二次是演奏時的表演創造,第三次是聽眾欣賞時的領悟創造,這三次創造都是真實的。如今,人工智能已經擁有了創造的能力,人類的價值將后移到第三次創造——“創造體驗”,這就需要我們在教育中深度應用人工智能,留下足夠的構建人自身創造和發現的機會。人工智能讓我們超越感知局限,創造更多新體驗。我們將聽見黑猩猩和花朵開放的心路歷程,破解意識形成中涌現的復雜,洞察暗物質、暗能量在宇宙中超乎想象的運行方式。Sora在英文中有“小鳥在翔空中詠唱”的意思,這個淺淺的詠唱,若能讓所有教育者聽懂,我們是否會對各種無謂的內卷釋然并放下呢?
高質量使用Sora等AI技術
教師需要“三感”和“三力”
從ChatGPT到Sora,一系列AI技術的面市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挑戰。有人認為,那些創造力強的老師將成為主要的知識生成與創作者,而一般的老師可能淪為“流程操作工”的角色——只需按照程序選擇相應的材料,播放視頻 輔助講解,保證課堂秩序與安全。創造的前提是什么呢?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給出了答案,也即擁有人類右腦主導的“三感”和“三力”: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一一對應Sora的視頻生成,恰到好處。
設計,是一種能力。它要求一線教師有很高的審美標準,不斷追求新穎和審美。審美,就是靠直覺提取優化信息的能力,也是AI時代教師最后的競爭力。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他的敘事方式,他的鏡頭語言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以后需要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如何提升設計感和審美力呢?多看多學,多參觀創意博物館,多看設計雜志,多觀察生活。最終,復活感性,回到生命最原初、最本真的狀態,才是提升教師設計力的必由之路。
一線教師如果不懂幽默,他的師生關系可能不會特別好,如果教育教學里沒有娛樂感和幽默感,學生可能就不會愛他。印度有個組織,里面的成員每天早上起來練習大笑,笑完之后一整天都心情好,精力充沛,笑的作用和瑜伽、和冥想一樣,把腦袋放空,讓大腦減輕壓力。而借助Sora視頻生成有趣有料的教學資源,正是擁有娛樂感的體現。
我們生來就在探尋人生的意義,而不是來享樂的。隨著AI工具的多樣化,肢體的功能被逐步外包,左腦被閑置,只剩下那個善于想象,善于創造,善于圖像化思維的右腦,于是右腦的開發程度就變成了未來一個人真正競爭力的抓手。數字化時代的知識生成方式顛覆了教師的工作方式,教師被賦予更深層的意義。他們是知識的生產者,學生的引領者和復雜世界的意義闡釋者,必須進行知識的創造和生產,需具備專業判斷力和處理能力。意義感,本質上就是自我實現,有才能的人都會追求自我實現。所以,學會把自己做的事情嫁接到一個很偉大的目標上很重要。
故事是我們課程的土壤、教學的載體,它是對課堂結構、節奏、形態的優化,啟示我們推進教學理念及方法的變革。故事思維將“間接學習”變成了“直接學習”,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學習。故事力也正是一線教師高品質使用Sora的關鍵能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人都是個人生活的策劃者。故事把信息置于一個場景當中,讓信息具有了一種情感沖擊力。
Sora視頻生成,需要系統與整合能力,也即交響力——把看似無法匹配的各種因素組合起來。真正的創新往往都是跨領域出現的,而教學的本質,就是把教師熟知的專業知識和作為“小白”的學生之間建立聯系。不能建立這種聯系,教學就可能失敗。如何提升交響力呢?要常練習遷移和類比?!邦惐取钡暮诵木褪窃趯W生的經驗以及新知識這兩個系統中,找到“內在結構特征”的相同之處。人的情感是機器永遠無法替代的。去體會別人的情緒,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去感知別人,和對方達到一個情緒和思想頻率,這是未來教師必備的一個能力。共情不是同情,而是和他人產生共鳴。總之,在知識唾手可得的AI時代,理性和邏輯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一線教師的作品不僅要實用,還要有設計感;不僅要講論據,還要有故事力;不僅要專業,還要有交響力;不僅要有邏輯,還要有共情力;不僅要嚴謹,還要有娛樂感;不僅要追求財富,還要追求意義感。
與AI和睦相處
孩子們需要掌握五種能力
在Open AI Sora的首頁,首當其沖映入眼簾的是五顏六色的紙飛機在自由飛翔,象征人類無限的創造潛力,越創造,越自由,Sora的名字應該包含上述兩層含義。力主“創造和潛能”的時代,需要培養孩子們什么樣的能力呢?
尼采說:“一個人的智慧,就是他所提出問題的深度。”愛因斯坦說:“好的科學家解決問題,偉大的科學家定義問題?!眴栴},能夠幫助我們解鎖生活方方面面的新洞見和積極的行為變化,指出新的發展方向,讓我們走出困境。不論技術如何發展,使用的效果都取決于人,AI亦如此。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需要創造一個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環境。當孩子提問時,不要急著給答案,一起去查閱資料,去做實驗,共同探索答案。
什么能力是 AI 至少短期內還替代不了的呢?首當其沖的就是創意、審美能力,對世界的感知與創造能力,應用AI工具,不僅要善于提出問題,還要清楚“什么樣的答案是好的”。讓孩子去參觀美術館、博物館、音樂會、名勝古跡……感受不同形式的藝術和文化的魅力,在歷史的沉淀中提升審美力;陪孩子沉浸大自然,觀察和體會自然的力量和自然之美;讓孩子創造美,專注地去畫畫、做手工、拼模型、做彩陶、裝飾房間,搭建玩具場景,設計賀卡,拍攝照片,設計日常穿搭......
莊子在《山木》中闡述了“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盁o用之用”讓我們從世俗功利的價值觀念中擺脫出來,使人生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升,大多數人的工作將不再是生產物質財富,而是為他人提供“效用”,也即情緒價值,比如愛美、孤獨、好奇心、征服欲等。這些都不是物質能夠滿足的,需要一些看來“無用”的“不務正業”的東西,比如玩泥巴、女書、甲骨文之類。對于“無用之用”,上海市民辦平和學??傂iL萬瑋建議,學校需要投喂給孩子們九種“食材”:AI的發展勢必帶來更迅猛的變革,在技術浪潮中“讓人成為人自己”,讓孩子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樂子,擁有保持愉悅心情、懂幽默的能力尤為重要。會玩,是一種被嚴重低估了的能力,人生很多時機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玩”,是生命最有張力的活法,“玩得好”,是生命最美好的嘉獎。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在游戲和玩樂當中去尋找、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尋得內心的豐滿。對有的人來說,Sora只是一個視頻生成器,而有的人則可以把它訓練成高級助手。有更好的AI協作能力,意味著能夠更大限度地利用AI杠桿放大自身的潛能優勢。孩子直接使用AI的場域相對比較小,可以先在同伴交往中培養協作能力。要鼓勵孩子多參加團體活動,并專注一門團隊體育項目;也可以策劃一些項目式活動,將設計和指揮任務交給孩子,讓他們體會規劃和協作的重要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