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說課
余映潮
課文品讀
《愛蓮說》課文資料集美
作品
“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的文體,可直接說明、闡述事理,也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或論說道理。本文作者周敦頤(1017一1073),北宋哲學家,宋代理學的創始人。不慕錢財,淡泊名利,胸懷灑落,人品極高。“愛蓮說”的意思是“論說一下喜愛蓮花的道理”。這是一篇借花詠懷、托物言志之作。作者筆下的蓮花,不為淤泥之濁所玷污,不因清漣之澄而妖媚,堪稱君子的理想境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真實寫照。
主旨
文章內容委婉含蓄,言簡意深。描繪蓮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襲玩焉”,實際上也是比喻君子的胸懷坦蕩、行為正直、美德廣布、卓爾不群。
到篇末,作者再運用感嘆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他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皭凵彙奔磹劬又隆@是本文的主旨。
章法
本文章法嚴密。全文共兩段,邏輯層次十分鮮明。第一段重在描寫,層次非常清晰。首句總提,為“愛菊”“愛牡丹”“愛蓮”張本,接著以“予獨愛蓮”領起,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清高風度等幾個方面,賦予蓮以美好的品格。第二段重在抒情議論,始終以“菊之愛”“牡丹之愛”來襯托“蓮之愛”,層層深入地寫來,表明了自己不慕富貴、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及對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庸俗世風的鄙棄。
句法
手法
(1)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襯托:全文三次用菊和牡丹襯托蓮: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喜愛與眾不同;第二次,見出蓮的高貴品格;第三次,在對比中抒發感慨,表明心志。但對愛菊和愛牡丹,作者并沒有多著筆墨,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把它們作為寫蓮的左右陪筆,以求烘云托月,突出“愛蓮”的重心。
(3)象征:將蓮比做花中的君子,使蓮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義。具體地說,“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的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質。
意味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作者愛蓮,賦予了蓮以人格之美,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從生活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蓮而不妖”的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用“予獨愛蓮”一語道出作者心意,循此繼進,說到蓮的種種可貴之處。從“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凈植”幾句,在描寫中滲透了作者對蓮的無限贊美之情,突出了蓮的潔凈、單純、雅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則總括了蓮的品格。
這一句對蓮作了細致傳神的描繪,不僅寫出了蓮花美麗的花形和芬芳的氣質,更贊美了她那高潔的品德、美好的情操、坦蕩的素質。作者借蓮花來比喻君子,抒寫個人情志,表明了自己不受污濁社會沾染的情志——既不媚求于人,也不攀附權貴,性格剛正不阿,思想純正通達,保持廉正操守。
誦讀
第一段:①主要用陳述語調誦讀。②首句總說,“可愛者甚蕃”要讀得分明。菊、牡丹、蓮之間應有明顯的停頓;“牡丹”后的停頓長一些,然后再讀“予獨愛……”③“予獨愛蓮之……不可褻玩焉”句要讀出層次?!坝瑾殣凵彙笔墙y領語,“之”要輕讀,對生長環境、蓮之形象和品格,要讀出層次。前兩層可用描寫語調讀,讀后作稍長停頓,再讀末句,以突出蓮的品格。
第二段:①主要用議論的語調誦讀。②第一層以人為喻,分別指出菊、牡丹、蓮的品格,要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前兩句要讀得輕些,后一句重讀。③第二層用感嘆的語氣讀,“菊之愛”一句讀出惋惜意,“蓮之愛”一句讀出慨嘆意,“牡丹之愛”一句讀出諷刺意。
譯文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代的陶淵明特別喜歡菊花。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歡牡丹。我則特別喜愛蓮,蓮生長在淤泥中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中洗滌過,但不顯得妖艷;它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顯清芬;它筆直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遠遠地觀賞,而不能輕慢地去玩弄它。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人,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人數就很多了!
語言卡片
清
塘
荷
韻
愛
蓮
心
語
映潮說課
教學創意(一)
預習要求
1.朗讀課文,細讀課文注釋。
2.對照注釋看課文,提出課文中自己不懂的問題。
教學設想
基本上解決三方面的難點:字詞理解方面的難點、重點句子理解方面的難點、表達手法理解方面的難點。
教學內容之一(約8分鐘)
1.學生自由、反復朗讀課文。
2.詳細介紹作者,為深入理解課文意蘊作好鋪墊。
教學內容之二——基本解決字詞理解方面的難點(約10分鐘)
1.朗讀課文,教師提示對兩段文字不同的語氣表達。
2.學生就“課文中不懂或者不大懂的字詞”進行質疑。
重點解決如下問題:
世人盛愛牡丹——盛:普遍;盛行
陶后鮮有聞——鮮有:少有
香遠益清——益: 更,更加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無義;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出:生
菊之愛——對菊的愛,指愛菊的人。“蓮之愛”“牡丹之愛”同理。
教學內容之三——基本解決重點句子理解方面的難點(約12分鐘)
1.朗讀課文,教師提示兩段文字之中的照應。
2.反復朗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衰玩焉。
3.請同學們解說這一句話的基本內容。
4.討論:我們能從這一句話中看出、讀出、悟出多少個“美”來?
師生之間的對話可能有:可以看出畫面美、形態美、神態美;可以讀出描寫美、語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氣質美、高潔美、正直美、風度美、清高美、質樸美……
5.同學們根據這句話的內容,自由對“蓮”說話:
如:蓮花啊,你出于淤泥,卻是冰肌玉骨,潔白無瑕;你雖被清水洗濯,卻天真自然,并不妖冶艷媚。中通外直,你敞開豁達正直的胸懷;不蔓不枝,又表現出決不攀附的性格。你花蕊的清香啊,愈遠愈是芬芳;你亭亭挺立啊,又是那樣清勁純潔。綠葉的扶持,為你頻添神采;湖光的映照,倍顯你的英姿。你的威儀,只可遠遠瞻仰而不容褻瀆啊。
6.請同學們就“寫蓮與寫人”這個話題進行討論,品析這個句子的意味:
(師生對話的內容可參照前面“《愛蓮說》課文資料集美”中的“意味”部分。)
教學內容之四——基本解決表達手法理解方面的難點(約13分鐘)
1.背讀課文。
2.同學們分組活動,討論對本課表達手法的理解。
3.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可能涉及對多種“手法”的認識。
4.教師在對話中將內容主要引導到兩個方面:一是托物言志,一是襯托手法,并給學生進行簡要的講析。
如:作者寫菊和牡丹,一是對“蓮”起襯托作用,在反復的襯托中既突出蓮的品格,又表達自己的情懷;二是由三種花引出三種評價和比較,名為寫花,實際寫人,寫出人們對生活理想的三種選擇,突現自己對胸懷磊落、行為正直、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等高潔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寫花,而實際上是托物言志,弦外有音,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蘊”。
教學創意(二)
突出“美點”,進行“美點欣賞”式教學;從不同的角度,對課文進行品析與欣賞。
教學內容之一:朗讀,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1.教讀。(參照前面“《愛蓮說》課文資料集美”中的“誦讀”部分)
2.自讀體味。
3.話題討論:說說你感受到的文中的語言之美。
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語音之美,體會到文章凝練流暢、優美灑脫、音調和諧、節奏明快、形式豐富、修辭手法多樣的語言之美。
教學內容之二:品析,探究課文的結構美。
1.思考:課文的結構之美表現在哪些地方?
2.全班討論。
通過話題討論,讓學生理解文章精妙的結構層次,理解各個段落的表達作用,理解文章內容的詳略剪裁,理解事物形象的照應與烘托,并明確全文的主體形象“蓮”是如何得到反復點染刻畫的。
教學內容之三:欣賞,品析課文的意趣美。
1.同學們初探。
2.教師講析。
教師講析課文的表現手法、情感抒發和物象意趣,讓學生理解課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美妙寫法,領略文章雋永的意境美。
助讀資料
蒲宗孟所撰《周敦頤墓碣》稱周氏:“孤風遠操, 寓懷于塵埃之外,常有高棲遐遁之意?!秉S庭堅贊他:“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霧月。廉點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婺,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宋史·道學傳》)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周敦頤其人與《愛蓮說》其文,每為士人所仰慕,讀讀《愛蓮說》似乎就能夠產生激濁揚清、蕩滌塵垢的精神力量,正所謂“一誦《愛蓮說》,塵埃百不干”(宋人柴與之詩)?!?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成為流傳久遠的名言。
02
《愛蓮說》的寫作是周敦頤生平中的一件大事。仁宗嘉佑六年,45歲的周敦頤在廬山蓮花峰下筑室溪上,名曰鐮溪書堂,并于兩年后寫下《愛蓮說》。據朱熹《愛蓮說書后》言“先生嘗以愛蓮名其所居之堂,而為是說以刻焉”。周敦頤仕宦三十余年,雖才華卓異,然而一直沉淪下僚,晚年卜居廬山,風景秀美固然是其原因之一,但人文環境才是真正的決定性因素。東晉名僧慧遠與大隱陶淵明曾在廬山結成蓮社,這層歷史淵源正映襯了周敦頤的退隱之意。面對古賢,所以周敦頤在感嘆“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后,自然發出心聲:“蓮愛,同予者何人?”
(摘自《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08年第3期,鄧永芳《<愛蓮說>及蓮文化中的佛說因緣》)
03
《愛蓮說》攝取了佛家思想的外殼,寄寓著理學的道德標準。其主旨,是為周敦頤心目中的“理學君子”造像?!俺鲇倌喽蝗?,濯清漣而不妖”,是說君子身處塵世,不蒙塵垢,修身潔行,不妖不媚?!爸型ㄍ庵薄?,是說君子不受“俗染”“凈虛動直”。“不蔓不枝”,是說君子不受“惑染”,不入歧途?!跋氵h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則是說君子聲名遠播,卓然傲世,令人向慕,不可狎侮。“蓮,花之君子者也”這一句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借蓮花意象,正是為了闡明理學家的道德觀。這,無疑就是所謂“高潔志趣”的真正內涵。
04
君子,周敦頤說它有五“不”特點: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褻玩。“不染”是說環境污濁仍然堅持操守;“不妖”是說條件優裕也嚴謹自守;“不蔓”是一身硬骨頭;“不枝”是一步一個腳印;“不可褻玩”是說自尊且威嚴??傊芏仡U心目中的君子是潔身自好、注重以德化人而不被污濁現實同化的人。
05
周敦頤的獨愛蓮更加可貴,更有時代意義。既要潔身自好,不為世俗所污,又要經過水的洗滌后更顯得潔凈不妖媚,這就要保持獨立的人格,還要加強自身修養,即使是在不好的條件下,也要不改本色。內在思想上坦坦蕩蕩,胸懷磊落,外在行為上剛直不阿,忠直耿介,公平無私,挺拔向上,卓然不群。這個“蓮”,表達了一個主題“廉”,既是周敦頤人品的象征,又是周敦頤追求高尚情操的思想寄托,也是周敦頤一生不同流合污、堅持正義、悟守箴言的真實寫照。
(摘自《現代語文(理論研究)》2005年第9期,吳懌《<愛蓮說>:周敦頤愛廉思想的真情流露》)
06
陶淵明喜愛的是農耕隱居生活,山村的花草樹木都讓陶淵明感到喜悅,而在這些花草樹木中,陶淵明特別喜愛的就是菊花,因為“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周敦頤之所以喜愛蓮花,也是因為特別欣賞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等性格,他說:“蓮,花之君子者也?!?可以說,陶淵明特別喜愛菊花、周敦頤特別喜愛蓮花的原因,主要是菊花和蓮花分別象征了他們的人格和品質。
課文將“獨”解釋為“僅,只”,結果就成了陶淵明只愛菊花、周敦頤只愛蓮花,這就曲解了周敦頤的本意。
(摘自《語文建設》2007年第10期,李小軍《<愛蓮說>中的“獨”辨析》)
07
從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是寫對于水陸草木之花的閑情逸致,但實際上卻是借題發揮,弦外有音,對當時社會上那種追名逐利、企圖富貴的世俗積弊表示感嘆。作者借蓮花以自喻,并把敘說對蓮花的愛好作為整篇文章構思的出發點,也不是簡單地抒發自己的個人意趣,而是極其嚴肅地提出了一個為人立本的道德準則。所以讀《愛蓮說》,如果只是玩味其詞藻的精妙,修辭技巧的高超,而不去深入領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章所表達的意趣,就不能算是真正讀懂了文章。
(摘自《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2期,曾立《<愛蓮說>的教學從何入手》)
08
《愛蓮說》教學設計:1.初讀課文,正音解詞。2.譯讀課文,整體感知。3.披文攬情,質疑探究:①“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為什么作者“獨愛蓮”?——明旨意(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②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描繪蓮的?——曉內容(文章從七個方面描繪了蓮的可愛);③課文名為“愛蓮說”,卻為何要花大量筆墨寫“菊”和“牡丹”?——懂手法(文中作者分別賦予菊、牡丹和蓮以特定的象征意義,用以言志,感嘆世間隱士極少、君子罕見、俗人太多的現狀,此謂之“托物言志”。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此謂之“烘云托月”)4.教師小結,收束全文。
(摘自《中學語文》2005年第10期,黃發蓮《八上第五單元單元設計》)
文獻目錄:
[1]陸精康《<愛蓮說>主旨探》,《中學語文教學》1994年第1期。
[2]彭慶達等《<愛蓮說>教學藝術鏡頭》,《語文學習》1996年第12期。
[3]李小梅《<愛蓮說>中的兩個語法問題》,《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7年第4期。
[4]王輕鴻《民族思維引導下的解碼——<愛蓮說>中“蓮”之意蘊三解》,《名作欣賞》1997年第5期。
[5]孫麗娟、傅加令《從比較文學角度看<愛蓮說>的文化內涵》, 《閱讀與寫作》1998年第1期。
[6]張穎《<愛蓮說>多謀體點撥教學實錄》,《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9年第1-2期。
[7]嵇康、季娟《<愛蓮說>質疑》,《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1期。
[8]吳泓《<愛蓮說>課堂教學實錄》,《中學語文》2000年第5期。
[9]王慶中《異曲同工 托物言志——<陋室銘>和<愛蓮說>比較閱讀》,《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1 年5期。
[10]仇林燕、王曉剛、周新華《<愛蓮說>課堂實錄》,《語文教學通訊》2001年第7期。
[11]吳云發《<愛蓮說>和<陋室銘>之異同》,《語文教學通訊》2001年第9期。
[12]朱清云、陽光《從<愛蓮說>看“質疑點撥法”》,《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第9期。
[13]易思平《“獨愛蓮”緣于獨特情懷——<愛蓮說>主題探微》,《名作欣賞》2003年第4期。
[14]詹靜《<愛蓮說>中的“說”與“水”》,《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年第4期。
[15]章月飛《橫看成嶺側成峰——<愛蓮說>教學一得》,《語文建設》2003年5期。
[16]王崇翔《關于<愛蓮說>標點的商榷》,《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年第1期。
[17]楊兆軍《寫花喻人,風騷獨領——<愛蓮說>“四美”賞析》,《中學生讀寫(初中)》2004年第5期。
[18]王君《從<愛蓮說>的教學看學生深度質疑的三個層次》,《中學語文》2005年第5期。
[19]馬秀敏、涂家富《<愛蓮說>蘊含的美育因素》,《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3期。
[20]王秋珍《<愛蓮說>藝術賞析》,《語文世界(初中版)》2006年第3期。
[21]蘇小毅《變化之中見精妙——<愛蓮說>章法結構探析》,《語文教學通訊》2006年第12期。
[22]李小軍《<愛蓮說>中的“獨”辨析》,《語文建設》2007年第10期。
[23]曾立《<愛蓮說>的教學從何入手》,《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2期。
[24]劉中黎《儒者的戰歌——多元文化聯姻與<愛蓮說>散文創作》,《名作欣賞》2007年第2期。
[25]黃義霞《君子獨愛,獨愛“君子”——<愛蓮說>的形象美》,《語文天地》2007年第4期。
[26]陸建梁《“一次兩篇”組合教學例說》,《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6期。
原文刊載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