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收購標準下降到全球最低,怎么說都只能是中國人的悲哀,更可悲的是制定此標準的唯一理由竟然是基于中國的“國情”,什么國情呢?就是中國的奶農只能生產出如此低劣的牛奶。而中國乳品產業原奶奢求缺口據說達到40%以上。按照制定此低劣國家標準的專家聲稱的,提高標準,倒逼質量提升,這樣的想法是不錯,可是如果脫離了實際情況,就可能導致乳業重創。如果現在就要求按照乳業發達國家的標準來執行,那么占總量70%的散養戶絕大部分都要倒奶、賣牛、殺牛。奶源供應將更緊張,可選的優質奶源更少。
看起來非常的“國情”,也就是如果按照國際通行的牛奶標準,中國將有70%的奶農將可能殺牛。這很可怕嗎?對一些以牛奶產業為地方經濟發展基礎的地區、如內蒙古等地區而言,似乎確實如此,畢竟這不僅僅涉及到當地的GDP,更涉及到當地眾多奶農的生計。但這種所謂的國情,其實根本站不住腳,難道因為那些奶農的生計,就可能降低牛奶標準、就可能犧牲更廣大的消費者利益嗎?
其實作為消費者心里很明白,目前新出臺的國家牛奶標準,是受到了那些利益悠關的企業的左右,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中國的奶業標準被伊利、蒙牛以及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等所左右。之所以制定出一個全世界最低的牛奶標準,正是利益驅動的結果。什么“國情”說?難道中國的國情就是13億中國人必須享受全世界最低劣的牛奶標準嗎?在常溫奶占據絕對主流的國家中,以常溫奶對奶源的需求作為國家標準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是這不代表消費者沒有消費優質奶的權利,只是現有條件下,難以實現罷了。
于是有人質疑目前中國每年從國外進口奶粉達到14萬噸以上,如果轉化為液態牛奶來計算,則達到相當的數量,為什么國人對進口牛奶趨之若鶩?難道那些動輒“國情”說的專家們不應該反思嗎?中國人不可能不消費大量的牛奶,這是現代社會的一種必然消費選擇,如果動輒以“國情”來推脫自身存在的問題,其實也改變不了國人的消費選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其實就是在變相的打壓中國自己的牛奶市場。說一千道一萬,你制定出如此低劣的置之腦后牛奶標準,只能從根本上打壓、打擊國產牛奶的市場,尤其是目前國產奶粉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整個行業并未達到整頓的效果,一些大企業還沒有從中吸取教訓,問題奶粉事件仍層出不窮,另一方面競爭也是非常惡性的情況下,市場的行情顯示,城市居民選擇進口奶粉的熱情,根本就不可能考慮如何保護中國奶農的利益,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那么、專家所謂70%的奶農將殺奶牛,又怎么可能改變這一態勢呢?即使殺光奶牛,最多就是消費者花更多的錢選擇進口奶粉。為了自身的健康考慮,難道還有別的什么選擇呢?
所以國家脅從于利益集團的所謂“國情”說,甚至祭出什么如果遵從于國際通行標準,將有70%的奶農將殺牛,根本不可能改變市場的選擇,“國情”說也實在太牽強,事實上降低標準實際上根本照顧不了奶農的利益,只可能將他們推向自我毀滅的邊緣。低標準的乳品,國內消費者是不買賬的。現在很多人都想盡一切辦法買國外的乳制品。國內不惜高價買、出國大包小包帶、冒著不辨真假的風險網上代購,充分顯示了我們老百姓對國產乳品消費信心下降。消費者沒有信心,奶農最終也賣不掉奶,或者說賣不上價。長遠來看,制出一個符合消費者心理期盼的國家標準,才可能一勞永逸的解決目前中國奶業的困境,才可能讓消費者一步步樹立對國產奶粉的信心。
不要說什么70%的奶農殺牛,如果繼續自欺欺人的制定出一個全世界最低的牛奶標準,那只可能繼續讓公眾呈現出極大的失望,那即使殺掉100%的奶牛,又能如何呢?畢竟決定市場需求的的消費者的選擇,消費者并非一定要選擇國產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