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謁細君公主墓


三農通訊網  http://www.sntxw.com  2007-11-22 17:01:26  來源:三農通訊網  責編:  瀏覽量:436

      ★★★  宋伯航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十分重視華夏邊疆的穩定與發展大業,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也留下了許多戌邊固國的人物傳奇故事,尤其是在古代女中豪杰中,巾幗不讓須眉的故事更是讓人感動,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舍身為國的江南才女劉細君的傳奇故事。前不久,我有幸來到了“中國天馬之鄉”昭蘇縣,走進古“絲綢之路”最西端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夏特鄉,懷著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遠嫁西域漢家公主的無限崇敬之情,拜謁了細君公主墓。

 

細君公主墓坐落在烏孫山系的夏特大峽谷谷口,距夏塔古城約八公里,西接哈薩克斯坦國,北扼奔騰不息的夏特河,南依巍峨挺拔的漢騰格里峰,東臨烏孫山,墓高近十米,底徑四十米,是烏孫草原中規模最大的古墓之一。我陌生地站在約五米高的細君公主墓碑前,只見石碑上刻著“細君公主之墓”的六個大字熠熠生輝,墓地坐西朝東,顯得十分的幽靜,四周草原襟抱,青草葳蕤,鮮花爭妍;依山傍水,氣勢雄偉,使人情不自禁的遙想到當年細君公主遠嫁烏孫的動人情景,歷史的天空在這里定格了一代公主輝煌的一生。

 

據《前漢書·烏孫傳》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伊犁河流域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烏孫國的游牧地。當時烏孫屬哈薩克族祖先的一支。西漢武帝時期,為了徹底擊敗西北邊塞的匈奴,張騫建議用厚賂招引烏孫,同時下嫁公主,與烏孫結為兄弟,這樣就可“斷匈奴右臂”,共同夾擊匈奴,于是漢朝就有了第一位遠嫁西域的細君公主。

 

西漢前期,北部邊疆經常受到匈奴的侵擾。當時漢朝處建國之初,民生凋敝,政局不穩,為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漢高祖劉邦采納劉敬的建議,“遣宗室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和親”,“冀以求安邊境”。然而,匈奴一方面通過和親,得到了大批財物,另一方面又不斷侵擾邊境,對西漢進行軍事掠奪。到漢武帝時,經過60余載的苦心經營,漢朝國力日漸強盛,漢武帝為擺脫受制于匈奴的被動局面,數度開塞擊胡。特別是經衛青、霍去病的打擊,匈奴從此遠遁漠北,使“漠南無王庭”。

 

匈奴之戰,極大地削弱了匈奴的軍事、經濟實力,其逐步喪失了對陰山、河西走廊廣大地區的控制。因其依然控制著西域諸國,還擁有一定的實力與漢抗衡。這些國家是匈奴的重要經濟支柱,漢朝當時只有爭取到西域諸國的支持,才能從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脅。為取得徹底的勝利,漢武帝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武力與懷柔雙管齊下,聯合西域各國夾擊匈奴。實力強大的烏孫,就成了主要的爭取對象。公元前2世紀初,烏孫與月氏均在祁連山附近游牧,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攻殺時,他的兒子獵驕靡剛剛出生,由匈奴冒頓單于收養成人。公元前161年,在匈奴的支持和援助下,獵驕靡率領部眾西擊大月氏,遂居留伊犁河流域一帶,建立了烏孫國。烏孫多年來一直是匈奴的從屬,獵驕靡感念匈奴的恩德,卻又不愿長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

 

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勸漢武帝聯合烏孫共御匈奴,漢武帝命張騫為中郎將,率三百人,馬六百匹,牛羊金帛萬數,浩浩蕩蕩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到達烏孫后,請烏孫東返故地,“烏孫能東居故地,則漢遣公主為夫人,結為昆弟,共距匈奴”。烏孫王獵驕靡年老,大臣都懼怕匈奴,又認為漢朝太遠,不愿移徙。隨之,張騫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闐等國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烏孫王配備了翻譯和向導,護送張騫回國,同行的還有數十名烏孫使者,這是烏孫人第一次到中原。烏孫王送給漢武帝數十匹天馬,深得漢武帝的歡心。烏孫國見漢朝軍威遠播,財力雄厚,遂重視與漢朝的關系。漢元封初(公元前110109年),烏孫再遣使“以馬千匹”為禮,媒聘漢家公主,漢武帝選定江都(今揚州)王劉建之女劉細君為公主出嫁獵驕靡。

 

劉細君生在鐘鳴鼎食之家,長于溫柔富貴之鄉。其父劉建養尊處優,放蕩不羈。他聯絡對朝廷不滿的劉安等人,企圖謀反。丞相府長史在他的住處查出了武器、印璽、綬帶、使節和地圖等準備反叛的大量物證,立報漢武帝。劉建情知罪不可赦,遂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衣帶自縊身亡,細君的母親以同謀罪被斬。父死時,細君尚幼,赦無罪。不久被帶入長安宮中生活,并有專人教以讀書。稍長,細君即能詩善文,并且精通音律,出落成才貌雙全的大公主??墒?,她小小年紀就承受了國破家亡、父母雙失的痛苦,多年來,父親的罪過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因而她總是處處小心、郁郁寡歡,時常見花流淚、對月傷情。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某一天,細君正在皇室花園里迎風戲蝶,一紙詔書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漢武帝命她遠嫁“去長安八千九百里”的烏孫國。年僅16歲的細君懷著以身報國的愛國之情,同意遠嫁烏孫和親。這意味這細君公主今后將永遠置身異域、天各一方。塞外荒涼,顛沛流離,再加上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一旦遠嫁就成為永訣。而歷史使命已經落在了她的肩上,她只有義無返顧的授命西進。

 

送嫁那一天,漢武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拔涞哿钆民R上作樂,以慰其鄉國之思”。盛妝的細君在隨從官員、樂隊、雜工以及侍女等數百人的簇擁下,戀戀不舍地上了車輦。送親隊伍浩浩蕩蕩地向西進發,一路上旌旗蔽日,鼓樂喧天,十分壯觀,京城長安在細君的淚眼中越來越遠……

 

關于細君公主出嫁,民間也有另一種說法。據說細君出嫁時的車隊是從江都出發的,行經安徽靈璧時,細君停車駐馬,在一處山巖前悄然佇立,手撫巨石,東望鄉關,久久不忍離去,以至于在石上留下一枚清晰的手印。這手印后來經匠人摹刻,遂成一方景觀,名為靈璧手印。元代錢塘詩人錢惟善有《靈璧手印篇》紀其事,詩前《序》云:“漢以江都王女細君嫁烏孫王,女過靈璧,嘗扶于石,后人鐫石為模,腕節分明,故述其事而為之辭”。其中,“萬里窮愁天一方,曾駐鳴鑣倚靈璧”、“靈璧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爛胭脂節”等句,吟之令人心酸。

 

為了迎接漢朝公主的到來,烏孫國都赤谷城大路兩旁官民奏起胡樂,載歌載舞。見細君生得纖弱嫻靜、白嫩艷麗,且能歌善舞,才貌雙全,獵驕靡非常高興,“以為右夫人”。烏孫人因其膚色白凈、花容月貌,稱細君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膚色白凈美麗像馬奶酒一樣的公主”)。匈奴得知烏孫與漢結盟,聞風而動,“亦遣女妻昆莫,昆莫以為左夫人”(烏孫以左為貴)。烏孫國畢竟臨近匈奴,離漢室太遠,匈奴女后嫁而為左夫人。此時的獵驕靡仍然畏懼匈奴的勢力,希望在漢王朝與匈奴之間保持平衡。

 

自幼長在深閨的細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對塞外生活的適應。匈奴公主騎馬如飛,挽弓射雕,馳騁草原。而在江都富貴之鄉長大的細君公主卻很不適應逐水草、住氈房的草原游牧生活。加之語言不通,與昆莫(烏孫王號)獵驕靡溝通困難,更有匈奴嫁過來的左夫人為敵,其悲愁艱難可想而知。然而,作為漢朝公主,她深知自己的使命關系著大漢邊疆的安寧,于是“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用漢武帝所賜豐厚妝奩與禮物,廣泛交游,上下疏通,為漢朝做了大量工作。

 

細君公主到達烏孫后,每隔一年漢朝還派使臣帶著帷帳錦繡等前往探視。作為漢朝與烏孫的第一個友好使者,細君公主使烏孫與漢朝建立了鞏固的軍事聯盟,達到了聯合烏孫,遏制匈奴的目的。但身處“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外邊陲,滿耳只聞異族語言,滿眼都是異域風光,細君公主常常在夢里見到的依然是江都那綺麗的南方景色和長安那繁華的都市風光。想起自己的身世,感嘆命運的悲涼,她常常抱著琵琶,唱不盡那幽怨之情。

 

細君公主精通音律,妙解樂理。據史載,樂器琵琶創制的直接原因,就是細君出塞烏孫。晉人傅玄《琵琶賦·序》對之考證甚詳,云:“聞之故老云:'漢遣烏孫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箏、筑、箜篌之屬,作馬上之樂?!彼翁K軾《宋書達家聽琵琶聲詩》:“何異烏孫送公主,碧天無際雁行高。”唐人段安節在《樂府雜錄》中明確指出:“琵琶,始自烏孫公主造?!被螂[指,或明言,都認為劉細君是琵琶的首創者。

 

在一個深秋的清晨,郁悶已久的細君走出夏宮,徜徉在“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的昭蘇夏特河谷。遠處,烏孫山巍峨矗立,山中墨綠的塔松、碧綠的青草、棗紅的駿馬、潔白的羊群,在晨光的映襯下美麗而生動。河岸上生長著蒲草,蒲草旁邊,搖動著一串一串殷紅的水蓼花,儼然江南秋色。猛然抬頭,一對天鵝由西向東緩緩飛去,撩起漢家公主強烈的思鄉之情,悲戚之感油然而生。望著天鵝越飛越遠,幾年的痛苦凝結成詩行一瀉而出,吟唱出那首被史官班固記入《漢書》的思鄉絕唱《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帳篷)為室兮旃zhān,即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天鵝)兮歸故鄉!”當這首思鄉之歌傳到長安后,“天子聞而憐之”,但是為了漢王朝的社稷江山,漢武帝又怎能讓細君回來,逐一邊派使節攜帶錦繡帷帳、美味佳肴等前往烏孫慰問,一邊勉勵她安心邊塞,不負王命。這首《悲愁歌》,如泣如訴,言辭似子規啼血,令人黯然神傷,后收入漢詩,被稱為“絕調”。因歌詞中有“愿為黃鵠”佳句,又稱為《黃鵠歌》。

 

獵驕靡是烏孫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雖年老昏花,但確精明,細君公主的哀怨烏孫王怎能看不出來?按烏孫的禮俗,國王死后,年輕的王后必須嫁給王室子孫為妻。為了細君的幸福,也怕將來莫測的變化可能對細君不利,獵驕靡思前想后,決定在自己生前將細君嫁給繼承他王位、年紀與細君相仿的孫子(岑陬)軍須靡。這雖是烏孫國的傳統習俗,但在漢族人看來,卻是違經背義、不符合倫理道德規范,細君公主自然不肯接受。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她上書懇求漢武帝,一旦獵驕靡歸天,便將她召回故土,她要把自己的生命結束在養育自己的土地上。漢武帝接書后,內心也很憫情,可匈奴仍在北方虎視眈眈,為保中原安寧,與烏孫的結盟必須堅持下去。于是漢武帝回書曰“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只得含悲忍辱再嫁軍須靡。細君雖然與軍須靡年齡相當,但此時她已心如死灰,終日以淚洗面。兩年后,獵驕靡病故,由于獵驕靡的兒子早亡,孫子軍須靡繼承王位,細君為軍須靡生下一女,名少夫。因產后失調,加之心情抑郁、思鄉成疾,細君不久因憂傷而死,時年僅25歲,年輕的生命永遠長眠在塞外的大草原上。

 

細君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由藩國郡主淪為罪臣之女,再由罪臣之女驟升為大漢王朝的皇室公主,又由皇室公主成為烏孫王祖孫兩代的夫人。她歷經幾番浮沉,飽嘗了人間的榮寵和酸楚。可以說她為了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大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昂炼生Q影,冷月葬花魂?!币粋€命運多舛的江都才女,香銷玉殞于伊犁河畔。每當朔風掠過荒原,發出潮水般的呼嘯時,她的芳魂也許會憶起遙遠的廣陵濤聲。也只有在這時,她的“愿為黃鵠兮歸故鄉”的夢想,才能得以實現。

 

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滄海桑田,周而復始。如今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是古烏孫國故地,古烏孫人是伊犁主體民族哈薩克族的族源之一,哈薩克族中至今還有叫“烏孫”的部落。他們主要居住在伊犁河谷昭蘇縣一帶,細君公主的故事在這里流傳甚廣,被當地傳承為“民族團結”的楷模。值得興慶的是,在20041月初,時任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政府秘書長安平一行6人遠赴江蘇考察,尋訪細君故里,詳細了解并搜集有關文獻資料后,于20056月,由細君公主的家鄉江蘇省援建的漢家公主紀念館正式開館。紀念館位于伊寧市江蘇路口,占地面積十余畝,建筑面積1780平方米,是一處典型的漢代風格建筑群落。紀念館以細君公主等遠嫁烏孫為主線,反映了漢中央王朝在西域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反映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和幾千年來中國歷史長河中各兄弟民族之間的血肉聯系。200510月新疆國際旅游節開幕之際,昭蘇縣幾經國內歷史考古專家、學者初步考證,夏特大峽谷口的烏孫古墓群之一的其中便是漢家細君公主之墓,并立碑紀念,也算是對細君公主在天之靈的一種告慰。

 

我靜靜地站在墓碑前,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長河,當歲月融進了歷史,等待歷史的真實不僅沒有被淹滅,而是千古流傳。細君公主雖不曾征戰沙場,殺敵立功,也不曾著書立傳,明典治國,但她以華夏女兒之舉的努力和奉獻,甚至以拳拳報國的忠心和熱情,依然功在當代,澤被后世,即使數千載歲月變遷,滄海桑田,終難磨滅。我發自內心地在為一代漢室公主舍己為國、捍衛祖國統一的民族精神而肅然起敬,也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資料]西漢最偉大的和親公主——江都翁主劉細君 - 老怪物的日志 - 網易博客
公主也多才:遠嫁西域的烏孫公主
《漢魏六朝詩選》第五首《悲秋歌》
漢武帝劉徹的侄孫女劉細君,第一位名傳史冊的和親人
歷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并非王昭君,竟先后嫁給祖孫二人
從來沒有被世人愛過的公主,用悲涼一生換取了歷史上諸多“第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滨县| 锡林浩特市| 涿鹿县| 广昌县| 民县| 天镇县| 呼图壁县| 依安县| 安达市| 广饶县| 郯城县| 旬邑县| 综艺| 钦州市| 甘南县| 封开县| 慈溪市| 聂荣县| 祁门县| 武宣县| 南开区| 沂水县| 许昌县| 黎平县| 佛教| 兴城市| 库尔勒市| 宁化县| 年辖:市辖区| 江阴市| 太康县| 华安县| 嘉鱼县| 日喀则市| 石楼县| 绥化市| 根河市| 溧水县| 奈曼旗| 中西区| 察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