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洲坳古墓——徐國遺民的最后歸處

李洲坳古墓——徐國遺民的最后歸處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1年10月05日 瀏覽次數: 【字體:

     (導語)
    一個僅160平方米的土坑中密集地排列著47具年輕女子的棺木她們身上的錦緞依然如兩千五百年前一樣艷麗,錦緞上精致細密的花紋令人驚嘆遺骸上無規則地分布著剔透的綠色結晶體,而主棺外尚有閃閃發光的圓形金器這到底代表什么?她們又是誰?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共同開啟這座神秘的東周大墓。

東周墓葬橫空出世

    李家村是一個不足十戶人家的小山村隸屬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群山懷抱中潦河第一灣蜿蜒迂回,李家村就鑲嵌在潦河北岸的河漫灘上初冬的河畔蘆葦金黃,微風拂過野禽群飛,果蔬飄香。

    “李洲坳有盜墓情況快派人來。”那是2006年12月28日我從修水縣考古工地帶回的滿身塵土尚未拂去,新的任務就接踵而至經過一個上午的奔波,我們到達靖安縣水口鄉李家村李洲坳的墓葬現場這里位于縣城以西約十分鐘汽車路程的水口鄉李家村的一條柏油公路旁。
圍著山包轉上一圈我發現它為孤立山丘,與東西兩山高度一致但互不相連。山丘底部直徑30米~35米高約12米。在山包西側一處新鮮洞穴赫然映入眼簾。洞穴邊的黃土中可見一些破碎的棺板以及保存很好的絲織品殘片,那是盜墓者從墓葬中挖出而拋棄的。

    根據初步考察這可能是一處春秋戰國至西漢初期的楚國大型墓葬,此墓之前可能沒有被盜過即使有也不可能完全把隨葬物品帶走——這可能是江西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同時期墓葬。

    2007年1月4日省文化廳又組織專家到現場進行勘查、論證。勘查工作進行得順利周詳流失的文物也全部追回。根據文物特點專家們普遍認為它們與1979年江西貴溪龍虎山崖墓出土的文物特點相似,時代當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距今兩千五百年左右。

    李洲坳古墓的發現和此地修公路有關上世紀90年代中期,靖安縣決定改修水口通往高湖鄉的柏油路正好從“李洲坳”旁邊繞過。放炮炸山時李家村的李景寶老漢去看熱鬧,無意中發現被炸掉的山包一角有斷面顯露這印證了祖輩上流傳下來的有關古墓的說法。但他一直守口如瓶連自己的5個兒子也沒有告訴。78歲的李老漢原籍南昌祖輩在七百多年前就遷到了靖安。早在1979年4月李老漢和村民們在挖地基修路時曾挖出3件名為“盧盤”、盥盤和枓(dōu)的徐國青銅器,他成為村子里傳言對古墓了解最多的老人當年的3件徐國青銅器已列入國家一級文物,陳列在江西省博物館,是靖安人最值得驕傲的珍寶。 2006年11月當地一個年輕人多次找李老漢探問,李老漢一不小心說漏了嘴當月,這人在跟朋友喝酒聊天時說起從李老漢那里知道的情況大伙都想發財,一合計就拿了鋤頭、簸箕去挖,從天黑干到半夜一連挖了五六天。

    根據勘探結果層層報告迅速形成。以江西省文物局的名義向國家文物局要求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的緊急報告傳往北京“李洲坳東周墓葬”橫空出世。

160平方米的巨大墓葬

    2007年1月6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洲坳考古隊全體成員到達李洲坳。縣里也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考古發掘領導小組協調考古發掘工作。考古發掘由此正式拉開序幕。

    按照田野考古規程,清除土墩上的樹木后以土墩頂部為中心基點,往四周向下像切西瓜一樣將土墩劃分為四等份,然后對其中一等份往下科學發掘希望以較快的速度了解墓葬的封土結構。

    1月24日是值得慶祝的日子。當工人們仔細地刮平面時我突然發現在發掘區西部,有一塊紅土和黑土呈直線分布這是個重要的跡象!表明這兩塊土有時間方面的差異,簡單說就是其中一塊土一定是經過人工形成的并對另外一塊土造成了破壞。這可能就是墓葬的邊緣!我抑制不住激動迅速從工人手中搶過鋤頭,親自順著帶狀直線向北側一路刨去盡管氣喘吁吁,我仍不停地在地上刨著最終確定墓壙南北長14.7米、東西寬11.4米,面積約160平方米!這是什么概念啊要知道之前江西省發現的最大墓葬——新干大洋洲商墓,也才不到30平方米的規模!難道這里曾有過諸侯王?

    經過數月的發掘有幾個重要發現:墓室內棺板分布面積達到80平方米以上,圓拱形棺蓋寬度約60厘米~70厘米這是一些由眾多小棺組成的地下棺陣,而不是平時所常見的那種棺室外包圍有大型槨室的棺槨墓葬這是李洲坳墓葬的最大特點,它也是中國發現的最奇特的墓葬現象。

    最后對墓葬的清理表明該墓葬為一處有封土的大型土坑豎穴墓葬。原封土高約12米分五層呈水平狀夯筑,間隔有成片的石塊封土正中下方為墓穴,墓口至底部深約4米墓葬東壁南端為東西向斜坡墓道,寬約3米受現代公路的破壞,殘長5米墓葬底部整齊排列著尺寸基本相當的大小棺木47具。

    5月17日雨后的傍晚,天黑得比往日早些余江安和傅雪如正在緊張地對編號為G47的棺木外側露出的陶環進行清理,我在外圍密切注視著現場忽然,老余匆忙地爬出墓道很神秘地向我招手。走到墓道口順著老余的手指向G47望去,只見在略顯昏暗的墓穴中棺木外側有小塊金屬片正在發光。我快步跑下墓道沖到了棺頭。只見黑色陶環中央有一塊僅露出半圓的金屬閃閃發亮:是金器!狂亂的心跳伴著沉重的呼吸,我靜靜地將覆蓋在金器上面的膏泥一層層剝去漸漸地,金器終于顯出“廬山真面目”:這是一件碩大無比的圓形金器!直徑達到30厘米表面捶揲著精美的花紋。可能是族徽或者圖騰而且是中國目前所知的同時期體量最大、結構最嚴謹、構圖最繁復的金器!經過3季,歷時130天終于等到這一刻了!它標志著這是一座等級很高的墓葬,而這肯定就是主棺主棺內部一定有更多的隨葬物品!至于墓的主人,我產生了一個奇妙的靈感:在春秋晚期處在吳頭楚尾地帶的靖安一帶,諸候爭霸戰亂不斷,這座大墓可能跟當年的戰爭有關也許在一次保衛國土的慘烈戰斗中,一位將軍和他的部下不幸全部陣亡國君悲痛萬分,下令將他們集體厚葬。

    帶著這樣的猜想我熱切地盼望著開啟主棺,如果里面的文物出現兵器那么關于將軍墓的推測就能得到部分的證實。龐大的主棺總重量超過了1噸在起重機的幫助下,棺蓋終于被打開全體隊員急切地撥開棺木中的淤泥。但是結果令人大失所望:不但棺主的尸骨已經腐爛得蕩然無存,而且竟然沒有陪葬品。

    清理主棺惟一的收獲是一枚龍形玉佩這枚玉佩呈半月形,質地通透上面有一個掛繩子的孔,厚度只有2毫米~3毫米雙面都雕有微小細致的云雷紋。

    更讓人感到困惑的是就在離主棺最近的位置,還有一個長方形空穴顯然是給地位僅次于主棺主人的人準備的。但是發掘時沒有發現任何棺板痕跡。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在那些還沒有打開的棺木中會不會留下些什么呢?我們將大部分棺木運回室內進行清理。

非越非楚的奇特葬俗

    其實早在4月份我們還猜測此墓是貴族墓的時候,工地民工就說下面有50具棺木并且言之鑿鑿地說是金絲楠木棺。我們笑其愚鈍:這老鄉哪知道中國古代墓葬的棺槨特點啊他們說這是前輩們傳下的故事,原來還有守墓者直到自己要離開人世時才可以告訴下一代,就這樣代代相傳在后來發掘中,當我們發現古人用3道竹繩捆綁棺木時老鄉還告訴我,李家村現在還有此習俗。

    奇特的葬俗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北京大學的李伯謙教授代表國家文物局作為第一批專家前來檢查指導他說這是中國南方地區東周青銅文明的又一次重要發現;黃景略、徐蘋芳、張忠培、徐光冀等專家也聞訊趕來張忠培視察后激動地說:太震撼了!再震撼就要崩潰了!為什么如此多的專家不約而同對這座古墓產生濃厚的興趣呢?因為這個墓葬的埋葬方式非常奇特,是國內首見。

    此墓有高高的封土在東西兩座山之間開挖完墓穴,并經過復雜的埋葬過程之后堆起高大的封土。封土和山包形成了連綿不斷的自然山勢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使得墓葬兩千多年來未曾受到后人的侵擾。

    墓穴在營建過程中底部東南高,北部低不甚平整。填土由北往南逐層夯筑填起共四層,填土經過層層夯打圓形夯窩保存十分清晰。各層顏色均有所不同之間有碩大石塊間隔。填土順序是首先填北面然后南面和墓道口,最后填西南角填土深度達到墓葬開口后,開始擴大面積堆筑封土。

    墓葬內的棺木之上包裹了一層青膏泥青膏泥上墊有純凈的黃土。黃土經過了夯打和火烤經科學分析發現,棺木上的黃土層在平面上明顯分為三個區域可能與死者的身份地位或者社會組織形式有一定關系。G47為主棺有棺有槨,獨享墓穴東南一角正對墓道,首先下葬下葬后單獨成小冢。然后由北往南埋葬其余46棺填埋時,首先在墓底墊厚約40厘米~60厘米的淺黃色膏泥使底部平整,然后在淺黃色膏泥上鋪上一層竹席竹席上放置棺木46具。棺木用1~3層竹席包裹并用竹繩或竹篾分左、中、右3道將棺木捆綁。下葬時用粗約3厘米~4厘米的竹繩捆綁棺木棺木放置妥當后,就地將竹繩松開使竹繩在竹席上散亂分布。我們發掘的時候竹繩、竹席層次關系清楚,沒有明顯的打破關系這從考古層位學上證明它們是同時下葬的。下葬之后再次用40厘米~60厘米厚的青膏泥覆蓋棺木;膏泥覆蓋棺木時還有意識地進行了分區。因此黃土包裹層、青膏泥和棺木就像一個有蛋殼、蛋清保護著蛋黃的雞蛋一樣形成里、中、外3層。這種嚴密的包裹方式使得空氣、地下水中的有害菌難于滲透進去這也是這座墓葬歷經兩千多年而保存相當完好的最重要原因。

    每副棺木均為上下半圓形結構是用整根原木對半剖開,然后用斧、錛類工具掏成的里面內空部分,可分為長圓形和長方形兩種以長方形為多。棺木兩端上下都預留有4個抬手長7厘米~21厘米,呈圓柱狀直徑約3厘米~7厘米。下葬時多數抬手被有意砍斷表明這些抬手的功能在下葬后就已經完成,應當是用于方便加工棺木或者下葬時用于固定棺木之用。經南京林業大學初步鑒定所有棺木尚未發現使用鋸子的痕跡,棺木木質除一具為楠木外其余均為杉木。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盡管李洲坳墓葬處在春秋時期,那時的中國已經發明了鐵器有了鋸子、刨子等手工工具,但是李洲坳顯然沒有使用。出土文物中沒有發現鐵器,甚至相對大件的青銅工具也未見到說明這里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滯后,勞動者仍然使用小型的青銅器或者粗笨的石器來從事農業生產或埋葬活動。

    這種整根原木做棺的形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0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商業街發現的船棺葬那是戰國時期蜀國的一處家族墓地,其中的船棺也是采用整根原木制作的這一共同點也許是植被茂盛的南方地區共有的現象,但它們的不同點也很明顯商業街船棺葬是多代蜀王的家族墓、以木架支撐墓底的多次葬,李洲坳墓葬則是一次葬、土坑墓葬、帶有墓道并且在墓底分區以膏土作底、夯打并火烤諸多相異之處又將我們的思路打散了。

    我們又把視線落到棺內出土文物上每個棺木中都有紡織器具出土,形狀各異種類繁多,大多數棺木中都有織物出土而且有5人穿著華麗的絲衣。也許她們全是紡織女工雖然地位不高,但可以利用巧奪天工的手藝為自己織造美麗的衣服;也許是織造局里的一個紡織工坊這個工坊整體地被埋在這個地方了。就像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專業化的騎兵、步兵被整體埋在一個坑里。那么隨葬的紡織工具和小型加工工具是她們親自用的呢還是專門用于隨葬的呢?

    位于江西省鷹潭市的龍虎山越人崖墓在1978年開始的發掘整理中,也發現有作為隨葬品的竹笥(sì)竹笥里面盛放著小型的紡織工具和小型的刻刀、小型的青銅加工工具。湖南地區的越人墓也有這種現象所以當時南方的越人集團中,可能普遍地隨葬這種物品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種風俗應該是南方地區越人的一種隨葬風俗或共同喜好而不是說她們一定就是紡織女工。

    目前為止沒有發現這批死者生前有被捆綁痕跡,也沒有發現這些骨頭上有任何的砍砸痕跡或者是利器砍傷痕跡。所以她們不是在戰爭中被集體殺戮的編號為G25的棺木內的人骨遺骸保存得最完整,而且姿勢也非常奇特骸骨向右側臥,左腿架在右腿上右手順勢枕著頭部,仿佛很舒適的睡著了這樣的動作顯然不是自然死亡的狀態,而是在下葬的時候刻意擺放的最大可能就是殉葬,是為一個地位相當顯赫的人物陪葬否則姑娘們為何在花季同時死亡?又被集體安葬于此?

    這又把我們引向了另一種猜測1977年,在湖北隨縣發現的戰國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有21位女性陪葬,她們的年齡在13至25歲是曾侯乙的妻妾。盡管曾侯乙墓中陪葬的人數要遠遠地少于李洲坳大墓但是它的隨葬物品卻讓李洲坳大墓望塵莫及。它出土的隨葬器物達到一萬五千多件其中包括中國古代最為龐大的樂器——一套共64件的曾侯乙編鐘。而李洲坳古墓中除了發現一件金器和少量玉器之外就只是在小棺木中找到的一批青瓷器,還有一些小的銅鼎不僅數量極少,而且質量相當的普通基本沒有象征身份地位的青銅禮器和樂器。

    如果按照曾侯乙墓的妻妾陪葬思路那么李洲坳大墓的陪葬人數是曾侯乙墓的兩倍還要多,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應該比曾侯乙高如此眾多的陪葬人數的背后,隨葬物品不應該似這般寒酸:擁有生殺大權的王侯能夠將自己生前的愛人一個不少地帶入地下,為什么不帶走代表他身份地位的禮樂重器呢?

    陪葬品的寒酸使人們不由得對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產生懷疑他真的會是一個掌握著巨大權力和財富的諸侯王嗎?李伯謙教授認為:墓主人身份不會很高,或許就是紡織女工的首領或許是為國君負責紡織工作的官員。也就是說這個古墓并不是獨立的墓葬,而只是一座大型墓葬群的陪葬墓墓主人雖然地位比較高,但有可能也是殉葬而死的。

    在清理內棺的時候我們發現11具尸體的腰腹部有夏天才能吃到的香瓜籽,說明這批人是死于夏季而且是吃了香瓜之后、沒有排泄之前死亡的。這也進一步說明整個墓穴里的47具棺木是在同一時間、同時死亡、同時下葬的。

    這是一次多么浩大的工程!這又是一場多么隆重的葬禮!從墓地營建到準備棺木、入殮、下葬、封埋到最后形成封土山,這個過程耗費的人力、物力所動員的社會資源是非常巨大的。按照工程量估算即使用現在的挖掘工具,僅墓穴的營建都要一萬個工人以上拋開無法解釋的葬俗不論,在淫雨紛飛的南方夏季短時期內能夠動用成千上萬的勞動力分工合作,完成這項工程起碼說明這個墓葬的背后有一個很強大的政治集團。

    之所以將G47定為主棺除了它是唯一的具有棺和槨兩重高等級葬具外,很大原因在于在它外面發現的那件金器它表面捶揲著里(3條)、中(5條)、外(7條)3層共15條龍的圖案,標志著墓主人的顯赫地位按周代禮制,祭祀或宴饗時天子使用九鼎八簋(guǐ),諸侯使用七鼎六簋士大夫及普通平民也都有嚴格規定,不得僭越使用“七”組龍紋的級別應該相當于諸侯王一級。無獨有偶在安徽省蚌埠市雙墩1號春秋墓中,也發現了幾件屬于東夷集團鐘離國國君的圓形金器它們表面裝飾有多組龍形紋飾,只是尺寸比李洲坳的小擁有該金器的李洲坳古墓主人可能是一方諸候,而箔片的圓形形狀又讓人聯想到先民的太陽崇拜這與三星堆青銅器和鐘離國君墓葬中箔片的造型非常相似。安徽省文物局局長李修松在分析雙墩1號春秋墓時認為:“徐國屬于東夷的一支整個東夷是太陽崇拜的。他們認為天是圓的天里面最高的神是太陽神,而太陽神正是東夷人的首領”李洲坳古墓的這塊金箔制作成象征太陽的圓形,它正代表了古人崇拜的太陽圖騰這也可能是一個國家的標志。在等級森嚴的時代龍的圖案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使用的。但是在李洲坳當地的文獻中沒有任何有關于兩千五百年前諸侯王的記載,江西在東周時期只有贛北地區有兩個縣離這里很遠。在交通運輸極不發達的年代很難想象一個諸侯王會把他的墓葬安排在如此偏僻而遙遠的地方。墓主人到底是中原系統的王侯、貴族還是南方先民的酋長?

    從江西地形圖上可以清晰看出靖安屬于贛北偏西的潦河流域,東面緊鄰安義縣和南昌市為鄱陽湖平原向丘陵過渡地帶,西部為九嶺山余脈的山地其中面向東部地帶的丘陵山地過渡地帶,河流眾多河谷盆地密布,非常適于人類居住古墓發現之后,考古工作者在墓葬周邊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進行了拉網式的密集調查調查結果令人震憾!80余個從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遍布大小山包,一座30余萬平方米的大型周代城址也奇跡般地被探測了出來這一切都表明,李洲坳東周墓葬的存在絕非偶然它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就像拼圖游戲有了新的線索人們很自然把它和1888年以及1979年兩次在這一帶發現的徐國青銅器聯想到一起。

追尋徐國的蹤跡

    東周時期江西處于吳頭楚尾地帶,靖安縣恰恰處在吳楚交接的區域考古發現表明,靖安一帶的古文化面貌主要還屬于南方越人系統并受到楚文化的強烈影響。從政區劃分這一帶應屬楚之東境。

    就在這“楚之東境”竟然曾經發現過3批“身在楚營心在徐”的徐國青銅器,難道這次李洲坳古墓也是徐國與徐人的作品嗎?

    這3次發現的第一次是清光緒十四年(1888)江西高安縣城西45里村前市山坡出土徐國銅耑(duān),上面刻著"徐王義楚"的史事證實了《左傳》中所載 “徐子義楚,遣使者訪問楚國”的真實性。

    第二次是1979年在和李洲坳處在同一盆地的李家村,曾經出土過3件徐國青銅器兩地相距不到五百米。3件青銅器系出自一小型窖藏之中屬于徐國第三十二代國王義楚的生活用品。其中一件盥盤口徑37.6厘米,重4.5公斤器物表面裝飾纖細規整的云雷紋、蟠虺紋等。在盤內底部有兩行銘文:“徐王義楚擇其吉金,自作盥盤”另一件是爐盤,重達16公斤器表滿飾工整的蟠虺紋,狀似云雷紋組合銘文刻在盤內底部中央,共有18個字:“雁君之孫徐令尹者旨荊擇其吉金,自作盧(爐)盤”還有一件是枓,形狀似今日的炭箕有柄,重5公斤枓底和兩側有排列整齊的方形孔99個,全器素面無銘文。

    第三次是2007年5月在江西省安義縣城工業園區出土了簠(fǔ)、盧(lú)、簋(guǐ)、洗、壺、盒、三足盤、盝(lù)頂形祭器等8件青銅器其中有一件盝頂形祭器與浙江紹興出土的另一件徐國器物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風格都比較相似,可能也是徐國的青銅器。

    3批青銅器的出土特別是水口李家村青銅器的出土具有特別意義。李洲坳墓葬發掘之后我們對1979年發現青銅器的地點進行了重新勘查,對原推測的遺存性質進行了重新分析結果發現,李家村銅器應為一處祭祀遺跡而李家村村后現在還保存有20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群,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其規格尺寸均暗示這是一處高等級的遺址。

    3件帶有徐國銘文的青銅器出土于祭祀臺之上,周圍又有大型的聚落遺址不難想象,這些聚落遺址與徐國銅器之間存在某種必然聯系而李洲坳墓葬特殊的結構形式、埋葬習俗,均與以往的考古發現無法對應顯示出墓葬本身所代表的一種新的文化因素。特別是主棺外部出土的圓形金器與同處東夷集團的鐘離國出土圓形金器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明兩者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夏代伯益因為輔佐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受封于徐(今山東中南部,郯城一帶)建立領地,這就是徐國的創始周代史籍把淮河中下游一帶的夷族稱為徐夷或淮夷。春秋晚期直到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徐國在與楚、吳等列強的爭斗中分崩離析南遷流居于江淮及以南地區。

    在周代被學術界普遍認為屬于徐國附屬國的小國家有鐘離、徐、郯、黃、江、不羹、蓐(rù)、絞、州軫、英、六、桐、宗、巢、群舒(舒蓼、舒庸、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等,這些小國大都分布在淮河流域在考古發現中被我們所注意的,是群舒與鐘離國在西周時期,徐國為東夷集團里最強大的國家所以淮夷曾專指徐,它始終據有淮上之地屢與周王朝用兵。駒王時服國三十有二,群舒位居之中甚至《史記·齊世家》中將“舒”作“徐”,舒、徐通用。

    就在李洲坳古墓的附近今天的江西省靖安縣、安義縣一帶,分布著眾多的徐姓和舒姓村鎮靖安有這樣一種說法:舒家舒半邊,表示舒姓在靖安占了一大半這恰恰暗合了春秋中晚期,以徐國為統領的群舒集團在吳國強勢壓迫下輾轉江浙和江西一帶,投靠強楚的史實所以,在江蘇、浙江以及江西地區多次出土徐國青銅器,也不是偶然的。

    按照宋人的說法徐國經歷了夏、商、周三代,歷44代君王存世1649年。公元前512年徐國被吳國滅亡。徐亡國之后它的遺民到底逃到哪兒去了呢?文獻中曾有“徐子章禹奔楚”的記載,再結合1888年以來的江西考古發現我們推測,擁有大型聚落遺址、大型祭祀場所、城址和大型墓葬的靖安李洲坳一帶或許就是徐國的最后歸屬地。因其同時處于楚國境內所以不可避免的又吸收了楚文化的某些因素,李洲坳東周墓葬中的種種難解之謎也許正是徐國文化、楚文化與當地土族的越人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考古隊發現47具棺木,里面有22位赤著身體的年輕女子,她們的尸體上還有綠色小花
46名少女集體殉葬,尸骨長出綠色晶體,迷影重重的靖安東周大墓
武漢新洲區挖出兩具2000年前完好尸骨
千年古墓走出活女尸
西漢海昏侯墓發掘進行時(組圖)
07年發現周朝古墓,里面有46具少女的尸身,專家:沒人性的墓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汽车| 盖州市| 原平市| 贵南县| 时尚| 方山县| 宁南县| 桐乡市| 德兴市| 贵州省| 鲜城| 绥芬河市| 横山县| 张家口市| 金溪县| 德阳市| 杂多县| 尼勒克县| 沾益县| 阳泉市| 巩留县| 肃南| 新晃| 侯马市| 谷城县| 师宗县| 桐柏县| 邓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昭平县| 金阳县| 通渭县| 昂仁县| 富蕴县| 英德市| 岑巩县| 延长县| 伊宁市| 林周县| 堆龙德庆县|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