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核能,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切爾諾貝利、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環境災難,但目前在全世界,核電站依然可以說是一種高效、安全、幾乎零排放的發電方式。在法國,核能發電甚至站全國發電總量的近80%,而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印度,則僅僅只占3%和3.5%。
核能發電最大的爭議在于建設和養護成本高昂,核廢料毒性極強且難于處理,以及為全球核武庫提供了大量的原料钚。總部位于荷蘭的一家核能供應商荷蘭核研究與咨詢公司(NRG)正在進行一場豪賭,他們剛剛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準備用更安全、更清潔的熔融釷鹽取代鈾作為核電站的燃料,這是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中斷該實驗以來的第一次。
釷元素和鈾一樣,各種同位素都不穩定,容易產生裂變反應。不同的是,鈾被擠壓在一起時,會很容易地發生鏈式反應,釷則不能自己實現臨界質量,它的同位素th-232需要另一個中子源來轟擊它的原子核,轉化成鈾的同位素——U233,因而需要與鈾混合或其它中子源的參與。
使用釷的主要優點就是它不會產生同樣種類的重同位素,因而其核廢料毒性要小得多,它也可以在運行時添加燃料,大大減少了停機時間。另外,釷也不能被轉化為武器級的钚,而且可以相對容易地防熔毀。
自然界中釷比鈾常見得多,從鈾為基礎的核能向釷轉變,或許是未來核能發展的方向,只是目前還需要解決很多技術和安全問題。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國及能源消耗大國,尤其是印度,釷資源非常豐富,而兩個國家的核能占比都非常低,研發釷鹽反應堆比起嚴重依賴核能的國家來說更為可行,經濟上也更劃算。這項技術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或許兩個國家都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不然以后就要花高價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