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08年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報告第一次將家庭農場作為農業規模經營主體之一提出。隨后,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到家庭農場,稱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場,稱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
一、家庭農場的主要類型
'家庭農場'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氣候、環境資源、經濟發展狀況差異很大。我們從地理環境、大農業資源和經營方式等經營角度,對今后在國內可能會發展起來的'家庭農場'的一些主要類型進行簡單的盤點和說明:
1、據地理環境的差異
(1)都市型家庭農場
位于都市邊緣的'家庭休閑農場',其區位好、交通便利;農場主有較為專業的能力;自然條件優異,基礎設施完備,主要滿足城市居民休閑放松,提供養生、生態教育、欣賞田園風光的服務。
(2)過渡型家庭農場
位于城市'衛星'的鄉鎮,以設施農業為主要經營業態;區位好、投資大、希望和風險并存、可以建立新的經營模式、可以培育消費者新的觀念,不會受限于傳統農業的舊觀念,吸引消費者以更高的價格購買新創意農產品。
(3)鄉村型家庭農場
更趨向于傳統農業文化,屬于體驗型的農業;著重展示鄉村具有的傳統文化、鄉村獨有的特色農業、鄉村的傳統節慶等;基于繁榮鄉村經濟、傳播農耕文化的同時,承載著建立特色鄉村、提升農民社會地位的任務。
(4)偏遠型家庭農場
一般遠離城市、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農業資源結構較單一、農業用地成規模、污染少、生態資源保護較好,適合發展較大規模、單一品種、集約化、機械化的'家庭農場';發展突破口是: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利等)、品種改良。
2、根據大農業資源的區別
可分為五種類型:家庭農場、家庭林場、家庭牧場、家庭漁場及其它類型(如:家庭果園、家庭菜園、家庭茶園、家庭咖啡園、家庭藥材園、家庭菌園、家庭花園、家庭桑蠶園、家庭苗圃、家庭養殖園等)。
3、根據經營方式的不同
(1)單純生產型
單純生產型的'家庭農場',以農產品的種植、養殖為核心,以出售初級農產品為主要經濟來源。
(2)參與互動型
參與互動型的'家庭農場',利用農業景觀、自然生態和環境資源,結合農、村、生產、農業活動、農業文化及農業生活,提供出農產品以外的互動參與,結合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和農產品加工等于一體的家庭農場,如:家庭觀光農場、家庭教育農場、家庭休閑農場、家庭加工農場等。
二、案例解讀
國內模式
1、浙江寧波
(1)簡介
寧波作為最早探索發展家庭農場的地方之一,其家庭農場發展的最大特點是市場自發性。20世紀90年代后期,一些種植、養殖大戶自發或在政府引導下,將自己的經營行為進行工商注冊登記,尋求進一步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從而演變成'家庭農場'。截至2012年底,寧波市經過工商登記從事種植、畜牧養殖的'法人'型家庭農場共有687家。
(2)主要特征
經營規模適中。種植類農場生產規模基本在50畝到500畝之間,占90%以上,平均每個農場3名雇工,基本涵蓋了糧食、蔬菜、瓜果、畜禽等主導產業,從事種植業生產的有456家,占66.4%。
家庭農場主綜合素質較好,管理水平較高。絕大部分農場主產業規模都是從小做到大,專業知識、實踐技能較強,懂經營,會管理,有不少農場主是購銷大戶或農產品經紀人,市場信息靈,產銷連接緊密,產品競爭力強。
2、上海淞滬
(1)簡介
采取以農戶委托村委會流轉的方式,將農民手中的耕地流轉到村集體。土地流轉到村委后,由區政府出面將耕地整治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再將耕地發包給承租者。
(2)主要特征
家庭經營。家庭農場經營者原則上必須是本地農戶家庭,且必須主要依靠家庭成員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不得常年雇用外來勞動力從事家庭農場的生產經營活動。
規模適度。全區共有家庭農場1267戶,經營面積15.02萬畝,占全區糧田面積的88.8%,戶均經營面積118.6畝。
農業為主。松江糧食生產家庭農場最大吸引力在于,依靠農業為主的專業生產經營業能增收致富,2013年家庭農場平均凈收入10萬元左右,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平均凈收入可達15萬元左右。
集約生產。通過耕地流轉,將土地、勞動力、農機等生產要素適當集中,實現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
3、湖北武漢
(1)簡介
2011年確定'支持發展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模式',鼓勵農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通過承包、投資入股等形式,集中當地分散的土地進行連片開發。家庭農場主必須是武漢市農村戶籍農戶,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等,按用地分類實施農業生產模式。
(2)主要特征
武漢市對種植業等4類家庭農場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一是種植業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種植優質稻、油菜、鮮食玉米、蔬菜、西甜瓜等品種,蔬菜和糧油作物種植面積分別為50畝以上和l00畝以上,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60%以上,實行標準化生產。
二是水產業家庭農場。標準精養魚池達到60畝以上,名特優養殖品種率達到70%以上,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60%以上,有穩定的技術依托單位和一定的生產設施。
三是種養綜合型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主進行種植業、水產業等綜合經營,以種植業為主,其他產業經營達到相應土地規模標準下限50%以上。
四是循環農業型家庭農場。以家庭為單位建成規模型畜牧養殖農場,功能分區明顯,畜禽飼養、排污等配套設施齊全。同時流轉土地進行種植業生產,實行'畜禽——沼——種植'的循環農業模式。
4、吉林延邊
(1)簡介
從2008年開始,延邊州在全州范圍內探索'家庭農場'模式。農村種田大戶、城鄉法人或自然人,通過承租農民自愿流轉的承包田創辦的土地集中經營的經濟組織。可享受各項國家農業財政補貼政策,實施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等。
(2)主要特征
針對專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生產所需資金量大而抵押物不足的情況,延邊州在2011年創新了農村土地經營權他項權證抵押貸款,全州利用土地經營權他項權證為專業農場貸款580萬元。2012年創新了'縣市農業局+銀行+擔保公司'聯合推薦擔保貸款新產品,共為專業農場貸款1758萬元。2013年在各縣市成立了物權融資公司,開辟了農村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為專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7447萬元。2011年至2014年,延邊州金融機構利用抵押貸款、信用貸款、直補保貸款、他項權證貸款、擔保貸款、農村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等,共為專業農場解決貸款資金3億多元,有效地解決了專業農場的資金需求,促進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
5、安徽郎溪
(1)簡介
從2009年起,郎溪縣連續3年安排項目資金90萬元,在全縣優選10個家庭農場,每年為每個農場投入項目資金3萬元,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建設。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后,農民家庭通過租賃、承包或者經營自有土地實現規模經營的形式。成立'郎溪縣家庭農場協會',創建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創辦示范農場20個。
(2)主要特征
郎溪縣成立家庭農場協會是其家庭農場發展的重要創新。為使家庭農場由單打獨斗的'游擊隊'轉變為協同作戰的'集團軍',由郎溪縣農委牽頭于2009年成立了'郎溪縣家庭農場協會',遴選了產業代表性強、規模較大、輻射帶動作用明顯且有一定影響力的家庭農場主為會員,讓家庭農場抱團,破解家庭農場融資困難,共享技術培訓和市場信息。2012年郎溪縣家庭農場協會為家庭農場貸款1000多萬元,舉辦各類培訓班158期,受訓人員達6320人次。
國外模式
1、美國:大中型
美國的農場分為三類:
一是我們上面所說嚴格意義上的家庭農場;
二是合伙制家庭農場;
三是以家庭名義注冊但是實際上主要靠雇工為主的公司農場或者說是大資本農場。
(1)組織規模化
美國的農業以家庭農場為主,由于許多合伙農場和公司農場也以家庭農場為依托,因此美國的農場幾乎都是家庭農場。可以說美國的農業是在農戶家庭經營基礎上進行的,具有如下特點。
經營規模化和組織方式多樣化從經營規模來看,其發展與趨勢表現為農場數目的減少和經營規模的擴大。20世紀以來,美國家庭農場在數量上上升至89%,擁有81%的耕地面積、83%的谷物收獲量、77%的農場銷售額。
(2)生產專業化
生產經營專業化美國把全國分為10個'農業生產區域',每個區域主要生產一兩種農產品。北部平原是小麥帶,中部平原是玉米帶,南部平原和西北部山區主要飼養牛、羊,大湖地區主要生產乳制品,太平洋沿岸地區盛產水果和蔬菜。就是在這種區域化布局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了生產經營的專業化。
土地所有權私有化美國經過幾十年的探索,于1820年建立了將共有土地以低價出售給農戶、建立家庭農場的農業經濟制度,正是這種制度的建立,促進了美國開發西部的熱潮。
2、法國:中型家庭農場
法國作為歐盟第一農業生產國,世界第二大農業和食品出口國,世界食品加工產品第一大出口國,其家庭農場的發展功不可沒。
法國有各類家庭農場66萬個,平均經營耕地42公頃,其中60%的農場經營蔬菜、11%的農場經營花卉、8%的農場經營蔬菜、5%的農場經營養殖業和水果,其余為多種經營。75%以上的家庭農場勞力由經營者家庭自行承擔,僅11%的農場需雇傭勞動力進行生產。由于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加上用工成本的不斷提高,法國的家庭農場出現了以兼并的形式不斷擴大規模和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產業化趨勢。
法國農場專業化程度很高,按照經營內容大體可以分為畜牧農場、谷物農場、葡萄農場、水果農場、蔬菜農場等,專業農場大部分經營一種產品,以突出各自產品的特點為主。
3、日本:小型家庭農場
1946~1950年,日本政府采取強硬措施購買地主的土地轉賣給無地、少地的農戶,自耕農在總農戶中的比重占到了88%,耕地占到了90%,并且把農戶土地規模限制在3公頃以內。于1952年制定了《土地法》,把以上規定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從此形成了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特征的農業經營方式。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連續出臺了幾個有關農地改革與調整的法律法規,鼓勵農田以租賃和作業委托等形式協作生產,以避開土地集中的困難和分散的土地占有給農業發展帶來的障礙因素。以土地租佃為中心,促進土地經營權流動,促進農地的集中連片經營和共同基礎設施的建設。以農協為主,幫助核心農戶和生產合作組織妥善經營農戶出租或委托作業的耕地。這種以租賃為主要方式的規模經營戰略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