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為何要放棄KPI?
一、KPI并非利益分配模式。KPI只是考核衡量工具,其本身不具備激勵功能,雖然可以勉強與激勵掛鉤,但由于設計所限,關聯幅度小、明顯力度不足,因此產生的功效并不理想。
二、KPI的運行需要完整的數據、完善的流程、完備的文化作為支撐,對規劃設計的技術性要求也很高,小微企業并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運行的難度巨大。
三、KPI著眼于中長期的平衡發展,對企業績效持續優化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對小微企業而言,更關注短期成效。
四、KPI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必須充分掌握才能正常運轉。除了人力資源管理者需要掌握到位,其他中高層管理者也要學習把握,但這樣的要求,在小微企業很難做到。
?
KPI模式存在以下天然的局限和缺陷:
1、關注結果遠多于過程。但是沒有好的過程如何發生好的結果。
2、其本質為目標管控,缺乏系統性激勵性的績效改進。
3、采用權重分值模式,表明其更適合作為評價方式,很難運用于利益分配。
4、對內部流程的系統性有高要求,否則無法發揮正常價值。
點評:
當下盛行的KPI績效考核模式,其實更適合作為評價性工具,因此將KPI與局部薪酬掛鉤的傳統作法,通過一些浮動、激勵,雖然具有一定的正面價值,但意義并不大,持續向上的動力不足,成功率非常有限,多數流于形式或半途而廢。
傳統薪酬模式最大的特點和缺點是:
1、彈性小。固定工資部分比重大,實際浮動率小。
2、無法衡量。不能量化員工的工作結果與價值貢獻,員工收入與其價值不匹配。
3、激勵價值低。由于彈性小,可量化少,激勵性必然不足,無法挖掘員工的創造力與潛能,人效浪費。
4、工資的本質為企業的固定成本。企業一旦承諾,薪酬就變成“債務”,無論企業經營成果如何,員工貢獻大小,每月必須兌現。
1、正激勵少,負激勵多。
點評:獎少罰多的情況下,員工很難投入努力,真心付出。(不需舉例,公司現在存在的通病,也導致了員工大量流失)
2、要求不清晰、不明確,在實際運用中很難操作。
舉例:“每月遞交合格的促銷方案1份,得200元;按公司要求執行促銷活動,得200元;
點評:什么叫合格?什么叫按公司要求執行?這需要明確的標準及內部內識,否則在操作中會因為標準不明確引起扯皮。
3、忽視 平衡點的重要價值。平衡點是用來平衡企業與員工的共同利益,老板認可,員工亦能接受,這就是共贏的支點。
舉例:指標為”核心員工流失率“,如果平衡點為:流失率為0,獎罰標準為:每月流失一名半年工齡的少發100元,每月流失一名一年以上工齡的少發150元,沒有獎勵空間。
點評:如果每月的流失率為0,那么年度的流失率為0,而部門有20人,去年全年流失了5人。這種情況下參照去年的數據,平衡點最多定為5人(因為現在人員流動的壓力沒有下降),否則,公司提出了理想化的目標,員工無法完成目標,即使被迫接受也對考核心存不滿。
推薦:KSF為何可以完美取代KPI?因為KSF代表的是利他共贏!
?
KSF薪酬全績效系統分五步驟:
?
以生產經理為例:
如果他是底薪+績效工資的形式,那他的工資變化不大,因此他只用保證自己的工作不出差錯就可以了,沒必要去在意成本率、毛利潤等等因素。而這些都是與公司利益密切相關的。
但采用KSF模式之后,他有6-8種方法可以為自己加薪,干的多少與好壞都直接與他的薪資有關。以生產經理為例:
如果他是底薪+績效工資的形式,那他的工資變化不大,因此他只用保證自己的工作不出差錯就可以了,沒必要去在意成本率、毛利潤等等因素。而這些都是與公司利益密切相關的。
但采用KSF模式之后,他有6-8種方法可以為自己加薪,干的多少與好壞都直接與他的薪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