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病因
踇外翻是足部常見畸形,是指踇趾偏離中線,向外傾斜大于正常生理性踇外翻角度,同時踇趾在縱軸上向外略有旋轉畸形。畸形形成后,難以自行矯正,可在踇趾跖趾關節內側骨性凸起處形成疼痛性滑囊即踇囊炎,影響穿鞋和行走;經常伴有其余足趾的畸形和前足痛等癥狀,如錘狀趾、疼痛性胼胝、跖趾關節脫位、小趾內翻等。
踇外翻的發病原因眾說不一,至今仍未完全明了。國內外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可能的致病因素及發病機制提出了很多看法,但均未取得一致結論。總的來說,踇外翻的發生有內因和外因兩大方面因素,其發病實際是外因通過內因作用于足的一個過程。
1、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是踇外翻發生最主要的內在病因。正常人的基本機體結構和功能是通過遺傳得到的。骨骼及機體功能的演化和發育異常可顯示特定的畸形,在足部可表現為踇外翻。約有一半的踇外翻患者在20歲以前即出現了踇外翻畸形,而出生至20歲正是人體骨骼生長、發育至成熟的時間段。骨的結構取決于骨的生長、骨化及塑建。骨的生長有兩種方式,即膜內成骨和軟骨內成骨。人體的軀干骨和四肢骨都以后者的方式形成,即胚胎中首先出現透明軟骨雛形,出生后次級骨化中心出現,骺板形成,并逐級增生,最后骺板聯合,形成成熟骨組織。在足部第1跖骨與趾骨的骨骺出現時間大致相同,男性約在2~6歲,女性在7個月~5歲,而骺板聯合時間,男性在16~19歲,女性在15~18歲。生長骨骼在發育的同時還伴隨著骨的塑建過程,即骨表面在組織間隙單方面運動,在宏觀上完成骨的“雕塑”,建立骨的長度、幾何形狀及大小,直至骨成熟為止。在人體,此過程大約在18~20歲結束。由此可見,先天因素引起骨骼發育不良,可在骨骼成熟時期得以充分體現。踇外翻發病年齡可表明,先天遺傳因素對踇外翻的發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說明遺傳性是踇外翻發病的主要原因。
2、 鞋襪因素 踇外翻一般發生于穿鞋人群,所以多數學者都認為穿鞋,尤其是穿高跟鞋、尖頭等時髦皮靴是產生踇外翻的主要原因。幾乎所有統計資料都表面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正常踇趾即有輕度外翻,踇長伸肌、踇短伸肌和踇內收肌的力線均在第1跖趾關節軸線的外側,這些肌肉緊張,將牽拉踇外翻,而踇趾內側對抗肌僅有踇展肌及踇短屈肌內側頭,力量較弱。穿高跟鞋時,足部著地點重心前移,為保持跖趾關節及跖跗關節的穩定性,足內在肌則加強收縮,鞋前部的壓迫作用限制了踇展肌的作用,而踇收肌及踇短屈肌外側頭聯合健的收縮力量增大,牽拉踇趾產生外翻畸形。足內在肌長期的緊張,產生勞損易發生踇外翻。同時穿高跟鞋后,由于中足部騰空,人體重量只有前足和足跟負擔,這樣在相同的體重下增加了足縱、橫弓的負擔,久之也易使足弓發生松弛或改變。
3.骨性結構異常
(1)第1跖骨內翻一直認為與踇外翻有明顯的關系。但對第1跖骨內翻是否原發尚有爭論,跖內翻與踇外翻的因果關系仍有待明確。
先前的研究大多數學者認為踇外翻是原發,而跖內翻為繼發。踇外翻后踇收肌攣縮,牽拉足趾擠壓跖骨頭外側,跖骨向內側移位,同時脛側關節囊牽拉跖骨頭內側也向內側移位,形成跖面上的絞盤機制,導致跖骨內翻。同時踇趾向外偏斜超過生理范圍,天長地久,踇長屈肌、踇長伸肌和踇短伸肌成為將踇趾牽向外側的動力肌肉,而更加重跖骨內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支持跖內翻為原發,是引發踇外翻畸形的原因之一。第1跖骨內翻時,內側縱弓力學傳導發生異常,在足俯視位下,第1跖骨與內側楔骨、舟狀骨和距骨形成的內弓負重軸線形成一個向外成角,第1跖骨內翻角越大,則此角也越大,致使內側縱弓角重力臀減少且內移,承受相同力時,第1跖骨頭受力增大。足在行走過程中,由足跟離地到完全抬起,對第1跖骨頭而言負重點也向前滾動,由第1跖骨頭底漸向第1跖骨頭前下方滾動,這樣使足的應力傳導在第1跖骨與地面成角加大過程中,在負重縱軸上,原來由足弓內在肌腱、韌帶吸收而轉化成的縱向負重力漸轉移至由第1跖骨在垂直方向的直接傳導。第1跖骨內翻致第1跖骨在冠狀面上向內側的內翻力臂增加,形成第1跖骨基底為支點、持續內翻的偏差力,內翻角越大,偏差力越大,骨間韌帶因長期受力而耗損,功能降低,韌帶變薄,這是當跖內翻角大于一定角度時,踇外翻進行性加重的原因。
(2)第1跖楔關節:第1跖楔關節是足內側縱弓和中足橫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體站立和行走過程中起到傳遞前足應力的作用,它的解剖異常和生物力學性質的改變與踇外翻、跖痛癥等前足功能紊亂發生、發展有密切聯系。
第1跖楔關節囊和周圍韌帶作為第1跖楔關節的主要穩定因素,其解剖和功能異常也與踇外翻有關。由于第1、2跖骨間缺少骨間韌帶,使第1跖骨易于內收,為踇外翻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潛在因素;脛前、脛后和腓長肌腱附在跖跗關節周圍,起到加強跖跗關節穩定和提供動態平衡的作用,其解剖異常也與踇外翻有一定的聯系。部分人脛前、脛骨后肌腱可發生解剖變異,不跨越第1跖楔關節,起不到穩定第1跖楔關節的作用,結果在反復重力作用下,第1跖楔關節韌帶松弛,活動度加大,增加踇外翻發生的可能性。腓骨長肌不僅可提供第1跖楔關節水平面的穩定,而且是第1跖骨外展的主要力量,因此,當腓長肌腱發生解剖或功能異常時(如腓長肌腱撕脫性骨折),第1跖楔關節水平面穩定性降低,第1跖骨內收,為踇外翻的發展留下契機。
第1跖楔關節周圍的其他肌腱和足內在肌與踇外翻聯系也較密切。踇外翻的病理解剖發現,踇長屈、伸肌腱向外側偏移,形成弓弦機制加重踇外翻及第1跖骨內收。足底跖腱膜作為穩定內側縱弓的重要結構與踇外翻也存在聯系。在踇外翻足中,由于第1跖列的解剖功能異常,跖腱膜維持內側縱弓作用減弱,使之受壓塌陷,進一步加重踇外翻畸形。
雖然目前第1跖楔關節活動度過大是否該作為踇外翻發生發展的原因之一還存在爭議,但是有研究表明踇外翻足存在第1跖楔關節活動度過大。
(3)籽骨系統:當各種原因引起跖骨籽骨系統發生附著肌群的力量失衡,導致籽骨與第1跖骨頭的關系發生改變時,其籽骨的踇跖活動的動力支點發生移位,將引起局部不適,籽跖關節炎的形成及周圍肌肉(腱)的疲勞和力量改變(踇外側力相對大于內測力),就使得踇趾逐漸傾斜于外側,改變了正常力線,跖骨頭為了保持足的支撐而盡力向內側支撐,即逐漸發生踇外翻。
(4)第1跖骨頭形態:第1跖骨頭形態亦可能是誘發踇外翻的原因之一。第1跖骨頭有三種形態,即圓形、方形和方形帶嵴,其中后兩種最穩定,較少發生踇外翻。圓形的跖骨頭較方形的跖骨頭具有更大的活動度,使第1跖趾關節的橫向穩定性喪失,活動度增加,因而助長了跖骨向內成角的趨勢,故更易導致踇外翻。宋進臣對正常足和踇外翻足進行比較后發現,踇外翻患者的第1跖骨頭呈圓形的比例(男性61.6%,女性73.8%)要高于正常足(男性44.4%,女性60%)。Kilmartin發現踇外翻患者,其第1跖骨頭越呈方形,則踇外翻的角度越略顯小些,僅呈弱相關性。其又發現許多第1跖骨頭呈方形的兒童確有較嚴重的踇外翻畸形,因而尚不能確定第1跖骨頭形態對踇外翻的形成是否起作用。
4、肌力失衡
(1)足內在肌: 踇收肌的功能只有在前足運動時才能體現出來。在靜態體重負荷時,只有足底的韌帶與骨的緊密連接起最大的支持作用,而踇收肌不參與維持足橫弓。當動態應力或行走時,踇收肌參與維持足橫弓的平衡。踇收肌牽拉腓側籽骨外旋,而踇展肌牽拉脛側籽骨內旋。當二者處于平衡狀態時,踇收肌和第跖骨頭的籽骨系統組成的弓弦形成了一定張力,足以維持前足橫弓。當這種平衡被破壞時,踇收肌通過籽骨系統牽拉踇展肌內收移位,使之造成跖踇關節半脫位,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第1跖骨內翻,近節趾骨外翻且沿足底部向外側旋轉。伴隨這種畸形,肌腱的走行也發生改變,即踇長伸肌腱移至外側,對跖趾關節起到弓弦的作用,加重畸形。踇長屈肌腱伴隨兩側的籽骨脫位位于外側,變為在第1、2跖骨間行走。有籽骨的踇短屈肌、踇展肌、踇收肌都移位至外側,失去它們原來的功能。這樣踇收肌通過籽骨系統牽拉踇展肌內收移位,隨之造成踇趾跖趾關節半脫位,第1跖骨內翻,籽骨復合體外移,橫弓塌陷等系列結構和功能紊亂,形成踇外翻畸形。
(2)足外在肌:踇外翻與足外在肌功能紊亂的聯系由來已久。正常步態周期中,,內側足縱弓的靜力性因素—骨與韌帶的支持固然重要,但縱弓的維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肌肉的收縮。特別是距舟關節、舟楔關節與第1跖楔關節,不斷發生包括跖屈、背伸在內的三維運動,而附著于此的脛骨前肌、脛骨后肌與腓骨長短肌成為維持其結構穩定的重要結構。
脛骨后肌腱是支持舟骨防止內側縱弓塌陷的主要動力結構。一旦脛骨后肌腱乏力,反復應力作用下,內側縱弓的支持韌帶變長。當距骨頭跖屈、前足外展時,第1跖骨頭相對向背側移位,這個過程使第1跖楔關節復合體韌帶拉長,加上交織在一起的脛骨后肌腱乏力使第1跖楔關節變的更加不穩定。而第1跖骨的背側移位為第1跖骨的旋轉提供了條件,同時發生跖跗關節變化的代償—踇趾的外翻旋前。踇外翻患者中雖然存在足外在肌力的功能紊亂,但這種紊亂是踇外翻的原因或是結果目前尚不明確。
5.炎癥性及神經肌肉性因素 某些關節炎類疾病(例如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遺傳性疾病(如Down’s綜合征、Ehlers-Danlos綜合征等)及神經肌肉性疾病(如先天大腦性麻痹)經常可形成典型的足部畸形。這些疾病引起踇外翻畸形是由于病變破壞了足部軟組織及骨關節的正常平衡結構,或足部運動力性肌肉失平衡引起第1跖趾關節內在穩定性破壞所致。
6.創傷性因素 第1跖趾關節的創傷通常與踇趾活動受限及僵硬有關。這些損傷經常為碾壓傷或關節內損傷。跖趾關節扭傷的軟組織損害或脫位,可削弱關節韌帶及內在肌穩定性,而導致踇外翻畸形。創傷亦可包括手術誘因,如脛側籽骨切除及第2趾切除后形成醫源性踇外翻。
7.韌帶松弛 韌帶松弛也是一直人們討論的焦點。Mann等一些學者認為第1跖趾關節囊韌帶松弛亦可能是踇外翻發病的原因。由于女性關節韌帶松弛度明顯較男性高,且愛穿尖頭高跟鞋,而男性為數眾多的穿尖頭皮鞋者中卻僅有極低的踇外翻發病率,所以有學者提出松弛的關節韌帶是踇外翻重要的內在原因。第1跖趾關節松弛的關節韌帶使踇趾在外來的壓力下更容易處于外翻位,并隨著病程的進展而逐漸固定于畸形位,產生踇外翻畸形。
第二節、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病史
1、發病年齡 詢問患者何時發現有異常表現,即癥狀(包括外翻畸形、紅、腫、疼痛,及錘狀趾、胼胝體等)。
2、加重年齡 詢問患者何時癥狀加重(包括畸形加重影響穿鞋、靜息痛、胼胝痛、錘狀趾、疊趾、小趾內翻、隆突癥等)。
3、家族史 詢問患者家族成員患此病的情況,填寫踇外翻家族圖譜,確認父系、母系、無家族史。
4、踇外翻是否外傷性 詢問患者患足曾否有外傷史,若有外傷史,檢查是否是造成踇外翻的直接或間接原因。
5、踇外翻的形成是否與其它疾病有關 檢查患足是否同時患有其它疾病(風濕、類風濕、痛風、糖尿病等),疾病是否是造成踇外翻的直接或間接原因。
6、踇外翻手術史 詢問患足曾否有踇外翻手術史,如有,確證曾實施的手術方式。
二、癥狀及體征
1、疼痛 踇外翻患者常常是以踇趾的疼痛和踇外翻畸形就診。約有70%的踇外翻患者合并疼痛,需要了解疼痛的部位在第1跖趾關節內側,還是位于跖趾關節或籽骨部位;疼痛有無向踇趾的放射;疼痛的嚴重程度,疼痛是否影響到運動、工作、日常生活;疼痛緩解的方式,行走時痛還是靜息痛;疼痛和穿鞋的關系,如有些患者只能穿寬松的鞋,嚴重的患者甚至不能穿任何種類的鞋。疼痛開始的時間,持續的時間和進展的情況。外側足趾疼痛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踇外翻畸形的嚴重程度與疼痛癥狀并不成正比。畸形嚴重者也可無明顯疼痛,故治療的目的不單純是矯正畸形,同時還包括解除患者靜止和行走時的疼痛。
2、胼胝體 檢查患足是否患有胼胝體,確認第幾趾跖骨頭下胼胝體,是否疼痛存在。
3、踇趾位置 踇趾正常情況下輕度外翻(15°以內),此位置為中立位,若踇趾向足的脛側過度傾斜為內翻,若踇趾向足的腓側傾斜過度,超過正常角度為輕度外翻,程度加重為中度外翻、重度外翻。檢查踇趾位置是否中立,內翻或外翻。
4、跖籽關節研磨試驗 被動內、外、上、下摩擦籽骨,活動受限且活動時摩擦響痛提示跖籽關節病變(跖籽關節炎)為試驗陽性。
5、步態 觀察患者走路姿態,確認是否是正常步態,是否跛行,是否靠支具輔助行走。可用Footscan測量患者行走時的足底壓力。
6、足部畸形 檢查患足是否扁平足、高弓足、馬蹄足、扇形足、風吹樣足等足部畸形。檢查患足是否合并錘狀趾、疊趾、足背隆突、足趾隆突、小趾內翻等。
7、第1跖趾關節關節運動 包括第1跖趾關節背伸角度和第1跖趾關節跖屈角度。患者最大主動跖屈與背伸,二者所成的夾角,正常第1跖趾關節被動最大背伸65°~75°,跖屈15°以上。
8、第1跖趾關節外側緊張度 被動矯正踇外翻畸形時如果踇趾不能輕易糾正到正常位置,提示外側關節囊及踇收肌攣縮緊張,應在手術時注意松解。
9、足部肌力檢查 包括脛骨前肌、脛骨后肌、腓骨長短肌、踇背伸肌、趾背伸肌、踇屈肌、趾屈肌等肌力。
10、足部其它關節送程度檢查,特別是跖楔關節。
11、腰椎檢查 有些患者可能合并腰椎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癥、先天性脊椎裂等,特別是腰4、腰5椎間盤突出,由于腰5神經根受壓致踇背伸肌力下降或足趾感覺麻木者,可能影響手術療效,術前須詳細體檢,做好術前評估。
三、X線檢查
1、踇外翻角(HVA) 第1跖骨縱軸(第1跖骨頭中心與跖骨基底中心連線,以下同)與進節趾骨縱軸夾角。正常不大于15°。
2、第1、2跖骨間角(IMA) 第1跖骨縱軸與第2跖骨縱軸夾角。正常不大于9°。
3、第1、2跖骨頭長度差 第1、2跖骨頭關節面最高點水平線的間距(通常情況下第2跖骨稍長第1跖骨,約2mm)。
4、脛側籽骨位置 通過脛側籽骨與第1跖骨軸線的位置關系確定脛側籽骨位置,一般來講,脛側籽骨越向外,踇外翻越重。
5、第1跖趾關節位置 和諧關節:跖骨頭關節軟骨面與近節趾骨基底關節面平行。關節偏斜:第1跖趾關節軟骨面的兩條劃線相交于關節面(跖趾關節對合欠佳)。關節半脫位:第1 跖趾關節軟骨面的兩條劃線相交于關節內。關節全脫位:第1跖趾關節軟骨面的兩條劃線相交于關節外
6、第1跖骨頭的形狀 圓形,通常最易于發展為踇外翻,亦最易復位;斜行;方形。
7、第1、2跖骨頭間距 第1、2跖骨頭間最短的距離。
8、第1跖骨頭寬度 第1跖骨頭頸兩側(與跖骨頭軸線相垂直的水平線上)最寬的距離。
9、第1跖趾關節骨性關節炎表現 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周緣有骨唇等。
四、診斷
國外文獻中沒有統一的診斷標準。國內溫建民等根據國內外文獻資料與臨床實踐經驗,制定如下診斷標準:外觀踇趾外展外翻畸形,可有踇囊處紅腫、疼痛,穿鞋行走受限。伴或不伴有錘狀趾、胼胝體等相關病癥。X線片示:踇外翻角(HVA)>15°,或伴有第1、2跖骨間角(IMA)>9°。
五、分型方法
Mann分度:
輕度:第1 跖骨頭內側突出并有疼痛。HVA<30°,一部分畸形可由于趾間關節外翻引起,跖趾關節匹配,IMA通常<13°,脛側籽骨一般位于正常位置或有輕度移位。
中度:踇趾外偏擠壓第2趾,踇趾一般有旋前畸形,HVA30°~40°,IMA13°~16°,脛側籽骨有明顯脫位。
重度:踇趾外偏擠壓第2趾形成騎跨趾,踇趾有中重度旋前畸形,HVA>40°,IMA>16°,第2跖骨頭下形成轉移性跖骨痛。脛側籽骨脫位于跖骨頭腓側緣外。
第三節、踇外翻的治療
踇外翻的治療應根據踇外翻的癥狀、體征及X線測量決定踇外翻的治療方法,輕度踇外翻可試行保守治療,但僅能緩解癥狀,減緩畸形發生的速度,保守治療無效癥狀、畸形較重患者應建議手術治療,以防畸形進一步發展和繼發畸形的發生。一種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可能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只有充分認識每種方法的使用范圍、優缺點,把握好適應癥,為患者量身定做一套合理的治療方案,進行術前、術后全面跟蹤治療,才能最終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保守治療
踇外翻的保守治療包括:①減輕局部壓力,穿寬松的鞋。②消腫止痛,對于已形成踇囊炎的患者,可理療,局部使用消炎止痛藥物減輕癥狀。③使用矯形輔具,對于輕度畸形的患者,可用硅膠制作的順趾墊放置于踇趾和第2趾之間,減輕踇趾的外翻,緩解疼痛。也可使用夜間矯正夾板,將踇趾固定于內翻位。對于較重的畸形,支具不能永久地糾正畸形。只能延緩畸形的發展,緩解疼痛。④功能鍛煉,比如可用橡皮筋套住雙側踇趾向內牽拉。⑤中藥外用泡洗患足。
由于許多研究者證實,踇外翻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畸形,保守治療往往只能在畸形剛剛出現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起不到根本性的治療作用。故對于輕度畸形、癥狀不重的患者,可以在初次就診時建議其采用一些保守治療方法,觀察療效,并隨時根據治療情況調整方案,必要時還應盡早采用手術治療,防止延誤病情,加重畸形。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踇外翻仍是目前治療本病的一種主要手段,其手術方法有200多種。可分為軟組織手術、骨手術以及關節融合術和人工關節置換術。
目前踇外翻主要術式的特點有:切口大,對前足的軟組織損傷大,采用內固定或石膏外固定,康復慢。中西醫結合微創截骨手法整復術治療踇外翻,具有術式簡便、矯形滿意、畸形不復發、無需內固定、康復快、合并癥少等優點,目前是治療踇外翻的理想方法。
(一) 中西醫結合微創截骨手法整復術
1.術前準備 術前進行體格檢查;血液學檢查;心電圖、X線檢查;填寫手術知情同意書;填寫術前踇外翻病例報告表;數碼相機拍攝雙足外觀象。有條件者可行雙足足
印檢查、足底壓力測定等,以便觀察手術前后足底壓力變化。術前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伸屈鍛煉,跖趾關節、趾間關節跖屈背伸鍛煉;若患者患有其它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重度高血壓、重度心臟病等,須先糾正原發疾病至接近正常,方可手術。術前常規消毒,備皮。
足外洗1號中藥泡腳(生大黃20g、黃連10 g、黃柏15 g苦參10g,蛇床子20g,川牛膝1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生甘草5g等)。清熱解毒,每天兩次,每次30分鐘,泡足2~3天,若有足癬,可適當延長泡腳時間。
2. 手術適應證 手術適用于輕、中、重度踇外翻患者。
3. 手術禁忌癥 嚴重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于8mmol/L);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嚴重類風濕足;嚴重神經損傷者;踇趾關節嚴重破壞關節已融合者;自戀癖患者;其他嚴重基礎病不適宜行踇外翻手術者。
4. 基本術式
體位:仰臥位,術足伸出手術臺外,臺下接清創車或污物桶。
消毒與鋪單:碘酒、酒精常規消毒。一般采用直接戴無菌手套,用手消毒,消毒范圍到踝上10~15cm即可。常規鋪單。
麻醉: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沿踇囊周圍分層浸潤麻醉,注意麻藥不要注射在踇囊部位,以免組織水腫影響手術定位。
手術器械:高速磨鉆,小骨膜起子,小骨銼,鉆頭。
手術步驟:
(1)松解外側關節囊:如關節囊外側緊張或外側踇收肌攣縮,可在踇趾背外側做一0.5cm切口,松解外側關節囊及跖籽聯合結構、踇內收肌斜頭。
(2)入路及削磨骨贅:用15號小圓刀在踇趾近節趾骨近端內側做弧形切口,長約1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直達趾骨。用足外科小骨膜剝離器從遠端向近端在關節囊和內側跖骨頭之間分離關節囊;用削磨鉆磨去內側跖骨頭骨贅(寬不超過趾骨干內側緣連線),不要超過矢狀溝),骨贅可磨成糊狀或成骨片取出。用小骨銼挫平跖骨頭內側,不使其有棱角。
(3)截骨:在第1跖骨頭頸內側切開皮膚直達骨膜,切口約0.5cm,用削磨鉆做一斜行截骨。在水平面截骨線從遠端內側至近端外側與第1跖骨軸線的夾角為10~30°,在矢狀面截骨線從遠端的背側至近端跖側,與第1跖骨軸線的夾角為5~15°。
(4)截骨完畢沖洗切口:由近端向遠端沖洗,沖洗要徹底,避免骨渣殘留在關節腔內。
手法整復:通過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推擠、端提等正骨手法矯正畸形及跖趾關節半脫位。整復標準:用手法將遠端跖骨頭由內向外推開約1骨皮質(在跖骨頭內側手感可觸及小凹陷),并使截骨遠端不向背側移位(背側截骨處無臺階),踇趾至于內翻位0~5°。
包扎固定:用4列繃帶卷成直徑約2個厘米的圓形夾墊,放于1、2趾蹼之間,將繃帶從第1、2趾蹼夾墊間通過踝關節作“8”字形包扎,(因個體差異不同,夾墊大小有異)將踇指固定在內翻位約0~5°,然后用黏膏從足背內側通過第1、2趾蹼間,繞過足跖內側到足背作“8”字形,加強踇趾的內翻位固定。
固定完畢,用手提式X線機透視,如位置不滿意,可用手法整復,直至位置滿意為止。術后患足拍正側位片。
術后穿硬底、前開口的矯形鞋,步行走出手術室,輪椅推至放射線科攝像(雙足正側位)。若X線顯示位置不滿意,即刻回手術室重新整復,再次輪椅推至放射線科攝像。
5. 不同程度踇外翻手法方法
(1)輕度踇外翻:一般采用標準術式:踇囊炎疼痛癥狀較重,畸形不明顯者,可行單純骨贅磨削術。
(2)中度踇外翻:主要根據第1跖趾骨關節外側結構的緊張度,外側結構緊張的在標準術式的基礎上加外側結構松解。
(3)重度踇外翻:常規在標準術式的基礎上加外側結構松解;合并其他跖骨頭下疼痛者,行跖骨頭頸截骨;合并固定性錘狀趾者,行趾間關節成形術。
6. 踇外翻合并癥手術方法 根據患者踇外翻畸形程度與合并畸形情況,在常規標準術式的基礎上可酌情采用以下術式:
(1)第1跖趾關節外側結果松解術:檢查外側結構松緊度:術前檢查踇趾近節趾骨,如果踇趾較易扳到正常位置,則表明外側結構不緊張,無需處理;如果很難達到正常位置,則須松解外側結構。
切口位置:在第1跖趾關節外側做一0.5cm縱行切口,緊貼外側關節囊,小圓刀縱行切開外科關節囊。重新檢查外側結構松緊度。如果仍然緊張,則用小骨膜剝離器做進一步松解。
手法松解第1跖趾關節外側組織時,由于長期踇外翻致使趾蹼皮膚攣縮,可能會致趾蹼皮膚撕裂,如果撕裂僅到皮下可不用縫合或植皮,換藥后可自行愈合。
(2)錘狀趾近節趾間關節成形術:以1%利多卡因在趾間關節周圍及關節間隙進行局部浸潤麻醉。用小圓刀在趾間關節外側做一約0.5cm縱行切口,直達趾間關節間隙;用骨膜剝離器從趾間關節外側進入關節間隙,以確定進鉆位置。用削磨鉆分別磨削趾間關節的近端及遠端關節面,使其光滑沒有棱角。術畢沖洗切口,酌情將外側關節囊及切口全層縫合,并于鄰趾包扎固定。3天后拆開包扎換藥;7~10天后拆除縫線。
(3)跖骨頭下疼痛(跖趾關節無脫位)跖骨頭頸截骨術:以1%利多卡因于跖骨頸周圍進行局部浸潤麻醉。用小圓刀在跖骨頸背側做一約0.5cm切口,直達跖骨頸。用骨膜剝離器剝離跖骨頸周圍附著組織及骨膜,確定進鉆位置。
用削磨鉆行跖骨頭頸橫行截骨。術畢擠出截骨碎屑,沖洗切口,全層縫合,跖骨頭下墊紗布墊約0.3cm厚,保持跖骨頭抬高。患者可下地行走,自行調節跖骨頭的高度。3天后拆開包扎換藥,7~10天后拆除縫線。
7.中西醫結合微創截骨手法整復術
(1)踇外翻截骨角度的技術要點
輕中度:在水平面截骨線與第1跖骨軸線的夾角為10~15°,在矢狀面截骨線與第1跖骨軸線的夾角為5~10°。
重度:在水平面截骨線與第1跖骨軸線的夾角為15~30°,在矢狀面截骨線與第1跖骨軸線的夾角為10~15°。
(2)手法整復的技術要點
輕中度:截骨后將遠截骨端向外推移約一骨皮質,向跖側推移約一骨皮質。
重 度:截骨后將遠截骨端向外推約一骨皮質,向跖側推0.5cm或向背側成角5~15°(水平面截骨遠端可超過截骨面的1/2)。
截骨整復在向外側推移遠端跖骨頭截骨塊時,注意務必使跖骨頭跖屈或跖移,以代償因截骨所致第1跖骨短縮引起的內側縱弓前臂的高度損傷,預防和減輕轉移性跖骨頭下疼痛的發生。
8. 手術操作注意事項 由于采用閉式操作,需要手術醫生具有一定的手術操作經驗,最好是具有大切口踇外翻手術經驗,同時要熟悉局部解剖。只有這樣才能減少血管、神經的損傷;減少發生術趾壞死、麻木等并發癥。術中因注意避免過多切除骨贅,破壞跖骨頭關節面;也要注意骨贅切除不足可能引起畸形矯正不滿意。
手法治療: 早期病變,疼痛較輕者,可采用非手術療法,包括穿著前部寬大的跟高不超過2.5cm的鞋、按摩、搬動砪趾向足內側,在沙土上赤足行走,鍛煉足肌,熱敷,休息等。體操矯正砪外翻也有一定療效,即在兩側第1趾上套橡皮帶做左右相反方向牽引動作,每天2次,每次5~10min(圖2)。
圖2 體操矯正
手術治療
(一)手術治療的目的
主要是減輕疼痛,糾正畸形,適用于中晚期病人。有些砪外翻畸形很嚴重,但并不痛,則不需手術治療。
(二)手術方法已報道的有200多種,可歸納為五類:
1.軟組織手術:主要將砪收肌在近節趾骨的止點切斷,移位于第1跖骨頭的腓側,以McBride手術為代表;
2.骨切除術:切除部分骨骼,使攣縮的軟組織松弛,解除癥狀常用的有Mayo手術和Keller手術;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