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魏徵傳》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是一面鏡子,它能顯現時代的興衰與榮辱。歷史不是塵封的靜態呈現,而是勾連著過去、現在和將來。歷史是不能被人遺忘的,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更不能忘卻。
參觀坐落在盧溝橋畔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館內陳列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處處復原景觀真實再現了中國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英勇斗爭的光輝歷程與艱苦卓絕的抗戰之路,展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隨著緩緩移動的參觀人流,楊靖宇、佟麟閣、左權、張自忠……一個個熟悉而崇高的名字映入大家眼簾。國難當頭,英雄輩出。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犧牲時,年僅37歲;東北抗聯將領楊靖宇犧牲后,日軍發現他的胃里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打完最后一顆子彈,狼牙山五壯士毅然砸槍跳崖;被敵圍困河邊,誓死不屈的8位女戰士挽臂沉江……“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正是無數抗日先烈的愛國奉獻精神凝聚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
走出展覽館,大家的心中充滿著崇高與悲壯的情懷,但是卻沒有多少作為“勝利者”的喜悅。傷亡3500余萬人,財產損失6000億美元,這些數字讓我們不能有絲毫輕松和愉快。在這場戰爭中,由于國家的孱弱,民族承載了更多的苦難,付出了更高的代價。從來不會有人懷疑抗戰史是一部勝利史,但只有在民族復興的軌跡清晰地勾勒出回歸大國的坐標時,我們才可能最終體驗到“勝利”的完整含義。
通過改革,中國加速了經濟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強了綜合國力,使中國更加堅強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事實證明,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方向,抓住當前國內外的大好時機,采取既大膽進取又慎重穩健的部署,中國的改革必將成功。中華民族也勢必崛起。
今天,當我們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時,我們應當謹記團結奉獻的精神,把滿腔愛國之情化為發憤學習和努力工作的強大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因為,我們都不能忘記那段歷史: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