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日益臨近,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紛紛收拾行囊,踏上回家的旅途。在這場“全球最大年度人口‘遷徙’”中,有人乘坐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日行千里,也有人乘坐綠皮慢火車緩緩抵達心心念念的溫暖港灣。
途經多個小站,還有不少是沒有站臺的乘降點;票價不少是1元起價,且多年維持原價;乘客多是生活在鐵路沿線的村民,下車走路幾分鐘就可以到家……在一個追求高效、言必稱“快速迭代”的“快時代”,行駛在大涼山、松遼等地區的綠皮慢火車成為春運中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在春運走過的數十個年頭里,不變的主題詞之一就是“快”。摸黑排長隊買車票早已成為歷史,刷臉進站成為不少火車站的標配,隨著2019年13條新線路陸續開通,更多“上午看故宮、下午看古城”的愿望也成為現實。“快”,折射了中國鐵路事業的飛速發展,映照了國家前進的步伐、奮進的姿態。
“快”,固然是許多人的追求和夢想,但在慢火車主要途經的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以及交通不便地區,由于氣候地形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等問題,同步快起來暫時還無法實現。比如從牡丹江開往林海雪原的“雪國列車”、往返于山東淄博和泰山之間的“莊戶列車”、從江西九江到湖北麻城的“菜農專列”等,這些低價的慢火車是滿足當地群眾出行剛需的優先選擇,甚至唯一辦法。上學娃、農產品、土特產需要借由這些慢火車走出去,而致富經、思鄉情、時興風需要借道抵達,這條運營核算表中的“虧損路”正是鄉親們的“脫貧路”“幸福路”“希望路”。
這些在祖國大地上“哐當哐當”悠悠行駛的81對公益慢火車,也許文藝青年從中看到的是“從前慢”的年代記憶和懷舊情調,但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來說,這些綠皮火車沒有那么多浪漫色彩,等號的另一邊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民生紅利和砥礪奮進的現實。對于歸心似箭的游子來說,這是歸途“最后一公里”的兜底,也是“一個都不能少”的溫情版詮釋。
2016年,日本“一個人的車站”的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考慮到一個女高中生的“通學”因素,日本北海道JR石北線舊白瀧車站頂著連年虧損的壓力,選擇繼續保留該車站至女學生高中畢業。雖然事后求證得知,“通學”只是車站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但這個故事仍感動了不少國人。或許這個故事所戳中的,正是人們內心深處關于社會良心的柔軟部分,它也恰好滿足了人們一直以來關于“利民之事,絲發必興”的樸素愿望和美好想象。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快”總是更容易成為閃光燈下的主角。但越是如此,擁有“慢”的視角和情懷就愈加顯得可貴。“復興號”和綠皮慢車一起才能構成春運中完整的中國、真實的中國,在充滿夢想感的“中國故事”講述中,如何讓那些奔跑在前進方陣后方的少數人也能同樣享受到發展的紅利,也能在助力下追趕上時代的列車,等等這些關于“慢”的部分,才更有生命感,也更讓人期待。
悠悠慢火車,溫暖回家路。春運勾勒的“流動中國”,充滿了繁榮發展的活力。快慢相依,充滿溫度和質感的中國現代化畫卷正向遠方不斷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