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時候建文帝朱允炆為了把分封在藩王手里的權力回到自己手里,幾次削藩殺害了好幾位叔父,燕王朱棣害怕自己也遭到毒手,于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長達幾年的靖難之役。
剛開始的時候,皇帝朱允炆還有很大的優勢,只是他沒有把握機會,讓燕王朱棣好幾次死里逃生獲得了最終的勝利。燕王帶著大軍打進京城的時候,皇宮已經在大火的燒灼下一片混亂,皇帝朱允炆早已沒了蹤影,于是燕王當仁不讓的坐上了龍椅。
公元1402年,朱棣正式登基當上了皇帝,改元永樂并把冊立太子的事情提上了議程。按照史書上的記載,永樂皇帝一共有4個兒子。
其中大兒子朱高熾,生性沉穩喜愛讀書,從小就接受了儒家的正規教育,其儒雅仁愛的秉性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在洪武年間就已經成了燕世子。只是因為不喜歡運動長的比較肥胖,連走路都要兩個侍衛攙扶。
相比之下永樂皇帝更喜歡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靖難戰役起兵的時候,這個勇武不凡的兒子就跟著他到處征戰,立下過許多戰功。建文四年的時候,朱棣在浦子口被敵軍擊敗身臨險境的時候,朱高煦及時帶兵救援。永樂皇帝摸著兒子的背部高興的說:勉之!世子多疾。
永樂皇帝這句話,讓朱高煦有了繼承皇位的想法,他拼命打退敵軍后,變得恃功驕縱經常干一些壞事。以至于正式冊立的太子的時候,雖然有很多大臣舉薦朱高煦,但是永樂皇帝卻認為朱高熾這個冊立多年的世子并沒有什么過失,反倒是朱高煦得了戰功后盡干一些荒唐事。
最終永樂皇帝將大兒子朱高熾冊立為太子,二兒子朱高煦冊立為漢王,三兒子朱高燧冊立為趙王。只有四兒子朱高爔因為夭折沒有冊封爵位。
對于這個結果,朱高煦非常不滿意,他想盡辦法賴在京城,并向皇帝索要天策衛當自己的護衛。不僅如此朱高煦還經常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經常用一些皇帝才有資格使用的東西。只可惜他并沒有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的本事。
沒過多久用了皇帝就發現了他的野心,直接將他貶為平民。幸好太子朱高熾顧念兄弟情誼不斷求情,永樂皇帝這才手下留情,僅僅殺了朱高煦的護衛,就將他趕往封地。
朱高煦到了自己的領地后,并沒有反省自己的過失,他心懷不滿更加急迫策劃謀反的事情。永樂皇帝死后,太子朱高熾繼位成了明仁宗,他雖然知道自己的弟弟一直圖謀不軌,但是并不愿意大動干戈,接連賞賜了數以萬計的寶物,連朱高煦的兒子都冊封成了郡王。
一年后明仁宗病逝,他的兒子朱瞻基繼承皇位,對朱高煦和朱高燧大加封賞。朱高煦提出的許多要求,朱瞻基都盡力照辦。這樣的恩寵,不僅沒有換來朱高煦的感激,他反而認為皇帝軟弱可欺,在公元1426年的時候公開造反。
當然朱高煦的整體實力并不足以支撐他的野心,朱瞻基御駕親征很容易就把他抓了起來。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將朱高煦明正典刑。朱瞻基顧念親情并沒有痛下殺手,只是將朱高煦囚禁了起來。后來朱瞻基前去探望這位叔父,沒想到朱高煦不死心直接偷襲將他絆倒。
朱瞻基忍無可忍,于是讓手下的侍衛們準備了個三百斤重的銅缸扣住朱高煦,然后在四周點燃木炭將這位自持勇武,傲慢輕君的叔父悶死在了銅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