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沒少經歷過“被碾壓”的時刻吧?“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么猛,又是學霸又是運動天才,既能琴棋書畫也能詩詞歌賦,都是小屁孩,憑什么他們這么厲害?
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這幾年很火的一個詞“降維打擊”,在小說《三體》中,將其描述為“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攻擊,或高緯度世界對低維度世界的攻擊”。
簡單來說,就是米其林三星大廚做路邊攤、泰森毆打輕量級、周杰倫參加好聲音,讓別人沒有絲毫勝算,沒有絲毫競爭力。
1
“改變思維方式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
如何才能實現“降維打擊”呢?努力當然是一個關鍵因素,但如果只憑借努力還是遠遠不夠的,要知道這世界上努力的人真的太多太多了,但最終成功的仍然是少數。
可以說,很多時候,我們明明努力了,卻還是看不到自身或是生活有任何改變的跡象。然后,我們迷茫,就像是深陷迷宮,“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干什么?”,不禁懷疑自己、懷疑人生。
愛因斯坦曾說:“這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什么意思呢?或許你當前階段的努力是夠了,但仍有某方面的欠缺,比如方向錯了,努力就只能化為感動自己的無用功。
如果想要改變二維世界的平面鏡像,就要上升到三維層次去改變;如果想要改變三維世界的立體事物,就要上升到四維層次去改變。這就是所謂的改變思維方式,提高思維層次的過程,當你站在第二層的時候,自然會比站在第一層的人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
2
“你是哪種思維方式?”
生活就像一場游戲,當我們無法通關的時候,只能想辦法去打造更高級的裝備、修煉更高級的功法,以高級突破低級才能順利通關。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所站人生高度的不同。所以,你是哪種思維方式呢?
抱怨型思維
“不就是郵件忘發了嘛,老板何必這么小題大做”“論文已經寫得夠好了,導師就是在刁難我”諸如此類事情的發生,全都歸咎于這些人的抱怨型思維,“反正不是我的錯”,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當遇到困難時,就是環境不友好,腦袋里的第一想法絕對不是“改變自己”,而是先把自己撇干凈。用這種思維做事的人,已經被世界牢牢封閉在了社會底層,他們只會不斷遇到各種麻煩,繼續抱怨。
行動型思維
“這次忘發郵件,確實是我耽擱了”“論文沒寫好,我一定好好改正讓導師滿意”,行動型思維的人,會從自身出發找原因,并且立即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
這已經比抱怨型思維的人強很多了,但光有行動是不行的。很多情況下,事情可能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簡單,如果沒有看清事情本質就忙于行動,那就很可能造成行動偏差,越做越錯。
能力型思維
“忘發郵件是我腦子不好,該想辦法鍛煉鍛煉大腦了”“論文沒寫好是因為專業功底太差,我得再補補”,有著能力型思維的人,通常更注重能力的應用與轉化,從而提高效率、解決問題。
絕大部分“干啥啥都行”的人就是因為具備了能力型思維,這樣方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上手任何事情。他們明白,再快的馬兒也跑不過小轎車,再聰明的人想要看得更遠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價值型思維
“郵件什么時候發都可以,眼下應該先完成周報”“論文只是拿畢業證書的一個渠道,自身提升顯然更為重要”,價值型思維最典型的思考模式是: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沒有信念、沒有原則、沒有價值,像無頭蒼蠅一樣亂飛亂撞,顯然是不會獲得成功的。只有做出每一個正確的選擇,衡量每一件事的價值,才能更大程度地升值自己的人生。
以上,人的思維方式當然不局限于這四種。面對變化莫測的世界,我們更應該保持空杯心態,時刻提醒自己提升認知、提高思維層次、改變思維方式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不會被發展迅猛的社會所拋棄。
3
“真正厲害的人,總在升級自己的思維方式”
馬云做電商,發現信用和支付是兩個大問題,所以著手開發了支付寶;劉強東構建京東物流,每年節省若干運輸成本;牛頓創造微積分,以此為工具解決了很多以前解決不了的難題......
你會發現生活里,寫下這個定論、說出那個定律的人,總是能及時發現身邊、自己的問題,他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都能不斷地轉化為他們的思想深度與眼界寬度。
他們正視自我,注重積累,明白循序漸進的意義所在,畢竟沒有人可以一步登天。他們大量吸收知識,從不停止對未知的探索與渴求,一直在升級自己的思維方式上忙碌著,并以此為基礎不斷外展延伸。
真正厲害的人,早已預料到“降維打擊”的可怕之處,所以他們努力讓自己向高緯度靠近。吸收、迭代、復盤、升華......在如此良好美妙的過程中循環往復,一步步朝著更好的自己進發。或許他現在可能不如你,但你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輕視這樣的人。
事實即是如此,當我們淪陷到迷宮當中無法看清周遭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爬上高地,拿出地圖辨認方向。然后你會發現,那些讓你不停打轉、周而復始的困難都因為“站得高看得遠”迎刃而解。
加油吧少年!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用“升維思考”實施“降維打擊”,這才是開啟外掛般人生的正確方式!
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