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將太行山分成南、中、北三段。分界線是漳河、滹沱河。濾沱河以北的為北段。滹沱河以南至濁漳河以北為中段。濁漳河以南至王屋山為南段。常說“八百里太行”,事實上,她呈北北東一南南西方向延伸,直到山西陵川縣南部轉為東西走向,略成“S”形狀。全長約500千米,寬約40-50千米。山脊多沿三省邊界延展,是晉、冀、豫三省的天然界山,也是黃士高原與華北平原兩大地理區的分界線。自古號稱“太行,天下龍之脊”。
還有一種三分法,是將太行山分成了三片。河南片、河北片、山西片,也叫南太行、北太行、西太行。有意思的是,沒有“山東片”即“東太行”。現在流行的“東太行(山)”,地處河北邯鄲武安市西北活水鄉,因其所處太行山東麓而得名,是一處景區,規劃總面積僅26平方公里,顯然不可與“南、北、西”三分者相抗禮。實質,這里的“東太行”,僅僅是北太行或中段太行南端的一處景區,名字起得有點兒搶眼,如此而已。
太行“三段論”,應系以脈向主軸分段,以木黃向河流為界分。太行“三片論”,應系以行政區劃為底色。世面所言“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在了河南”,應是說的“南太行”。山雨粗略的印象是,這一段,水多,帶了更多的南方靈秀氣息。
無論哪種三分法,為什么都沒有“山東”的“東太行”呢?這要從地貌上去找原因。太行山是以山地為主,兼有黃土丘陵和盆地的復合型山地地貌,這是排除“軸心概念”的一個較寬泛的說法。太行山背斜的東部為斷層,短而陡,山勢陡峻,土層較薄,多巖石裸露地和懸崖峭壁:西部為高原面,長而緩,到處沉積有不同深度的黃土,不少地方形成黃土丘陵地貌。
太行山區山西境內,在太行山背斜和霍山(太岳山)背斜之間有一個大的向斜構造,就是長治盆地。此外有一些小的山間盆地,如淶源盆地、靈丘盆地、恒曲盆地等。在河南境內形成了林州盆地。就連涉縣都有“龍山盆地”,“環涉皆山”,“天成城郭”的說法。民間素有“上山西”、“下河北”的俗語,這都說明,山西“高明”,河北“低平”。從來“得上黨者得天下”,還有說,山西的山臉朝天,出帝王的;在山西,人比山高,在河北(涉縣),山比人高。涉縣盆地中,人易受山封閉,內耗較多;有說涉縣人在家都是谷蟲,岀去個個成龍,就連劉羅鍋的祖上也早知道,根行不錯,但不向東走,成不了事。
還有人說,涉縣適于“十年積聚”,所謂可以“練兵太行”,但在本地蹬達不開,必須出去。也有人煞有介事地說:“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就是一個明證。有“風水家”言:涉縣這地方,十山九跌頭,漳河夜哭流。富貴沒三輩,清官不到頭。似乎都在以民俗的方式講著一個樸素的道理:柴王爺種煤苗壓耬了,涉縣這地方地處太行三分之地,是個中繼和節點,晉冀豫,三省交界,不產煤,鐵也不多,并不怎么豐富,僅有的一點兒山貨,也只夠防饑荒,人素勤而儉,闖山東者,成事;上山西者,餓不死。于是,得勢則走“山東”東陽之地,施展拳腳;失勢則逃荒到“山西”爿山地,養家糊口,磨劍三年,待時而飛!歷史上,更多的文武舉子都是順清漳河而下,到州府省城(磁州、彰德府、開封“大梁”)才春風得意的,不是嗎?
山雨 癸卯桃月下浣 于古沙安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