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貓要偷太陽 (全文5100字 閱讀約10分鐘)
(1)
元、明、清三朝,地處邊疆的云南,雖然科甲遠遠不如江南、中原那樣鼎盛,但仍有8400多人考中了文舉人,967人(元代5人,明代264人,清代698人)考中了進士。
雖然說富貴猶如瓦上霜,很難超過三代,但云南仍出現了很多科舉世家或科舉家族。
譬如:云南省蒙自縣的尹姓有兩個家族,一個家族的遠祖為山西人,明弘治年間從軍入滇,定居蒙自;另一個家族遠祖為湖廣人,明嘉靖年間入滇,宦居蒙自。
這兩個尹氏家族,明清兩代產生了數十位舉人、進士,尹壯圖的曾祖父尹文熾,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舉人,官至兵部主事;
尹壯圖的祖父尹宗梁,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舉人,官至廣西桂林司馬;尹壯圖的父親尹均,清乾隆十九年甲戌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內閣中書;
尹壯圖,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歸里后,任五華書院山長;尹壯圖之弟尹英圖,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進士,翰林院檢討,官至湖北施南知府。
尹壯圖之子尹佩珩清嘉慶十六年辛未科進士,尹壯圖的其他兄弟和堂兄弟尹鞏圖、尹益圖、尹奠圖、尹睿圖以及侄子尹佩紳,清嘉慶七年壬戌科進士、尹佩菜,清嘉慶十年乙丑科進士。
由于明清蒙自兩個尹氏家族科甲十分鼎盛,連我們的云南地方史志編纂人員都眼紅的牙癢癢說:“尹氏,累世儒望,名揚滇中。”
除了蒙自,晉寧也出現過一個牛逼的科舉家族:唐氏家族。
唐氏科舉家族的先賢為明代的唐鑄和唐金兩兄弟。
唐锜,明嘉靖五年丙戌科進士,官至湖廣巡按,處事嚴明果決,后因忤權要,致仕歸。
唐金,明嘉靖七年戌子科舉人,官至邵武同知。
唐金的兒子唐堯官為明嘉靖四十年辛酉科鄉試解元,是云南明代著名的詩人,著有《五龍山人集》等詩文集。
唐堯官的兒子唐懋德為明萬歷十九年辛卯科舉人,官至同知,著有《十漁詩集》等。
唐懋德的兒子唐泰即后來的擔當和尚,他雖然沒有考中舉人,卻是很有名氣的學者和書畫家。
當年徐霞客老兄來云南,還特意跑去晉寧(地方名)和擔當聊了聊。
徐霞客在晉寧磨蹭了20天才走,并請擔當為同路來滇病故之人靜聞和尚撰《瘞骨記》,擔當欣然命筆。
擔當贈霞客詩刊30首,具見兩人深情。
霞客《游記》中稱:“唐大來(擔當),名泰、選貢。以養母繳引。詩書畫具得董玄宰三昧。余在家時,陳眉公即先寄以書云……大來雖貧,能來負眉公厚意,因友及友。余之窮而獲濟,出于望外若此。”
唐氏家族后續還有唐績光、唐續光,是明天啟七年丁卯科舉人。
唐氏家族還有兩位比唐锜、唐金更早的先賢唐以敬、唐佐。唐以敬,明成化十年甲午科舉人;唐佐,明弘治五年壬子科舉人。
明一代,云南人科舉之盛從此處可見一般。
(2)
明洪武十二年二月,明朝廷在昆明設置云南指揮使和云南布政司,標志著云南正式歸入明朝統治。
云南布政司設立后,朱元璋老朱顯得很興奮,搓著手說,哎呀,云南真是一塊好土地啊,來啊,我們在云南選拔幾個人才,搞不好就有菌子火鍋可以吃了,嘿嘿嘿。
于是,洪武十二年二月,老朱命云南選貢人才前往應天府參加鄉試,可是萬萬沒想到,云南派不出人來考試。
這一年的冬天,朱元璋很傷心,云南居然派不出人來考試,菌子火鍋也成了泡影,估計得氣得用安徽方言大罵:腌喳人!(惡心人)。
到了明洪武十五年,老朱痛下決心,菌子火鍋是無論如何要吃到的,于是隨后幾年,云南便不斷派人赴南京參加鄉試……
一直到洪武二十六年,云南才選貢,參加了應天府鄉試,這一次,一個叫李忠的考中進士,這也是明代云南第一個進士。
到了永樂六年,云南監察御史陳敬,忍無可忍,給朱棣上了一個折子,說,這不行啊,云南考生都沒有在中央當官的,要求朝廷準許云南象其他省一樣,自已每3年開科取士一次。
朱棣為了菌子火鍋,準了。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明朝廷正式批準云南在省城昆明開科取士——舉行鄉試。
這樣一來,云南人再不必跑到南京或北京參加鄉試了。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從地圖上看從昆明到南京的路程,足有2100多公里,還是走高速,
這樣一看,明朝歷史上,云南那個考中進士,名叫李忠的人,絕對是個猛人,一路跑了兩千多公里,就為了考個試……
可是后來,后來朱棣搬家去了北京,云南考生要去北京考試就更遠了……
跑去北京考試,按很多云南人的脾氣,用云南話說:老遠八遠呢為了個考試,冒克球了,有喃意思,整點野味吃吃不香該。
但明朝云南第一位考中進士的這位猛人——李忠,硬是跑了2000多公里,也不知道坐馬車,騎馬,還是走路走了多久,李忠硬是從云南出發,參加了考試,為云南拿了一個進士回來,猛。
但相比在元朝統治時期,云南一共只出了6名進士,其中5人還都是昆明人的慘狀,這六名元代進士分別是李敬仁、李郁、段天祥、李天佑、蘇隆等。
這些人中除蘇隆為大理人外,其余為昆明人。
云南史上第一個考上進士的人是誰?
他就是昆明人王楫,他也是云南有史可考的第一個進士。
而且元朝考中進士的6個人,還都是第三甲同進士出身,且官職不高,并未進入國家的政治中心。
三甲同進士什么意思呢,頭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稱“傳臚”,三甲人數最多,賜同進士出身,我們可以理解為注水的進士……
后來,明朝后期就好多了。
明朝云南的學子積蓄力量,學文風氣得以延續發展。
雖然元一代,即便云南進士只有零星幾位,但到明清之時,科舉在云南進一步推行。
云南厚積而薄發,舉人進士人數激增,據統計,元代云南進士共六名;至明代則文進士267名,武進士47名,共314名;
至清代文進士704名,武進士139名,共843人,人數重點分布為云南府昆明。
與江浙中第人數相比,云南科舉的成就似乎微不足道,但對于元代才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和文教的云南來說,已是可嘆的成績了。(來源《論元代統治對云南科舉的推進》這段寫得好,借用了)。
(3)
當時明朝的時候,鑒于貴州也屬邊遠小省,所以明朝廷還規定:貴州人在云南參加鄉試。
當時各省鄉試名額都比較多,唯云南、貴州較少,每屆45名(云南29名,貴州16名),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朝廷同意“云南鄉試取士不拘數額”,同時增加儒學師生的“廩米”。
但另一記載與此相反,貴州布政使和黔國公沐琮報告:“云南、貴州雖在邊鄙,久沾圣化,人才漸盛,往往與中州之士聯中甲科,故,鄉試只取40名,云南24名,貴州16名。
人才潦滯,教官亦難轉遷,乞量增數額”。
于是由40名增加到45名。
以后,經貴州再三要求,于嘉靖十四年自行開科取士,云南的限額最后增加到47名。
明朝末年,南明永歷帝朱由榔“駐蹕云南”,曾在永歷十一年(公元1627年)舉行過丁酉鄉試,這一科曾取錄了王肇興等54人。
當時,考中舉人的有高應雷等6人,考中副貢的有陳玉廷等2人。
有明一代,云南科舉已形成制度,文鄉試三年一次,照朝廷規定開科取士,全省共舉辦了81次鄉試,共取中文進士216人,武進士47人。
嘉靖十二年,云南楚雄進士李啟東本來已考中狀元,但嘉靖皇帝有偏見,認為“云南邊方,抑置二甲一”。
就按這樣,有明一代云南始終未出一名狀元。
有一首霸氣的詩想必很多人都讀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詩叫《臨江仙》,楊慎寫的,這首詩是怎么寫的?
公元1524年,楊慎被發配到云南充軍,他戴著枷鎖,被軍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時,看到一個漁夫和一個柴夫在江邊煮魚喝酒,談笑風生。
楊慎突然很感慨,意思是我怎么就混成這樣了,于是請軍士找來紙筆,寫下了這首《臨江仙》。
楊慎和云南的故事就很值得寫一寫,楊慎是明代文學家、學者、官員,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
王夫之稱楊慎詩:三百年來最上乘。
陳寅恪評價楊慎:楊用修為人,才高學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
楊慎是嘉靖初年狀元。他因為得罪了嘉靖皇帝,被“謫戍”云南三十余年。
他是著名文學家,詩、文、書法都寫的很好,對云南民間詩歌、地方歷史也有研究,著論很多。
他是以“罪人”身分發配在云南的,所以沒有“資格”教學,而是與云南的文人學者交游、講學。
“滇之人士多師之”。他的活動,極大地提高了云南一批知識分子的學術水平,活躍了云南的學術空氣,對云南的文化教育均發生了很大影響。
楊慎一溜煙跑到大理看著蒼山洱海的景色,他看著山巔白雪皚皚,山腰白云如帶,千村煙火,萬里田疇,盡收眼底,不覺神爽飛越,
留下了:“山則蒼龍壘翠,海則半月拖蘭;
城郭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云之上,
此真蒼洱之大觀也。”的感嘆
后來,楊慎又跑到到澄江、江川、通海等地漫游,陶情于湖光山色之中,
并形之于歌詠:“通海澄江湖水清,與君連日鏡中行;孤山一點沖煙小,何羨霞標掛赤城。澄江色似碧瑚醍,萬頃煙波際綠蕪;只少樓臺相掩映,天然圖畫勝西湖。
海鰲江蟹四時供,水蓼山花月月紅;自是人生不行樂,莼臚何必羨江東。”
在楊慎筆下,被視為“不毛之地”的云南,山色竟不亞于天臺,湖光酷似乎西子;真實的再現了云南的自然風光。
楊慎畢生勤奮,著述極豐,時至今日,尚可見到書的,即于全國各類型的圖書館、博物館、文物管理所、紀念館……等單位所收藏的原著,包括楊慎所撰、所編、所輯、所選、所譯注者共約140余種,加上《總纂升庵合集》中所收之另本38種,計180種以上。
其中《滇程記》、《滇載記》、《云南山川志》、《南中集》,為記載云南山川風物的重要著作;他收集的《古今諺》、《古今風謠》。
楊慎在云南推行中原文化,使漢族文化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與融化,對中華民族的成長有貢獻。
(4)
不得不寫的晉寧(地方名)。
科舉制度在云南最早的記載是元代郭松年寫的《大理行記》中,他說:“師僧往往讀儒書,段氏而上,有國家者,設科選士,皆出此輩”。
《南詔野史》有;“段氏有國,亦開科取士,”說明科舉制度在唐代和北宋已移植到云南,但是史料記載過于簡略,難得其詳。
元仁宗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冬十月,云南開始實行科舉,當時皇帝下詔令:“天下郡縣舉其賢能者充貢有司。次年二月,會試京師”。
實際上到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舉行會試。
元朝搞民族岐視,把國人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分卷,各取二十五人。
當時云南限額僅有5名,結果錄取蒙古人1名,色目人2名,了另外一件事情: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奉朝廷命令,“持節”到轄區為今天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的越嵩郡治(今西昌)等地。
但元一朝,科舉在云南并沒有為疏通朝廷和一地區少數民族的緊張關系。
東漢時期,也就是公元一至二世紀,云南的學風和教育比過去前更進了一步,史志中關于這一方面的記載又比較多了一些。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記載,元和二年,益州郡太守王阜云南上任后,“始興起學校,漸遷其俗”。
當時的益州郡治仍在今晉寧。
因此,云南人有據可查的讀書人可以讀書的地方,歷史上以晉寧為發端,晉寧城出現了第一所學堂。
這很有意思,到了清代,云南晉寧,有兩個較大的科舉家族,一個是上面寫過的唐氏家族,另一個是李氏家族。
晉寧的李氏家族,管他叫李治民家族吧,這里不續寫了,李治民家族有多驚人呢,李治民雖然只是舉人,但李治民的兒子輩,孫子輩,重孫輩中,光進士就有8個。
家族輩有為官之人,何愁家族不振興?
(5)
有意思的是,清代科舉考試對云南有政策優待,對于參加京城會試的云南考生,清政府在有關的政策還上采取許多。
慶廷規定,發給云南考生每人白銀10兩作為來回路費。
來云南主持考試的官員的路費定為白銀800兩,也比其他省要高得多,以此體現對云南的政策優待。
可以說,當時來老師們來云南監考應該是很費錢了。
如此這般,一直到1902年,云南石屏人袁嘉谷考中了經濟特科狀元,官至浙江提學使,他是云南人參與科舉考試以來唯一的狀元。(此人存疑,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有人說古代云南狀元應有3人,我依官方為準吧)
到了清末,云南的科舉制日趨的腐敗,不少科場由于主持者營私舞弊,見利忘義,使科舉制度百弊叢生,敗壞了社會風氣,反對科舉制的呼聲也日益的高漲。
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被迫實行改革,科舉制的改革分三步進行一是改革科舉取士的內容二是減少科舉取士的名額三是廢除科舉制。
次年,清政府下令從鄉試到會試一律停止,云南便和其他省市一樣尊旨辦理,于是,云南便和其他省市一樣尊旨辦理。于是在中國歷史上自隋唐以來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廢除。
如此這般,不想寫了,一直到1902年,云南石屏人袁嘉谷也就成了,云南人參與科舉考試以來唯一的狀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