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詩句中的古建筑,美得風情萬種。
中國古建,亭臺樓閣廊橋水榭,妙趣橫生、空靈通透,極具詩詞畫意的空間之美,卻又各不相同。
亭子“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是供人憩息的場所,作為水光山色中的點睛之筆,古亭更是以楚楚動人、風韻獨秀。
亭高出地面而建,是一種露天的、表面比較平整的、開放性的建筑,從形式來說有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八角等。
臺是最古老的園林建筑形式之一,早期的臺是一種高聳的夯土建筑。古代宮殿多建于臺之上,后來演變成廳堂前的露天平臺即月臺,還有戲臺,主要供古時唱戲娛樂之用。
是兩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層曰樓”之說。在園林中一般用作臥室、書房或用來觀賞風景。樓以高層出現,也常常成為園中的一景,處于建筑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廂位置。
重屋為樓,四敞為閣。閣,一種架空的小樓房,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兩層,四面皆有窗,且也設有門,通常四周設隔扇或欄桿回廊,供環閣漫步、遠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
軒,有窗的長廊或小屋,多置于高敞或臨水之處,用作觀景的小型單體建筑,做點綴、引景用,供游人休息、納涼、避雨與觀景。
多指水榭,常常臨水而建,多設于水之南岸,視線向北而觀景。榭在臨水處多設欄,坐凳欄桿,又叫美人靠、吳王靠,相傳是吳越時吳王與美人西施游賞觀景之物。
廊是連接兩個建筑物之間的通道,上有頂棚,以柱支撐,用以遮陽、擋雨,便于人們游走過程中觀賞景物。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園林的水面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型建筑物。似船而不能劃動,故而又稱之為“不系舟”。仿照船型而造的一種建筑,大多三面臨水,一面與陸地相連。
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建文化,無論是盛世雅集的亭,還是別致典雅的閣,或是曲徑通幽的廊,以建筑風骨巧融動人情懷,演繹著中國古建藝術的深邃與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