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讀懂中國民族建筑
牌坊,中國文化的典型標識,常見于宮殿、寺廟、名勝、家祠等地。始于春秋、盛于明清、傳承千年。佇立著的牌坊,或古樸凝重、或莊嚴肅穆、或金碧輝煌、或絢麗華美,構成了一副蔚為壯觀的獨特人文景觀。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防備野獸或外來人的襲擊,在住房的四周用壕溝圍攏起來,以防萬一。我們從西安出土的半坡遺址中即可以看到簡單的防護設施,如防衛墻等,都是為了防御的目的而建的。
人們出入總有一個缺口,逐步成為出入的大門。若是大門,必然要有一個標志。因而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制時代,即在大門的位置豎立兩根柱子,有柱就要做橫梁,這樣逐步構成古之“衡門”。衡門是中國最簡單的大門。它的形式自秦漢開始成熟,一直流傳到現在。在木柱上端加上兩條橫木的衡門還流傳到日本,日本便將其用于神社大門的部位,稱作“鳥居”,實際就是中國的衡門。
如果將衡門摘出做一個門,或三個門,就成為牌坊,也叫“牌樓”。如果再砌以磚石材料,就成為一種堅固美觀的牌坊,這是比較復雜的。
▲日本鳥居
牌坊是用于公共場所前端的一種陪襯建筑,既陪襯景物,又是一種禮制象征。其用途有以下幾點:
第一,為裝飾美化環境;
第二,為了增加建筑氣氛,作為小品建筑在重要建筑的前部,是對正式殿堂的一種陪襯;
第三,起標志意義,在街上轉彎、端頭等主要地點建筑牌坊;
第四,也可用于旌表,在封建社會升官、及第、守節等表揚時,建筑大牌坊,以此在百姓中樹立榜樣。
到明清時期,牌坊逐漸發展,用墻砌出牌坊,留出門洞,樓頂施彩畫,主要是模仿木結構建筑的一種方式,還有的純用石制或純用木制,而在皇家廟宇前的牌坊則用琉璃制作,顯得格外光輝華麗。以前在中國,一般的城鎮里都有牌坊,如福建泉州、浙江雁蕩山這兩個城鎮中還有牌坊街。安徽黟縣也有牌坊街,每一條街的牌坊有20多座,成排建造。
▲及第牌坊
公共建筑(如寺院、廟宇、陵園等)中,在大門前或大門內,也都建牌坊。因而牌坊標志著大建筑群的存在,并顯示它的威嚴。
中國人有一種習慣,常常在隆重的節日或紀念活動中建設臨時性建筑牌坊,也做半永久式的集雕刻、繪畫于一體的牌樓,顯得金碧輝煌。這種牌樓年年搭建,節日過后馬上拆除,用它主要是烘托節日的氣氛。因為是臨時建筑,所以我們現在就看不到了。凡是具有重要價值的建筑,必須要做正式的牌坊,它可永遠存在,不像扎彩那樣,用后全部燒毀。臨時扎彩從唐宋時期就已開始了,《東京夢華錄》及《清明上河圖》中都表現了扎彩的歡門,其實,它也算作臨時性的牌坊。
牌坊所用材料以石材為主,用石材建立牌坊,既美觀又堅固耐久。如明代的石牌坊至今已六百多年,仍保存完好。目前我國保存的牌坊主要是石牌坊。如果沒有人為地拆除,牌坊的數量就更多。自明代開始以后的牌坊雕刻十分精細、華美。明清兩代的牌坊至今尚存不少,是一種具有標識、表彰功能的建筑,因此可以稱為“標志建筑”,如山西五臺山九龍坊做得就十分精美。
▲石雕牌坊
一般在孔廟前要建造欞星門,其實欞星門也是牌坊的一種,也是文廟中很普遍的制度。一般將它建立在泮池和影壁之間,泮池和圣門之間,或者是泮池和戟門中間。建欞星門主要是和文廟建筑群總體布局有很大關系。
我國宋、元、明這幾個王朝對儒教很重視,建立尊孔制度,如宋代按唐代制度于元元符(1098—1100)、崇寧(1102—1106)年間在各圣廟內加圣像,將大殿定名為大成殿,建立文廟;元武宗于曲阜設置宣圣廟進行歌樂;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下令天下郡縣皆設孔廟。到了清代建文廟更為普遍,如河南襄城文廟就是一例。因此,文廟建筑中布局從前至后,規模較大,由許多個體建筑組成。其中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是作為儀禮部分的陪襯建筑,有影壁、圣門、欞星門、泮池、文昌樓等;后半部是作為祭奠部分的主體建筑,有戟門、大成殿、東西殿廡等。這前后兩部分的建筑都由一條中軸線貫穿著。
▲孔廟欞星門
由圣門進入廟內,有泮池和欞星門,構成一個前院,標示著孔廟的禮制。廟內院子多,門的式樣也有變化,也可以說是標示氣魄壯麗的裝飾性建筑。如同住宅里的垂花二門,這種建筑也常常用在臣子的陵墓前、祠廟和住宅里,它的形象和牌坊非常接近,建造意義也和牌坊有相同之處。但兩者有很大區別,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是不同的。欞星門的式樣不完全一致,如 《龍魚河圖》一書曰:“天鎮星主得士之慶,其精下為欞星之神。”孔子廟前有欞星門,蓋取“得士”之意。
“欞星”即“靈星”,又叫天田星、文昌星、文曲星。漢高祖時祭天先祭靈星;到宋仁宗時,建立了祭天的建筑,并設制了“靈星門”。后因門多為木制,進而改為“欞星門”。將這種祭天的建筑物,放到孔廟等地,足見其尊崇程度。
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每座牌坊都可以看作是當時歷史事件的見證。它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建筑,還是傳統文化,值得我們所有人去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