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解析》作者簡介
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奧地利人,精神分析學說的奠基者。弗洛伊德開創了精神分析學說,盡管他的學說備受爭議,但其影響已擴展到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藝術等諸多學術領域。他的學說讓成千上萬的人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世界觀。弗洛伊德是20世紀思想界最有權威的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自我與本我》等。
《夢的解析》內容簡介
本書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以科學的方法來分析和研究“夢”的著作。在書中,弗洛伊德通過對夢的科學性探索和解釋,發現了“夢的工作”原理,以其天才式的、令人嘆為觀止的開創精神指出“夢是愿望的滿足”,挖掘出人性的真正主宰——潛意識。該書全面地體現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包含許多對文學、神話、教育等領域有啟示性的觀點,引導了整個20世紀的人類文明。弗洛伊德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人們為什么會做夢,為什么會做奇奇怪怪的夢,夢意味著什么,夢傳達著什么,夢將我們引向何方。在書中,弗洛伊德以數百個有趣的夢為實例,以流暢的筆觸一一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深沉含義,對諸如“夢是什么?”人為什么會做夢?“夢中的情形為什么通常稀奇古怪?”“夢的意義何在?”“夢的原動力何在?”等一系列困擾人類數千年的疑問提出了合理的解釋。弗洛伊德稱該是他“所有發現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他一生中只會有一次的“領悟”。著名精神分析學家魯本-弗洛伊德這樣評價:“《夢的釋義》一書中所闡釋的夢的基本理論至今仍然大體上未受到挑戰,甚至任何值得認真研究的替代理論也沒有出現過。”
夢的解析導讀 弗洛伊德是誰?(1)
——《夢的解析》導讀
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在街上隨便拉住一位外國朋友,要求他報個中國菜名出來,對方十有八九會隨口說出“宮保雞丁”的字眼。同樣的道理,每當人們談論心理學時,總會毫不猶豫地道出一個人的名字:“弗洛伊德……”
那么,弗洛伊德是誰?
美國的《圖書》雜志曾經這樣評價他:“如果沒有弗洛伊德,20世紀的面貌可能大為不同,我們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了解可能仍然少得可憐,而且這個時代最優秀的藝術家也許不會出現。”如果這句話尚不能概括他的尊崇地位,我們不妨想想另外兩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卡爾-馬克思、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薩特曾經說過,三個猶太人對整個人類的現代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很顯然,第三個名字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對世界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當時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摩拉維亞省的小城弗賴堡(現屬捷克)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位以經營羊毛和棉布為生的猶太商人。母親也是猶太人。弗洛伊德起初的名字是西吉斯蒙德,再加上一個猶太字——所羅門。但是17歲那年,弗洛伊德改名為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3歲時,全家遷往萊比錫,后遷居維也納。除了中間幾次短暫的外出進修訪問之外,直到1938年為了逃避納粹的迫害而去往英國避難之前,弗洛伊德一直住在維也納。
1865年,弗洛伊德進入中等學校。持續的閱讀增進了弗洛伊德的語言能力。8歲時,弗洛伊德已初涉英文的莎士比亞作品。9歲時,他又開始學習法語,并很快就能熟練閱讀法語著作。弗洛伊德終生對語言保有濃厚的興趣,他熟悉德語和希伯來語、英語和法語,還認真學習并熟練掌握了拉丁語和希臘語,自學了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
在學習期間,弗洛伊德對于哲學和人道主義問題表現出興趣。但是,他覺得必須用一種嚴格的科學訓練來約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在一個猶太慈善機構的資助下,弗洛伊德在1873年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接受著名生理學家布呂克、動物學家克勞斯、哲學家布連坦諾等人的教育。1876年,弗洛伊德進入布呂克生理學研究所工作,研究低等動物的神經細胞結構及其功能。1877年,弗洛伊德首次發表了關于神經解剖學和生理學方面的論文。
1880年,弗洛伊德應征入伍,并開始翻譯英國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穆勒的著作以及柏拉圖的哲學著作。1881年,弗洛伊德從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弗洛伊德邂逅妹妹的朋友瑪莎-柏內斯,于是訂婚;同年,他進入維也納全科醫院工作,進一步研究腦解剖學和病理學,發表了一系列有關神經解剖與生理的論文。在全科醫院期間,弗洛伊德先后在外科、內科、小兒科、眼科、皮膚性病科、耳鼻喉科等部門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1884年,弗洛伊德致力于研究“可卡因”的臨床使用效果。1885年,他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神經病理學講師;獲得獎金前往巴黎師從法國神經病學家沙考特,致力于精神病研究,并對歇斯底里癥的治療和催眠療法發生了興趣。
1886年,弗洛伊德回國,與瑪莎-柏內斯結婚,并在維也納開設了醫治精神病的私人診所。他繼續研究神經學,特別是小兒腦麻痹癥,在卡索維奇小兒科疾病研究所工作,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小兒腦病理學及歇斯底里癥的論文,研究的興趣也已從一般神經學轉向精神病病理學。
1891年,弗洛伊德發表《論失語癥》。1893年,他與人合著的《歇斯底里現象之心理機制》發表。1895年,他與人合著《歇斯底里研究》,但也與合作者在學術觀點上的分歧越來越劇烈。弗洛伊德提出了抑制學說,制定了一整套的科學心理學計劃。
1900年,弗洛伊德發表《夢的解析》,并撰寫《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初步完成了潛意識理論的體系化。1902年,弗洛伊德邀請幾位年輕的同事和學生定期碰頭,對他當時正在從事的研究進行探討。他們謙虛地稱這個小團體為“星期三心理學研究組”,后來改組發展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學協會”。
1905年,弗洛伊德發表三本重要的著作《少女杜拉的故事》、《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和《性學三論》,第一次系統探索了自幼年時代起的人類性欲發展規律。
夢的解析導讀 弗洛伊德是誰?(2)
1908年,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在薩爾茨堡召開,出席會議的42位代表中包括榮格和歐內斯特-瓊斯。
1912年,為了促進精神分析學在非醫學領域的應用,弗洛伊德創立《意象》雜志。次年,他發表了一系列關于精神分析技術的論文,并發表《圖騰與禁忌》一書,將精神分析學應用于人類學、文化史與宗教學的研究。通過對亂倫恐懼、情感矛盾等許多特征的研究,他強調了原始人弒親行為的重大意義,并認為文明、道德和宗教起源于對弒親行為的追悔和其他反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弗洛伊德撰寫《論精神分析運動史》一書,尖銳地抨擊榮格和阿德勒的學術觀點。1915年在維也納大學開設《精神分析引論》講座,并于1916年出版《精神分析引論》一書。
1919年,弗洛伊德創辦了一家國際性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發行精神分析學方面的雜志和書籍。就在同一年,他在《超越唯樂原則》的書中,開始研究本能問題,提出了革命性的“死本能”概念。在以后的兩年,弗洛伊德撰寫了《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和《自我與伊德》,后者為新的自我心理學奠定了基礎。
1923年春天,弗洛伊德患上口腔癌癥,只好做了根治手術,上腭一邊也被迫全部切除。在以后的16年里,他為此動了33次手術,但仍然繼續工作,發表了大量的著作。
1930年,因出色的文學才能,弗洛伊德被授予歌德文學獎。次年,他的故鄉為慶祝他的75歲生日,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他出生的那條街道。1936年,世界上許多國家為弗洛伊德的80大壽舉行了慶祝活動。同年,他被接納為英國皇家學會的通訊會員。
1938年,因納粹侵害,弗洛伊德離開維也納,移居倫敦。1939年2月,他因癌癥復發在倫敦去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這個在心理學界和哲學界引發了無數爭議的名字,已經深深地改變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很多西方學者把他譽為“心理學世界的哥白尼”,或者“精神領域的達爾文”。能夠與以上兩位改變人類歷史的大師比肩,充分說明了他的卓越貢獻。眾多周知,哥白尼推翻了“地球中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打消了幾千年來“上帝造人”和“萬物之靈”的迷信。跟他們一樣,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和“性本能”兩個“足以觸怒全人類”的發現,更是扒掉了世人“我是文明人”的底褲。
說到這里,我們需要停下來解釋“潛意識”、“意識”,以及“稽查作用”的關系。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里,人的意識系統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依次是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打個不算恰當的比方,意識相當于電腦的顯示器,前意識類似CPU,而潛意識則是硬盤。在潛意識內容(類比神經興奮)通向意識的路上,會遇到稽查作用的檢查。那些被認為合適的內容得以通過,不合適的內容就被擋在了意識的大門外。因此,稽查作用實際上充當了前意識和意識的“看門人”。
很多人更喜歡把這個體系比喻為冰川。人們能夠看到的冰川實際上是它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部分則隱藏在水面之下。在弗洛伊德之前,人類對此基本毫無所知。通過他的介紹,人們第一次發現那些未知的部分(潛意識)里包含了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比如說欲望。弗洛伊德認為,這些欲望實際上是性欲,學名叫做“力比多”(libido)。這是一種力量或者本能,也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它有時候表現為性本能,饑餓的時候則變現為營養本能。
在這兩個核心概念的基礎上,弗洛伊德構建了一套完整而又繁雜的理論體系,并用它解釋和治療神經癥(防御機制),詮釋個體的發展(例如人們耳熟能詳的俄狄浦斯情結),重新界定人格結構(自我——本我——超我),甚至把研究的觸角延伸到了宗教、文明等“終極”問題。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啟發下,心理學、病理學、社會學乃至藝術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們開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或者說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他的一小步,讓全人類的視野前進了一大步。
夢的解析導讀 弗洛伊德是誰?(3)
對我們來說,想到弗洛伊德這個偉大名字的同時,一定會想起這本叫做《夢的解析》的書。這種“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關系,類似于達爾文與《物種起源》、王勃與《滕王閣記》。作者成就傳世名篇的同時,也奠定了自己在學術界的不朽地位。因此,在弗洛伊德卷帙繁多的著作中,《夢的解析》絕對是奠基石。
要了解弗洛伊德對夢的解釋,首先要了解他的學術背景和理論體系。這位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最早與布洛爾醫生合作從事神經官能癥的治療工作。在治療過程中,他發現“夢與清醒生活中精神疾病存在很多的相似之處”。在這個發現的基礎上,他將心理治療中卓有成效的“精神分析”療法應用到夢的研究工作中,并有了重大的發現。
弗洛伊德發現,夢不是一種純粹的生理現象,而是一種“有意義的”心理現象。這種意義往往隱藏在背后,呈現在表面的反而是那些看上去荒誕不經的內容。據此,他把夢的內容分解為“顯露的內容”(manifestcontent)和“隱藏的內容”(latentcontent)兩部分。他對此曾經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夢“顯露的內容”比作一幅抽象的風景畫,“隱藏的內容”就是隱藏在其中的暗語。乍看上去,畫面上的景象凌亂不堪,毫無邏輯可言;但只要我們逐一揭開每個圖像的謎底,整幅畫的含義就一目了然了。在前人的眼里,夢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美術作品,我們卻把這個看做了猜謎游戲,游戲任務就是發現其中的翻譯規則。
那么,這種意義到底是什么呢?弗洛伊德認為,人類做夢的動機常常是尋求欲望的滿足。這些欲望平時被某種稽查作用壓抑在潛意識中,很難通過正常渠道進入人的意識中。在人類睡眠的時候,稽查作用的工作變得松弛,潛意識得以活動手腳,于是人們會“做夢”。由于多數潛意識的欲望不符合現實生活規范,不能夠直接肆無忌憚地表現出來,它只能采取偽裝的形式,以同時滿足潛意識和稽查作用的要求。
以“夢是潛意識欲望的滿足”為線索,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筆墨探討夢的工作機制,以及背后的心理過程。他用手術刀般鋒利的思想,向我們剖析了夢的種種偽裝,還原了欲望的真實面目。“手術”過程之曲折,細節聯想之精妙,宛若把我們帶入了某個奇幻的未知世界。
110年的時間已經證明,這是一本偉大的經典著作。經典人人皆知,卻往往被讀者冷落。究其原因,不外乎經典大多是“大部頭”,思想深邃,內容晦澀,令人望而卻步。由于話語內容驚世駭俗,加上德語系學者一貫的語言風格,《夢的解析》的遭遇更是凄慘。1900年本書第一版問世,共發行600本。據說,8年的時間里才得以賣完。作者本人也曾經說過:“我可以肯定,這本書的排版中至少會出現1000個錯誤……”聯想到相對論的遭遇,我們也許不得不感嘆:“也許,真理真的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
當然,弗洛伊德的學說是否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尚需繼續等待時間的驗證。更何況,孟夫子有言“盡信書不如無書”。但在本書中,作者用科學的態度和嚴密的邏輯,認真地闡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它讓人堅信,采用精神分析方法解釋夢是一項嚴肅的科學研究。仔細閱讀本書,體會精神分析學派關于人類神秘精神世界的理解,也許會幫助我們跳出幾千年來“周公解夢”式的思想窠臼。而且,如果讀者朋友們能夠舉一反三,可以嘗試著領悟到心理治療的核心思路,進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在本書的部分章節中,作者已經隱約地表達出了這些思想。
在偉人和經典面前,任何一個試圖闡釋它的人都有高山仰止的感覺。限于學識和時間因素,編譯者不敢保證自己真正地理解了弗洛伊德先生的思路。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掃除原文語言、文化背景和“分量”的障礙,引領讀者朋友們盡量接近偉人的頭腦,更期待著拋磚引玉的大好局面出現。
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