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歷史的標志,文明的象征。然而,有塔無寺的狀況已經延續了上百年,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遺憾。2005年4月22日,歷時兩年的修建,崇圣寺重新巍然呈現在大理點蒼山應樂峰麓。長時期荒蕪的廢墟,終于重現往昔金碧輝煌的景觀,這是盛世的結果。按現有的文獻記載,崇圣寺的始建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關崇圣寺的諸多文獻無疑是恢復重建時必要和重要的依據。
從字面上講,崇圣寺的“圣”字有兩層含義:一是君主時代對帝王的尊稱;二是如張錫祿先生所考證,為大理佛教密宗對觀音菩薩的敬稱。南詔大理國時期,大理佛教密宗盛行,成為國教,崇圣寺被譽為“佛都”。因此,以“崇圣”二字命名王畿內最大的佛寺,顯得極其貼切。
方國瑜先生考證,在漢文獻中最早記錄大理崇圣寺塔的是《太平廣記》。此書是宋朝李等于太平興國二年至三年(公元977-978年),以漢代自宋初流行的野史等五百多種的材料編輯而成。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唐乾符二年,韋陀將軍童真告宣律師曰:西洱河袤百里廣三十里(按指大理壩),中有洲島。古寺經像尚存,無僧住持,經文與人(指中原)相同。時聞鐘聲百里殷實,每三年供卷,古塔基如戒壇二重。塔上有覆釜,彼土諸人見塔每放光明,即以素食祭之,求其福祚也。”方先生認為,這里所提到的“古塔”指崇圣寺的千尋塔無疑,因為所記“基如戒壇二重,塔上有覆釜”與現存千尋塔相合。而且,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上距崇圣寺塔建成(開成五年即公元840年)凡35年,又上距崇圣寺鴻鐘鑄成(咸通十二年即公元871年)僅五年。
元初至元年間,有兩個人提到了崇圣寺。一個是元朝派往云南的使者郭松年,他親歷大理,在《大理行記》中寫道:“崇圣寺中有三塔,一大二小,大者高三百余尺,凡十六級,樣制精巧,即唐遣大匠恭韜、徽義所造。塔成,韜、義乃歸。”另一個是“滇人”(云南本地人)張道宗在《記古滇說集》中所寫:“唐遣大匠恭韜、徽義至蒙國,于開元元年癸丑造三塔于點蒼山下,建崇圣寺于塔之上,倚山臨水,無不精麗。塔高三百尺,崇十六級。”在這里,二人都未詳細記載崇圣寺的面貌。另,說“開元元年癸丑造三塔”也不確切。因為,據考古證實,“大理三塔的修建年代,千尋塔始建于南詔的豐佑時期,即九世紀中;而300年后,到大理國后期十二世紀中,高量成等重修塔剎,同時增建了南北兩座小塔”。(姜懷英、邱宣充《大理三塔史話》)另有一塊由第五代大理總管段隆于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立的《大崇圣寺碑銘并序》石碑,則較為具體地記了崇圣寺的景況。碑文說,段隆的曾祖父段實(也作日)武定公,“拳勇大度,留心內典,崇信三寶”。他認為“于戈做擾(擾亂),奈佛力攸賴(長久依賴)”,“于是發愿大建佛宇”。碑文對崇圣寺塔作了生動的描述:“大理崇圣寺者,在郡之點蒼下,蒙氏所創也。寺既災,武定公為大檀越,出己財,繕治莊嚴經像,殿廡奐然復新。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望之如昆閬間物。舍田供僧,日百許人。住持僧曰‘覺性’也,兩被璽書覆護,寺益顯矣。”可見,在元初,崇圣寺曾經段實重修過,而且盛況不減當年,僧侶有上百人之眾。所謂覺性“被璽書覆護”,指的就是碑陰口語“豬兒年”圣旨。
到了明清兩代,古籍中對崇圣寺的記載就更豐富而且翔實。明洪武間,jiāng南入籍大理的下級junguān李浩,寫了一本《三迤隨筆》。他在書中對崇圣寺的歷亶史作了比較詳盡的記述,據說材料來自大理囯內史。《大理囯僧分五類》載:“蒙氏崇道敬佛,而于城西建八大寺、四道觀。中最壯觀為崇圣寺,囯師居寺中。”《蒙段諸異僧》則進一步說:“原崇圣寺初建于詔初,為詔王閣羅鳳與吐蕃囯師贊錯證盟處,為吐蕃使臣駐地”。從這段記載中,可以估計,崇圣寺初創時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佛亶寺。“蒙氏后遷羊苴咩,又擴葉榆城于雙鶴澤”。到了豐佑時,重用壽海大亶fǎ亶師。fǎ亶師獻策,“以南詔為佛亶囯,重亶修崇圣寺為護囯大崇圣寺”。于是,豐佑“派使入益州請大師將工部侍郎尉遲恭韜、五百工匠,及先王所掠西蜀工匠四百余,又調囯內工匠三千余,諸匠俱全。造千尋塔,以壅土逐層壘高。恭韜見詔民曰出男女上萬,運土役苦,議以羊載雙麻袋,內乘磚土。羊善攀,曰驅羊萬余,果驗。韜,世之巧匠。五年,成千尋佛圖,內zàng寶器、佛亶經。萬佛像,皆南詔諸guān、善男信女、寺僧塑造,遍置塔中。崇圣寺十二院,僧眾千余,薦高僧十了為大方丈。又命趙永鑄佛千尊。”大理囯時期,“(段)思平立囯曰大理,稱文武皇帝,修崇圣三塔”。當時“無為寺、祟圣寺皆為囯寺,囯中傳武、讀書之地。皇族清平guān、九shuǎng、jun將、節度等,子孫可自幼皈依,讀書xí文至長,錄用于囯。兩寺住持可參囯事,可擇儲君。兩寺住持、大比丘多為歷代囯君、清平宮。”(《大理囯崇佛》)“帝王聽經于無為寺,諸臣聽經于崇圣寺,其余諸寺為庶亶民聽經所。”(《圣德皇帝高升泰事》)這一大段記載已經將崇圣寺的來由、修建年代,以及在囯內的地位敘述清楚了。尤為可貴的是,所記祟圣寺和千尋塔的建造年代,與二十世紀八十年維修千尋塔時出土的“中興二年”的墨書題記和中心木柱碳14測定的年代相wěn合。
明倪輅本《南詔野史》另有這樣的記載:“(蒙晟豐佑)改元天啟。開元元年,建崇圣寺,基方七里。圣僧李賢者定立三塔,高三十丈,佛一萬一千四百,屋八百九十,銅四萬五百五十斤。自開元中至是完功。砌人恭韜、徽、徐正。張永讓,益州人,趙永本國人。”這段記錄,對塔高、佛像數有了新的補充。但有幾點必須考辯:一是與《記古滇說集》說“開元元年建寺”,這與史不符。因為開元元年當在南詔未入主洱海邊的盛皮邏時期,距勸豐佑(即晟封佑)主國已有一百多年的時間。而胡蔚本作元和十五年(即豐佑保合元年,公元820年)初始建,是有道理的。邱宣充先生考證:“千尋塔創建于開成元年(公元836年)的看法是較為可靠的。”二是修建還是重修。按《三迤隨筆》記,似在豐佑之前已有寺,只不過簡陋一些。如此說則胡蔚本說“重修”和《焚古通紀淺述》載“主(南詔第十一代王豐佑)重葺崇圣寺,增至千間”是接近歷史的。三是豐佑時修崇圣寺,《三迤隨筆》提到僧壽誨大法師,而《南詔野史》提到李成眉賢者,說他們是建寺的主持者。壽海法師,在《南詔野史》和《滇釋記》中都有記載。《滇釋》說他是“洱海周氏子,有道行,通經史”。有一年天旱,他曾為豐佑禱雨。{滇釋記}載:“圣僧李成眉賢者,長慶(唐穆宗李恒年號,公元821-824年)間游化至大理,時南詔禮為師,乃建祟圣寺。基方七里,塔高三百尺,時王嵯巔為欽督官,塔、寺、殿、廡成。”兩人都是豐佑寵敬的人,都參與建寺很有可能。
自從元初段實修繕崇圣寺后,將近兩百年,即明正德乙亥(十年,公元1515年)五月六日,“地大震,城郭人廬盡圮。中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復合,宛然無璺”。(李元陽《崇圣寺重器可寶者記》)過了26年,即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李元陽從荊州知府任上告老還鄉,“里居不出,不營生業,薄自奉、厚施予”,花了三十年的時間修崇圣寺。督學吳鵬的《重修崇圣寺記》、楊慎的《瑞鶴觀記》,以及李元陽本人的《崇圣寺略記》、《崇圣寺衙器可寶者記》都詳細地記載了這次大規模修繕的情況。李元陽在《崇圣寺略記》中寫道:“大理城之北寺曰崇圣者,自始迄今歷千五百年,梵宇悉頹,法席中斷。大明嘉靖辛丑予始修復。”他又在《翠屏草堂記》中說:“李氏中溪叟,自嘉靖壬寅葺崇圣寺,垂三十年始得竣工。”吳鵬說:“郡人李內翰中溪氏,率子弟罄貨財,竭力興復。蓋自嘉靖壬寅經始,至今癸亥乃得訖工。凡三閣七樓百廈,其位置之向背,基礎之崇卑,片瓦寸木皆出自李公之擘畫。”從此,崇圣寺又出現了興旺景象。“一時,鐘魚磬鐸,無間晨昏,而學徒衲子,漸以類集。廢者以興,墜者以舉。殿堂弘麗,廊廡崇深。松檜蔚乎清陰,花木紛乎盈目”。“蓋有千尺三浮圖,玉柱標空,金頂耀日,寰中之塔,無與比肩。高樓百尺,上懸鴻鐘,聲聞百里。登斯樓也,覽云霞于襟袖,蕩灝氣于層胸。西望蒼山,四時皓雪;東俯洱水,數點蒲帆;灑酒臨風,有足樂者”。“高樓之西,佛殿七楹。殿后為雨銅圣閣,唐代天雨銅鑄觀音像,舉高二十四尺。閣后為凈土化城,內鑄西方三圣像,各舉高九尺,左為龍華堂,右為圓通舍樓。南入總持門,行數步,諸院幽閑,迤邐相屑。至杏壇而極樓,北入瑞鶴亦行百步,階墀欄循,窈窕登陟,至三清而止。此則寺之大概也”。(《崇圣寺略記》)“寺之重器有五:一日‘三塔’,二日‘鴻鐘’,三曰‘雨銅觀音像’,四日‘證道歌’、‘佛都匾’,五日‘三圣金像’。中塔高入云表,寰中無匹,旁二塔如翼內向”。“寺樓鴻鐘,其狀如幢,制作精好,聲聞百里。自禁鐘而下,此為第一。南詔建極十三年鑄,蓋唐懿宗咸通元年也。雨銅觀音像,高二丈六尺。唐初,有僧擬募銅鑄像。是夜,天雨銅,像成銅盡,無欠無馀。‘證道歌’二碑、‘佛都’二大字,為寺僧圓護手書,其用筆與趙孟同三昧,為世所珍。世傳,護右手自肘至腕,洞徹如水晶然,則筆精之妙,殆非偶然。三圣金像在極樂殿,并高丈一尺,嘉靖間鑄。時盛夏赤日,冶人無措,忽陰云如蓋,獨覆鑄所。像成而云散,眾咸異之。夫此五物在寺,亦有多歷年所”。(《崇圣寺重器可寶者記》)不過,李元陽所修建的崇圣寺已經是夾雜了不少道觀了。其中,有一座宏大的瑞鶴觀。楊升庵在《瑞鶴觀記》中,翔實地記載了這座道觀的規模。他寫道:“點蒼山應樂峰下,三浮屠之次,有瑞鶴觀者,本崇圣寺之遺址。寺在唐貞觀間為屋千楹,既更朝代,存者無幾。皇明嘉靖間,郡人御史中溪公元陽始經營之,盡捐家資,興廢補敝。數年之內,殿閣樓廡,視舊有加。
時間又過去了70多年,即祟楨十二年(公元1639年)三月初十日,旅行家徐霞客從麗江經劍川、浪穹來到崇圣寺。晚飯后,他與寺僧出寺,“徘徊塔下,踞橋而坐,松陰塔影,隱現于雪痕月色之間,令人神思悄然”。這是何等富有魅力的景象!十五日,徐霞客與姓何的朋友遍游崇圣寺。他在日記中寫道:
“是寺在第十峰之下,唐開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層,故今名為三塔。塔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對,勢極雄壯;而四壁已頹,檐瓦半脫,已岌岌矣。樓中有鐘極大,徑可丈余,而厚及尺,為蒙氏時鑄,其聲聞可八十里。樓后為正殿,殿后羅列諸碑,而中溪所勒黃華老人書四碑俱在焉。其后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鑄時分為三節為范,肩以下先鑄就而銅已完,忽天雨銅如珠,眾共掬而熔之,恰成其首,故有此名。其左右回廊諸像亦甚整,而廊傾不能蔽焉。自后歷級上,為凈土庵,即方丈也。前殿三楹,佛座后有巨石二方,嵌中楹間,各方七尺,厚寸許。北一方為遠山闊水之勢,其波流瀠折,極變化之妙,有半舟庋尾煙汀間。南一方為高峰疊障之觀,其氤氳淺深,各臻神化。此二石與清真寺碑趺枯梅,為蒼山最古者。新石之妙,莫如張順寧所寄大空山樓間諸石,中有極其神妙更逾于舊者。故知造物之愈出愈奇,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其后又有正殿,庭中有白山茶一株,花大如紅茶,而瓣簇如之,花尚未盡也。凈土庵之北,又有一庵,其殿內外庭除,俱以蒼石鋪地,方塊大如方磚,此亦舊制也;而清真寺則新制以欄壁之用焉。其庵前為玉皇閣道院,而路由前殿東鞏門人,紺宮三重,后乃為閣,而竟無一黃冠居守,中空戶圮,令人悵然。”
這段描述是崇圣寺最為精確的資料,雖只寥寥500余字,卻很有條理地將當時的寺宇規模和景物記述得清楚準確。如此詳盡地記述崇圣寺,可以說絕無僅有,無出其右者。
清代文獻中,多有三塔的記載,而對崇圣寺則很少涉及。這說明,清代以后崇圣寺開始衰微,咸同年間社會的動蕩和1925年的地震破壞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里摘錄《大理縣志稿》“雜志部·寺觀”中的兩條有關資料。一是“崇圣寺,又名三塔寺。在城北小岑峰下,周三百余畝。寺有雨銅觀音像,高二丈四尺。統計為佛一萬一千四百,為屋八百九十。丙辰之變,盡毀,惟三塔巋然尚存。”二是“葉榆十六景”中的“鐘震佛都”:“崇圣寺有‘佛都’二大字,為僧念庵所書。上有勝概樓,嵯峨弘敞,八窗洞達,千村煙火,百里田疇,山色海濤,空于一覽。樓懸大鐘,聲聞百里。有聯曰:大叩大鳴,小叩小鳴,普覺夢中之夢;一聲一佛,千聲千佛,遙聞天外之天。”然而,此時大鐘已毀,崇圣寺五大重器唯余三塔和雨銅觀音像,彌足珍貴。據說,咸豐六年觀音像的左臂和部分衣紋飄帶被搗毀。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云南提督蔡標統官紳遮補鑄完整。民國十四年(1925年),大理發生大地震,崇圣寺又遭到另一次巨大的破壞。1938年,中國營造學社負責人、著名建筑學家劉敦楨赴云南調查古建筑。他在大理期間,先后對崇圣寺及三塔等古建筑進行了認真的調查、拍攝、測繪,寫成《云南古建筑調查記》、《云南之塔幢》。其中對崇圣寺雨銅觀音作了詳細介紹,并曾說:“景物雄麗,(大理)遠勝昆明”。令人惋惜的是,崇圣寺除三塔之外,留下的這尊被稱為“如吳道子畫”的鎏金觀音像,卻在不平凡的1966年被當作“四舊”熔化,毀于一旦。
從1978年起到1981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有關部門對三塔進行了自明嘉靖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維修,重新裝配了塔剎,拆除了明代加砌在二到十四層塔身上的面磚,恢復了塔的原狀,塔身顯得更加挺拔。1997年,重建南詔建極大鐘樓并重鑄建極大鐘。1999年,重建雨銅音殿并重鑄雨銅觀音像。這兩大工程揭開了重建崇圣寺的序幕。
附:《恢復重建崇圣寺概況》
恢復重建崇圣寺概況
崇圣寺前區三塔公園建好被旅游集團“租賃”后,根據國家和省、州、市領導關于“發展文化事業,做強做大文化產業,增加旅游的文化內涵”和“盡快實施恢復重建崇圣寺,改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圣寺三塔,有塔無寺的現狀”的指示精神,奮發圖強,開始了文化產業二期創業的攻堅戰,恢復重建崇圣寺。
崇圣寺恢復重建按州市領導和有關專家學者“源于歷史,超越歷史”、“出精品”的要求,并借鑒國內外著名寺廟布局的特點,方案九易其稿。其規劃設計指導思想是以保護三塔為核心,在現已建成的鐘樓、雨銅觀音殿和寺前區建筑布局的基礎上,源于歷史,超越歷史,吸取歷代建筑之精華,借鑒國內外著名佛寺布局之特點,把祟圣寺建成既莊嚴宏偉又秀美壯麗,既具有皇家寺院氣派,又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既能再現歷史文化,又能滿足現代旅游業發展需要的金碧輝煌宏大的、云南最大、全國一流、世界著名、東南亞最具特色的佛教寺院建筑群落。把靜態的佛教藝術與動態的佛教文化,以佛教為基礎,文化為內涵,以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為目的,以服務信眾、為民眾服務為宗旨,弘揚歷史文化,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
恢復重建的崇圣寺吸取歷代經典建筑之精華,將北方建筑的恢宏大氣和南方建筑的精巧秀麗融為一體。整體布局為主次三軸線,分八臺、九進、十一層次。其中,主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大鵬金翅鳥廣場(廣場中塑6.5米高的大鵬金翅鳥,南北為停車場)、出門(二層臺基高4.5米,仿清代五滴水門樓,三道門五開間,塑哼、哈二將。出門后為放生池、接引橋)、護法殿(仿明府殿頂單檐五開間,中供大黑天神,兩側供四大護法天王)、彌勒殿(仿宋代單檐七開間廡殿頂,中前供彌勒佛,中后供韋馱像,兩邊列天龍八部)、十一面觀音殿(重檐仿明代建筑,五開間,內供9米高的十一面觀音像)、大雄寶殿(仿北京故宮太和殿,為重檐九開間,三層臺基高9米,長81米,一層高8.9米,總高32.7米,殿闊51.7米,中間懸掛趙樸初手書“大雄寶殿”黑底金字橫匾,二層檐口懸掛金庸手書“天龍寺”藍底金字匾,供三圣金像為主尊菩薩的張勝溫畫卷中佛會圖的群雕佛像)、阿嵯耶觀音閣(四周環水的仿唐代高臺三重檐樓閣,中供12米的阿嵯耶觀音)、山海大觀石牌坊、望海樓(四周林木茂盛,樓立林中,為三重檐明清式樓閣,作為大理全景的觀景樓)。中軸線兩旁和次軸線上建有:錯落有致的法物流通處僧房、方丈堂、客堂、齋堂、羅漢堂、千佛廊、祖師殿、護法殿、佛教研究院。
整個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畝,建筑面積20080平方米,土建分七個標段,按確保工期質量的前提下合理低價中標的原則公開招投標,分別由市建一公司、市建五公司、市建十一公司,雙鶴古建公司、劍川國光公司,劍川園林古建公司中標承建,建筑主體錒泥結構為主,斗拱門窗及細部裝飾全用上好紅椿木精雕細刻,中軸線建筑采用最高規格的金龍金風荷喜彩,兩次軸線建筑采用莊重典雅的玄紫彩,廊閣內院采用活潑恢諧的蘇式彩,整個建筑群落跌宕起伏、錯落有致,金碧輝煌,大氣磅礴。
崇圣寺佛像以《宋時大理國畫工張勝溫畫卷梵像》及明代梨廣修所塑的筇竹寺“五百羅漢像”為藍本按大理多元文化、佛教禪宗密宗兼容并蓄的特色布局澆鑄。589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銅澆鑄而威,除禪宗六祖和九位出家為僧的國王系凡人不貼金外其余574尊件都貼金彩繪。佛俾分八個標段:分別由南京晨光機械廠、上海浦宇鑄銅廠、杭州杭氧鑄銅廠、杭州神雕集團,南昌銅青集團、扛川青銅工藝廠、昆明萬博工藝公司中標承制,聘請了北京美院、上海美院、四川美院、長沙美院、景德鎮雕塑學院的教授,全國民間前十名的雕塑大師及著名的美籍華人雕塑家,集學院派雕塑手法和民間雕塑手法為一體進行佛像的雕塑創作,589尊佛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靈氣活現。所有佛像已澆鑄制作完畢,分期分批運往崇圣寺安裝上佛臺,可在2004年12月上旬安裝完后轉入貼金彩繪。貼金裝飾在全國范圍內公開招標12月5日可開標。
崇圣寺建筑群落均要求各施工隊采用福建細白麻石和福建莆田青草石,進行墻地面鋪貼和臺階踏步的支砌,質量又好,成本又低,柱礎佛臺均采用大理石漢白玉。整個群落石料色彩統一,整齊劃一,恢宏大氣。
木雕是崇圣寺中的一絕,所有斗拱門窗均采用上好的紅椿木由劍川木匠精雕細刻外,又請劍川民族木雕工藝廠,將大理佛教典籍《白國因由》的觀音十八變雕刻成圖文并茂的十八扇格子門,安裝在祟圣寺核心區的十一面觀音殿上,將佛本身故事《如來從誕生到圓寂》繪十八幅圖案雕刻成大雄寶殿的十八扇格子門,更為恢宏的是將《張勝溫畫卷》雕刻成高1.8米,長117米的木雕長卷安裝于大雄寶殿內墻四壁的高2.3米,長119米的巨型佛龕內,形成了創世界記錄國內外絕無僅有的木雕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