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族是從魏晉開始一直延續到近代中國文學史的一種重要的文學現象。我們要深入地考察梳理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文學創作的基本情況,摸清現存詩文別集的存佚情況、流布現況。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的文學創作繁興突出的表征是一門風雅。一門風雅反映出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內部文人化的聚合狀態。清人詩文集浩如煙海,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成員創作作品分散庋藏各地,有不少還是未經刊印的稿本、鈔本,有些刻本僅存孤本,對這筆文化遺產進行調查、摸底,為防文獻散佚,必須將之進一步整理、輯錄。這些文學作品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我國古代文學重要組成部分。
據對現有相關文獻資料的調研摸底,清代滿族文學世家有80家,家族詩文家270人,別集總數360部,散佚115部,存詩人數238人;回族文學世家14家,家族詩文家53人,別集總數91部,散佚25部,存詩人數34人;蒙古族文學世家10家,家族詩文家31人,別集總數44部,散佚5部,存詩人數10人;壯族文學世家11家,家族詩文家33人,別集總數28部,散佚18部,存詩人數16人;白族5家,家族詩文家18人,別集總數26部,散佚15部,存詩人數18人;彝族4家,家族詩文家14人,別集總數9部,散佚3部,存詩人數11人;納西族3家,家族詩文家11人,別集總數13部,散佚3部,存詩人數11人;布依族1家,家族詩文家3人,別集總數6部,未散佚,存詩人數3人。摸清家底,為深入考察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文學創作情況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編纂一部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詩文總集,并做相應學術研究,這是一項重大的基礎工程。這項文獻整理大工程應該盡早提到學界的研究日程上來。
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是在民漢文化交融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壯大的,漢文化尤其儒家文化在我國少數民族思想文化中傳播、影響歷史久遠,漢文化與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交融激蕩,少數民族文化對儒家文化的價值認同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互攝交融,促進了我國多民族文化的發展格局。漢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傳播,特別是學校教育的推廣對清代少數民族地區儒家文化傳播所起的關鍵作用,可以從官學、書院、義學、社學、私塾等方面進行細致梳理與考察。清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政權,清朝對八旗、對各地的回族、對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采取了不少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為民族地區儒學的傳播打下了一定基礎。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漢文化交融中的清代少數民族文學家族研究”(14BZW15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