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論文聯盟 作者:楊榮樹
一、“語文教育”的內涵
有人認為,語文教育指的就是美育。但事實卻不盡如此。因為“五講四美”作為我國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和方法,要求公民要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達到心靈美、
語言美、行為美、
環境美。由此可見,美育的任務是培育人的美好心靈、美麗的語言、美好的行為、創造美好環境和美好事物的意識和能力。作為祖國語言教育學科的語文教育確實應該在這些方面做出應有的努力并有更大的建樹,因此,語文教育就是美育的說法確實不錯,給語文教育目標的確定指明了方向和奠定了基礎。語文教育擔負著培養審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對
藝術的興趣的重要任務,因而美育應是我們語文教育
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標,然而事實上語文教育還大量地擔負著豐富學生的語匯,使學生養成規范、干凈、利索、準確地使用祖國語言的重要使命,這一點恰好可以是達成美育目標的基礎條件,但卻不在美育的任務范疇。所以,我們說,語文教育就是美育的說法不能全面、具體細密地揭示語文教育的內涵,而且這一說法又與其他學科教育尤其是品德課和藝術課的內涵及目標相混淆。所以,更為科學地探索語文教育的內涵,有效地指導和規范語文教育活動,使其真正起到可以起到和應該起到的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和突出。
閻立欽先生提到過這樣的觀點:“語文教育通常指的是關于祖國語言的教育活動。由于祖國語言是負載著自己祖國和民族的行為方式、思想情感的語言,承載著自己祖國綿延不息的
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蘊……”,所以,“語文教育,就是指作為中華民族通用語的漢語文教育。”[1]閻先生在這里更加準確、具體地揭示了語文教育的意涵。對此,可以再補充一點,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開展,漢語言也承載著世界文化。從學科內部構架來說,我國語文既承載著自己祖國和民族的行為方式、思想情感和自己祖國綿延不息的文化,又通過選文承載著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民族的行為方式、思想感情等文化信息;而且新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2],“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3];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受到多種優秀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加強自己的文化建設,進而在全球化語境中,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擁有更加有力的話語權;再則,強調學習文化的世界性和多元性,是今天全球范圍內學習方面的主流思想及理念的重要元素。所以,語文教育可以定義為:承載著中華民族和世界文明的、作為中華民族通用語的漢語文教育活動。
同時,語文教育作為指導和幫助人們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的活動,其含義非常明確:有人的言語活動,便有語文教育活動。即便是一個人在獨處之時,也是如此。因為人在獨處之中也離不開思考、思索、批判、糾正、確認、
發展、創新等思維活動,而思維的本質是以概念間的關系串聯構成的以概念群的成員依次連接為特征的串并流程,或者說是以語言符號為載體的意識流動和流轉行為。
二、“語文教學”的內涵
雖然一提語文教學就能意會其內涵,但卻沒有人對它下過正式的定義。因此,
實踐中,對其往往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皇甫全先生認為,廣義的教學就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以一定文化為對象進行學習的活動,教的人既包括教師,又包括各種有關的教育者,學的人既包括學生,又包括各種有關的學習者。其意思是,教學就是教的人和學的人一起開展的學業授受和發展的活動。而狹義的教學就是常說的教學,是指學校教學(更確切地說,是指學校課堂教學),是專指學校中教師引導學生一起進行的、以特定文化為對象的教與學相統一的活動。[4]他正確地揭示了一般性教學概念的本質內涵。據此,就可以認為,廣義的語文教學就是指教語言的人指導和引導學語言的人以語言為對象進行學習的活動,教的人既包括語文教師,又包括各種場合中各種有關語言方面的教授者或影響者,學的人既包括學生,又包括各種場合中各種有關語言的學習者和受影響者。狹義的語文教學就是指學校的語文教學(主要指課堂語文教學),是專指學校中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一起進行的、以語文教學內容為對象的教與學相統一的活動。從構建系統規范的語文素養教學培養的長遠目標和良好愿望出發,我們還把狹義的語文教學(或課堂語文教學)叫作“語
文學科教學”,與確實存在的廣義的“語文教學”相區別。課堂教學是教師
組織引導學生學習的共同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
計劃、有組織、規范性地指導學生積極地學習,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智力,并從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完美個性和健全人格的活動。課堂教學具有“七個集中”的特點:時間集中,場合集中,人員(包括教者和學者)集中,目的和目標集中,內容集中,過程和方法集中,評價集中。總之,課堂教學資源集中、影響面廣、效率高。
三、“語文教育”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對于“教育”和“教學”之間的關系,皇甫先生根據目前社會現實的普遍認識提出,“在指稱范圍上,教學是特指各級各類和各種形式學校中的教學,一般在家庭中和社會上不用'教學’而用'教育’” [4]。事實上,這是現實社會的一個誤區,似乎在意識深處就認為“教育”(相當于前述廣義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程序要求要低,正因如此,才會產生社會語文粗糙低劣的極差現象,所以,“教育”一詞的含義不能減等降值,應該起碼在意識導向上把“教學”概念引向將其分為社會、家庭和學校的教學方向上來。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拉近“教學”與“教育”之間的距離,甚至達到,認為“教育”和“教學”是同質異形的兩個概念。同質,要求正確無誤傳揚文化,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授知識技能,使其養成高尚人格、發展其智力和體力、培養其能力。異形,不一定都達到“七個集中”的傳授形態。這樣就可以極大地改變現實中社會及家庭“教育”的隨意性或者無意性(即無目的或目的性不強、無計劃或計劃性不強、無組織或組織性不強)的傳授和影響。而且,教學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人類總體認識和個體認識之間
聯系的重要紐帶,是個體的人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它對于人本身的自然力、人的情感意志和思想品德、人的知識技能的形成這三個最基本的方面都起著積極作用,所以它所產生的教育作用是相當全面、正面、深刻和系統的。因此,課堂教學活動又是教育活動的濃縮形式和高級形態,是真正的“人文”傳授衍化、發展提升的更為有效的活動。所以,“教育”和“教學”是一體的,是不能將它們作為區別學校內外培養活動的代名詞而分開使用的。
同樣,課堂語文教學也是語文
教育的一部分,是語文教育活動的濃縮形式和高級形態,是真正的“人文”傳授衍化、
發展提升的一種最為有效的活動。而且,我們還可以認為,所有的教學活動的集合就是教育活動。教育活動是廣闊范圍內的全員相互影響的關于
文化、文明的培育行為(即便個別教育活動也要在目的和內容上遵循統一標準,因此,此言也不算謬誤),是整體統一行為,是抽象概括的活動形態,因而是一個整體性概念,是森林;教學則是狹小范圍內的個別間、局部間相互影響的關于學業(也屬于文化、文明范疇)性傳授和培育行為,是局部的行為,是具體而分散的活動形態,因而是一個個體性概念,是樹木。由此,結合前面對語文教育和語文教學內涵的認識,我們也可以認為所有的語文教學的集合就是語文教育活動。同“魯迅的書”既可以指代他的一本書也可以指他的所有書籍、“魯迅的書籍”既可以指代魯迅所有的書也可以指代他的具體的一本書一樣,語文教育活動有時也可以指代語文教學活動(即課堂語文教學)。即便如此,我們也要一方面正確區分它們不同的內涵,以便正確使用;另一方面,根據不同的語境,正確理解和正確把握它們的內涵,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相應的活動,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和語文教育質量,尤其是吁求全
社會都來有意識地按照語文教學的規格自覺進行規范的語文交流,追求語文教育和語文教學的最大價值,以配合學校的語文教學,學校尤其是課堂語文教學則應盡量履行自己的語文教育和語文教學的神圣使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社會輸送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以提高全民族、全社會的言語能力,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由于“語文教育”和“語文教學”有著這些相同及相異之處,所以,談到“語文教育”,就給人一種心境寬闊、視野高遠、思想深邃、境界崇高之感;談到“語文教學”尤其是“語
文學科教學”,則給人一種襟懷高尚、視野相對狹小、思維相對細密、
工作相對細致嚴謹、孜孜渴求、緩緩陶冶、癡迷沉醉于文本之中之感。談到“語文教育”,就使人聯想到方針明確,社會全員動員,萬馬齊奔、氣勢恢宏的全景式反映;談到“語文教學”尤其是“語文學科教學”,就使人聯想到目標明確、循循善誘、師生互動、探究感悟、精雕細刻,如春風細雨,漸積漸化而成為累累碩果。
因此,“語文教育”與“語文教學”本質的內涵并無區別,只是其存在形式有所區別而已。所以,現實中的我們在從事語文教育活動時,要以與具體做人做事的操作技能緊密
聯系為依托或手段,以求語文教育實效;在從事語文教學尤其是在從事語文課堂教學時,要以語文教育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歸宿,運用教育教學規律展開教學過程和使用教學方法,以求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高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