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五味子
[主治應用]下消。
[經驗體會] 李潔生經驗:消渴病,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治療總以養陰增液、潤燥清熱為法。當然,消渴病雖以陰虛為多見,但陽虛者也復不少,尤其對消渴病久,或年老陽虛之輩更應審慎施治,若涼藥亂投,非但效微,久用反有損陽竭陰之弊。陽氣衰微,上不能 蒸津濡潤,下不能化氣攝水, 從而引起上有口舌干燥、渴欲飲水,下有溲多清長諸癥。 《醫學匯海》云:“消渴之證,雖因水虧,亦命門衰少之故。蓋熱氣上蒸則肺潤,不能上蒸則肺反燥,失其生化之理也。”李師認為,治此當壯其少火,生發腎陽,腎陽蒸騰自能泉源不涸,助氣攝水,則消渴庶可得痊。故取肉桂之熱,從陰中育陽,即使陰虛為主,陽損不著者,亦可稍稍佐入,微發腎氣:五味子,“性溫,五味具備,酸咸為多,故專收斂肺氣而滋腎水”(《本草備要))。兩藥相伍,用治消渴屬下消者,病機為腎陽不足,命門衰少,常以此藥對佐于補陰方中,屢能起疴。
熟地黃、石膏
[主治應用]糖尿病。
[經驗體會]郭美珠等經驗: 熟地黃,味甘性微溫,入腎,補血滋陰,生精填髓,《珍珠囊》云其“滋腎水,益真陰。”純補而不散,以其氣味純靜,質厚力足,而成補腎陰之要藥。《本草正》日:“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陰處而躁動,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之:陰處而剛急者,非熟地之平,不足以緩之。”石膏,辛而解肌,沉而降泄,直入足陽明胃,清其有余之火,散其有余之熱。二者各有專司,熟地黃以其質厚味膩,下入腎經, 益干枯之陰液:石膏直趨入胃經,挫其火勢,使水得以生,火得以熄,去標實,益本虛,達滋陰清熱之妙。諸如玉女煎等方中即屬此法。此藥對多見于糖尿病陰虛明顯而熱象不著之時,尚未進入純虛無實階級,臨證多見尿頻尿多,混濁如膏,腰膝酸軟,頭昏耳鳴兼有煩渴,舌質嫩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癥。[郭美珠,鄒艷紅,王春麗滋腎清胃法在消渴病中的運用中醫藥信息,1996; (6): 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