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雅軒祝您全家新年幸福、安康
中國傳世名畫 . 山水篇
(481-510)
481 《邗江勝覽圖》 清 袁耀
袁耀畫能守家法,與其父同為清代界畫名手。其山水、人物,宗法宋元,有丘壑無盡之意。《邗江勝覽圖》描繪了邗江兩岸亭臺樓閣,溪橋軒榭,舟船橫渡,屋宇朱門,蒼松翠柏,綿延群峰,名勝景致一覽無余,美不勝收,體現了袁耀界畫山水的深厚功底和純熟技藝。
482 《漢宮春曉圖》
清 袁耀 絹本設色 縱196厘米 橫100.5厘米 揚州博物館藏
袁耀繼承家學(有史料稱其為袁江之子),其界畫與青綠山水的技藝可謂爐火純青。畫中用筆及山石樹木畫法皆師宋人,寫景具體,境界真實,但與宋畫相比, 更加空靈松秀。其樓臺畫法,精工細致,顯示了袁氏界畫的極高水平。畫中用墨重勾輕染,敷色濃淡相宜,尤以云氣的渲染更是畫家技藝雙妙的極好表現。
483 《嵩獻英芝圖》
清 郎世寧 絹本設色 縱242.3厘米 橫157.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嵩獻英芝圖》是郎世寧來華以后的早期作品。在這件作品中郎世寧充分顯示了他扎實的素描基本功,以及利用明暗來表現凹凸立體效果的本領。畫面的右側是一棵彎曲盤繞的老松,蒼老班駁的樹干和前后掩映的松針;松樹的根部和石之間,有靈芝數株,其邊沿卷起,表現出了靈芝的厚度;畫面的左邊是坡石,一條急湍的溪流順勢而下,在山石隙谷間曲折繞行,激起無數水花。此圖的繪畫技法以歐洲的為主,但題材內容卻純粹是中國傳統的東西。
484 《海天旭日圖》
清 朗世寧 絹本設色
全畫氣勢恢宏,虛實處理十分講究而富有節奏感。體現了自然界的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此畫在具體的描繪手法上,郎世寧充分發揮了歐洲繪畫注重明暗、立體感、解剖準確及透視的特點,使畫幅別開生面。
485 《山水圖》
清 朗世寧 絹本設色
郎世寧(1688-1766)的名字如果光看這三個漢字,誰也不會以為他是個外國人,但是他的的確確是位高鼻深目的歐洲人。郎世寧于出生在意大利的米蘭,原名朱塞佩· 伽斯底里內,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后來加入了歐洲基督教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他死后乾隆皇帝特地下達諭旨,追賜郎世寧侍郎銜,并賞銀三百兩為其料理后事。郎世寧的遺體被安葬在北京阜成門外的外國傳教士墓地內。
486 《仿各家山水冊》
清 王宸 紙本墨筆 縱21厘米 橫28.2厘米
王宸(公元1720—1797),字子凝,一字紫凝,號蓬心,一作蓬薪,江蘇太倉人,王時敏六世孫,王原祁曾孫。其畫氣味荒古,脫略形似。本冊共十幅,仿照不同的名家之作,在畫后題跋中作者均有記載。但通冊觀看,畫風仍貫穿一氣,可見作者仿古而不泥古,在借鑒、模仿中又有所改進創新,把古名家的精華與自己畫風合而為一。在冊的畫幅都比較小,從作者題語也可知道,很大程度上不是為明確目標而作,只是閑暇時自己借之寓意寄興,因此畫面氣氛淡雅怡然。
487 《江山佳勝圖》
清 方士庶 紙本設色 縱25.3厘米 橫264.5厘米 沈陽博物館藏
方士庶(1692—1751),字洵遠,一作循遠,號環山,又號小師道人,江蘇揚州人。能詩善畫,書法嚴密端秀,繪畫筆墨敏潔靈秀,氣勢跌宕飛動,謂之為王原祁后山水第一。此圖畫春山云樹,松寺平橋,林壑幽深,云巒無限。干筆皴擦,畫法及老辣純熟,卷心前騎縫鈐“偶然拾得”小方墨印。鈐有“乾隆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璽。
488 《洞庭秋月圖》
清 王愫 絹本設色
王愫,字存素,號林屋,江蘇太倉諸生,僑居蘇州。王原祁之侄。山水干墨繁筆,不加渲染,深得元人簡淡之法,絳筆竹石尤妙。間作青綠設色,亦卓有原祁風韻。與王昱、王玖、王宸并稱“小四王”。此圖為作者典型作品之一,筆力秀潤多姿,顯得清俊雅麗,與王原祁幽遠清秀的山水畫風一脈相承。圖中緊扣“秋”、“月”二字,烘托點染,追求洞庭茫茫山水之趣,構圖極為講究,看得出是精心設置。作者屬于清麗畫風,惜乎過分注重纖巧,筆意未能深厚大氣,畫面給人的感覺是精致風流,但秀潤中無高古之趣。
489 《負擔圖》
清 金廷標 紙本設色 縱140.9厘米 橫55.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廷標,生卒年不詳,字士揆,烏程人。畫家金鴻之子,乾隆中供奉內廷,善畫山水、人物、佛像,尤工白描,畫風工細。皇帝南巡,金廷標恭畫《白描羅漢圖》,龍顏大悅,命入畫院伺候。《石渠寶芨》著錄了他81幅作品。《負擔圖》設色畫一樵夫負擔,夜歸叩門,門內一婦持瓦燈應出,紅樹有聲,山月正上。畫上有高宗皇帝的御題詩:“負擔歸來獨叩門,家人秉燭啟黃昏。較諸貧見葉翁子,相敬高風與足論。乙未仲夏下瀚,御題”。
490 《宮苑春曉圖》
清 錢維城 紙本設色 縱37.2厘米 橫81.8厘米 沈陽博物館藏
錢維城(1720—1772),字宗磐,一字幼安,號茶山,江蘇武進人。詩文書畫皆為一時名手,書學蘇軾,遒麗秀媚。初畫花鳥,頗秀潔清麗,后轉畫山水,以筆秀色妍、清雅端莊得供奉內廷,為書畫侍從之臣。此圖畫朱門宮苑,苑內酌形取勢,布置杏軒水榭、竹院松亭及曲徑春山,恰似離宮春苑之景。
491 《竹林聽泉圖》
清 沈宗騫 紙本設色 縱906厘米 橫351厘米
沈宗騫,生卒年月不詳,字熙遠,號芥舟,為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工畫,善山水、人物。此軸設色偏于青綠,十分素雅。近處蒼苔布滿溪畔石叢,坡地上生有一片翠竹,竹林間一座茅舍,從敞開的窗扉中可以看到屋里短榻上端坐一人,青衫白裳,沉浸在山林天籟的氛圍中。遠處是幾抹山峰,以青綠色調皴染,山間溪流淙淙,白云彌漫,與近處風景的色調十分一致。
492 《盤車圖》
清 李寅 絹本設色 縱133.5厘米 橫73.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寅(17世紀末—18世紀初),字白也,號東柯,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擅畫山水、樓閣及花鳥,畫風工細,設色娟妍。《盤車圖》畫大幅雪景,筆法工整,風格古樸。《圖繪寶鑒續纂》、《揚州畫舫錄》等著錄。
493 《山水圖》
清 唐岱 絹本設色 縱83厘米 橫4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岱(1673—?),字毓東,號靜巖,又號知生、默莊,滿洲正白旗人。官內府總管,以畫供奉內廷。善畫山水,系王原祁的弟子,畫風沉穩渾厚。唐岱的山水用筆沉著,布置沉穩,從宋人中吸取最多。其絹本中幅,丘壑位置,神似王原祁,但畫風稍嫌骨格軟甜,只是摹其形,尚未得其神韻。此畫構圖嚴謹,氣勢雄勁,是唐岱山水畫的代表作。唐岱作為內廷畫家,深得皇帝喜愛,蒙皇帝御題詩最多。
494 《云崖錦樹圖》
清 張宗蒼
張宗蒼(1686—?),字默存,一字墨岑,號篁村。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以主簿理河工事,乾隆辛未以畫進呈,蒙召入祗候,授予戶部主事”。其山水師黃鼎,多用干筆皴擦。“年將七十,以老告歸。”其小傳可見《畫征續錄》等書。此圖軸為紙本,墨筆畫。略用黃子久的畫法。有款“臣張宗蒼恭繪”,并鈐朱文“張宗蒼”連珠印。畫風為典型中國畫“天人合一”境界,畫面主體是山林、峰嶺。
495 《山水冊》
清 潘公壽 紙本設色 縱24厘米 橫282厘米
潘公壽(1741—1794),字慎夫,號蓮巢,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善畫山水、人物、花卉、竹石。與張因等并稱為“丹徒派”,著《龜仙精舍集》,被稱為“鎮江派”的創始者,很受重視。此冊山水是依據唐人詩意補圖,每圖左上方均有王文治所錄唐人原詩。其畫面既緊扣原詩主題,又絕不囿于字面而亦步亦趨,是在對詩文充分理解后所作的進一步藝術發揮,因此構成了別具特色的藝術佳品。畫面中鈐有各色印章,與筆墨之趣呼應,更具匠心。
496 《嵩祝圖》
清 李世倬 紙本墨筆 縱35厘米 橫212厘米 沈陽博物館藏
此圖繪坡岸曲水,泉涌溪流,叢竹蒼松錯雜成林。筆墨精嚴,皴法合度卷尾題“嵩祝圖 臣李世倬恭繪”,下鈐“李世倬”印。前后鈐有“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石渠寶芨”、“石渠定鑒”、“寶芨重編”、“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重華宮鑒藏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寶璽。
497 《皋涂精舍圖》
清 李世倬 紙本設色 縱84厘米 橫45.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描繪群山重巒,云霧繚繞,松林茂郁。四山所圍的山頭平壩上座落著結構宏偉的寺廟,其建筑精美,庭院幽曲,崇樓迥廊間花木扶疏。用筆精細嚴整,以干筆淡墨細皴寫山峰,以濃墨淡彩界畫寫樓宇堂舍,山水明顯地有摹仿“婁東派”畫法的痕跡。此圖是世倬應帝命根據乾隆丁卯年詩意所作。乾隆在詩中對他的創作十分欣賞,按皋涂精舍是香山玉華寺中的御用書屋,是著名古剎。李世倬,生卒不詳。字天章,高其佩甥。
498 《映花書屋圖》
清 方薰 紙本設色 縱126厘米 橫34.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方薰(1736—1799),字蘭坻,一字懶儒,號蘭士,又號蘭如、蘭生等,浙江石門(今崇德)人。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尤工寫生,與奚岡齊名,時人稱為“方奚”。蘭士幼慧敏,自小同父親周游浙江全境,眼界開闊,又廣學博取,得以成就其繪畫的大業。《映花書屋圖》體現了方薰的典型繪畫風格,筆意秀挺,設色簡淡,畫中花草娟潔明凈,綽有余妍,稍卻雄古之趣,覺單薄而無精彩。
499 《巖居秋爽圖》
清 奚岡 紙本設色 縱113.4厘米 橫4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奚岡(1476—1803),字鐵生,號蒙泉外史、蒙道士、散木居士、鶴渚生,新安(安徽歙縣)人,寄寓杭州。畫家華喦的弟子,擅畫山水、花鳥,名重當時。奚岡秉性聰慧,天分學力,悉異常流,山水自元四家上溯董巨,下逮麓臺諸公,萃其逸韻,自成一格。《巖居秋爽圖》構圖巧妙,雖不是極力追求形似,筆妙墨也妙,達到了一種山水畫的最高境界。因為奚岡在繪畫的聲譽,他的畫還名傳外夷,乾隆年間,琉球人以金餅購其書畫。
500 《書畫詩翰合冊》
清 黃易 紙本設色 縱13.5厘米 橫18厘米 共八幀
黃易(1744—1802),字小松,號秋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黃樹轂之子,能詩、工書、善畫、精篆刻。與丁敬、蔣仁、奚岡齊名,并稱為“西冷四家”,并有詩集《小蓬萊詩》傳世。此合冊為早年之精品,尚在學諸家筆意階段,如米家山水,金冬的筆墨等名家都可在合冊中找到痕跡,題款字跡亦多樣變化,也在仿名家風格。從各種風格的畫中可知作者在繪畫中的 天賦,能將各色書畫吸收到自己筆下,而且深得其精髓。
501 《嵩洛訪碑圖》
清 黃易 紙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浙江杭州人。他精于篆刻,與丁敬齊名,并稱“丁黃”,為西冷八家之一。黃易是位著名的金石學家,潛心于金石碑版,他曾系統地整理秦漢碑石,并四處尋訪,足跡半天下。《嵩洛訪碑圖》就是黃易用畫筆記錄他搜尋碑刻的場面和所到的地方,畫家以淡墨干筆,寥寥數筆,唯突出碑石直立,三人皆立碑前,指指點點,似在很認真的看著碑文。此圖簡淡融有金石味,具有冷逸之致,蕭寥純樸,疏淡之中又覺古氣盎然。
502 《紫瑯仙館圖》
清 錢杜 紙本設色 縱123厘米 橫27.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錢杜(1764—1844)字叔美,號松壺,浙江杭州人。性閑曠,好游山玩水。山水以元人筆墨運宋人邱壑,畫風深秀清潤。此畫以平遠章法構圖,近景有一老翁正在過橋,有高峻層疊的峰巒,崖壁間飛瀑如練,白云繚繞,嵐光浮動。高處的平臺簡潔,整個畫面給人清麗謹嚴,妍雅生動而富于變化,并用繁簡的對比手法,工謹明麗又帶有冷峭幽秀之致,以虛托實,增加了畫面的靈動,具有比較濃郁的裝飾風韻。
503 《春流出峽圖》
清 張崟 紙本設色 縱145.8厘米 橫64.1厘米
張崟(1761—1892),字寶崖,號夕庵,晚號且翁,丹徒(今江蘇鎮江)人,貢生。善花卉、山水、佛像,尤擅長畫松,世稱“丹徒派”,著有《逃禪閣集》。從題識可知,此圖取唐人詩句入畫。題識云:“春流出峽圖,仿李希古,丁丑冬戊寅春,江南瑞雪普遍,豐年之兆可征,巴蜀之雪可知矣。因擬唐人‘巴國雪消春水來’句,作春流出峽圖。”畫面以俯瞰角度繪巴山蜀水的青綠風景,中間雜生紅、黃等色調的花木,色調比較濃重,襯得山間溪流更加清澈。
504 《京口三山圖》(部分)
清 張崟 紙本設色 縱29.3厘米 橫19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崟有自己獨特面貌,始創京江派,他與同時代的顧鶴慶,世稱顧柳張松之譽。張山水有二類:一種沈郁濃厚,多從北宋大家習之;另一種則幽澹蕭寥,雅韻清絕,近似文徵明。此幅《京口三山圖》,山石有石田之沈郁厚重,而樹木布景房舍則有文徵明的幽淡疏寥。此卷所畫鎮江的北固山、金山、焦山,三山為鎮江之名山。張祜泳金山詩云:“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此圖蒼秀渾噩,清疏之氣兼而有之。
505 《翠巖紅樹圖》
清 董邦達 紙本設色
董邦達(1699—1769),字孚存,號東山,浙江富陽人,官禮部尚書。畫山水、筆墨古拙,神韻悠然,筆鋒謹嚴,但有乏奇趣之缺。其風格在婁東、虔山派之間。所畫屋舍工整嚴謹,筆法有些拘束,少了一些灑脫閑逸之氣,丘壑虛實亦嫌松懈,但其筆墨神逸尚有一些氣韻,迥異于在野文人的清風傲骨,筆法拘束細碎,也乏開闊自由之胸意,給人沉悶拘縮之感,正所謂作畫如同做人,“畫如其人”是極有道理的。
506 《青溪落雁圖》
清 董邦達 紙本設色 沈陽博物館藏
清代的宮廷畫家以摩古為創作原則,彌漫在宮廷的仿古氣息,由于康熙、乾隆等皇帝的倡導,風靡了整個畫壇。官運亨通的董邦達,在這種氛圍下,自然也難逃其桎,然而他善用元人之法,善用枯筆,勾勒皴擦較一般宮廷畫家則多了幾分逸致,《青溪落雁圖》一畫在經營位置和用筆用墨頗有幾分講究,也難得有逸致瀟遠之感。
507 《云嵐煙翠圖》
清 戴熙 紙本墨筆 縱138.5厘米 橫64.5厘米
戴熙(1801-1860),字醇士,號榆庵,又號莼溪,自稱井東居士,謚號文節,杭州人。官至兵部侍郎。作者深得“墨分五色”之神,僅以墨筆勾勒點染,便描繪出一幅青翠曼妙的山水畫,氣勢磅礴。畫面近處是山石、叢林,遠處亦是一片山峰,在遠近之間的空地處有幾所小小房屋,完全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畫上端題“云嵐煙翠。擬大癡蔥郁之象,不以家數求也。伯黍大兄屬,時咸豐五年乙卯清明節醇士戴熙。”
508 《憶松圖》
清 戴熙 紙本墨色 縱37.7厘米 橫123.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憶松圖》是戴熙“師造化”的最好例證。畫家跋云:“地近方山,山有龍池云洞諸勝,多松,漫溪彌谷,曠望無際,常月夜行萬松中,遇要氏兄弟,結苑讀書其下,賦詩贈答,慨然有卜鄰之志。后來京師,每值風和月霽,輒追憶之,囑寫《憶松圖》,落落五年末有以報,丁未早春,僑居都下頗憶故山松徑……”《憶松圖》頗有“北宋”山水的氣勢,在意境上突破了“四王派”末流的蕭淡枯寂,一定程度上表現了雄渾沉厚,山石形態及皴法。
509 《山水圖》
清 戴熙 紙本水墨 縱17.2厘米 橫23.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戴熙雖然也是從王翚一路入手,卻能別出心裁。加上清末考據與金石學的興盛,戴熙也融入了倡導碑學的潮流,在繪畫中吸取了書法篆刻的長處,以金石入畫,形成了一種極其微妙的、富有創造性的繪畫風格。此畫用筆扎實,筆筆有入木三分之感,山嵐河川也由于厚重的墨筆而罩上了老成的色調,形成了畫面空曠的意境。
510 《蓼灘泊舟圖》
清 黃慎 紙本設色 縱203厘米 橫59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黃慎(1687—1762),字恭懋,又字恭壽,號癭瓢子,又號東海布衣等。詩文書畫皆精,尤擅畫神仙佛道和歷史人物。人物造型生動傳神,意態靈妙,用筆潑辣,縱橫馳聘,境相奇幻,是位頗有建樹的畫家。此畫筆觸輕靈,構圖空曠深幽,岸邊柳樹飄逸垂拂,小舟橫停,人物用筆寥寥卻形神具備。意境很是幽雅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