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圖集—古代
吳道子《維摩詰經變圖》
關鍵詞:盛唐 維摩詰經 莫103 東壁;
通用描述:窟門南側以“維摩示疾”為中心,上部畫“借坐燈王”,
前面為天女戲弄舍利佛,下部是王子問疾以及化菩薩獻香飯。
吳道子 維摩詰圖 敦煌壁畫第103窟
吳道子 維摩詰圖 敦煌壁畫第103窟 維摩詰圖 這個故事講的是居士維摩詰與文殊菩薩辯論的故事。維摩詰是位著名的在家菩薩,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萬貫,奴俾成群。他才智超群,深通經典,極有辯才,他享盡人間富貴又善論佛法,深得佛祖尊重。 某日,維摩詰尋思:我若臥病在床,懷有大慈悲心的世尊會不會來關心呢佛祖知道維摩詰的心思,便派文殊菩薩前來探望。
吳道子 維摩詰圖這幅畫面的左邊,就是文殊菩薩和弟子探望維摩詰的場面,文殊下方是帝王前來聽法。而右邊則是維摩詰宣揚大乘教義的場面,維摩詰的下方則是各族王子在聆聽說法的場面。
吳道子 維摩詰經變圖之《寶蓋供養》
關鍵詞:盛唐 維摩詰經.佛國品 莫103 東壁窟門上部;
通用描述:說法圖上部畫一大寶蓋,覆蓋說法圖。
說法圖左下側畫著漢衣冠王子。
說法圖右下側畫維摩詰。
吳道子 維摩詰經變圖 之《問疾》南側
關鍵詞:盛唐 維摩詰經 莫103 東壁窟門南側;
吳道子 維摩詰經變圖 之《維摩詰像》 敦煌壁畫第103窟
敦煌莫高窟壁畫-維摩詰像(103窟-盛唐)
吳道子 維摩詰經變圖 之《維摩詰像》
關鍵詞:盛唐 維摩詰經.方便品 莫103 東壁窟門南側;
通用描述:此圖完全脫離“清羸示病”的形象,變得豐腴勁健。
這是唐代新興的文人士大夫寫照。
吳道子《維摩詰經變圖》維摩方丈內屏風畫
關鍵詞:盛唐 維摩詰經.方便品 莫103 東壁窟門南側;
通用描述:唐人喜歡在屏風上貼書法,詩篇,借以美化居室。
維摩方丈內屏風上所貼的草書就是證明。
吳道子 維摩詰經變圖 之《文殊師利問疾》
維摩詰經變北側 關鍵詞:盛唐 維摩詰經 莫103 東壁窟門南側;
通用描述:維摩詰經變北側
吳道子 維摩詰經變圖 之《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坐在須彌座上,文靜安詳,和顏悅色,右手執如意,左手伸兩指。
吳道子 維摩詰經變圖 之《帝王問疾》
關鍵詞:盛唐 維摩詰經.方便品 莫103 東壁窟門南側;
通用描述:古代畫師主要考一手流暢明快的線描,把一個儀表堂堂的中年華夏帝王,
勾畫的躊躇滿志,栩栩如生。
吳道子 維摩詰經變圖 之《天女戲弄舍利佛》
天女戲弄舍利佛 關鍵詞:盛唐 維摩詰經 莫103 東壁窟門南側;
通用描述:此圖的構圖,內容與26相同,唯人物的服飾用色各異。
此圖用色較淡,人物以線描為主。
吳道子 維摩詰經變圖 之《掌擎大眾》
掌擎大眾 關鍵詞:盛唐 維摩詰經.菩薩行品 莫103 東壁窟門上部南側;
通用描述:畫面為維摩詰左手揮塵尾,右手掌變出一朵祥云,
冉冉而上,云上畫維摩級,文殊及諸圣眾,共計七人。
吳道子 維摩詰經變圖 之《番王問疾與化菩薩獻香飯》
番王問疾與化菩薩獻香飯 關鍵詞:盛唐 維摩詰經.方便品與香積佛品
莫103 東壁窟門南側;
通用描述:與194大同小異,唯敷彩簡淡,著力于線描。
揮筆生動,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民族學史料價值。
吳道子 維摩詰經變圖 敦煌壁畫第103窟 《番王問疾與化菩薩獻香飯》
吳道子 維摩詰圖 敦煌壁畫第103窟
維摩詰圖 這幅畫面的左邊,就是文殊菩薩和弟子探望維摩詰的場面,
文殊下方是帝王前來聽法。而右邊則是維摩詰宣揚大乘教義的場面,
維摩詰的下方則是各族王子在聆聽說法的場面。
吳道子 維摩詰經變圖
吳道子 維摩詰圖
《維摩詰像》是以吳道子繪畫風格描繪維摩詰形象的最生動傳神、最具代表性的杰作。畫中 維摩詰手執麈尾坐于胡床之上,身子前傾,凝神聚眉,思慮深邃,成竹在胸。畫家以流利
剛健的線描一氣呵成,確有“虬須云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之感。(敦煌
壁畫)
敦煌莫高窟中的《維摩詰經變》保存下來的有30多壁,于唐代根據《維摩詰經》而畫。《維摩詰經》大都以《問疾》為表現中心,莫高窟第103窟《維摩詰經變》之《問疾》尤具代表性。壁畫中的維摩詰坐于榻上,身披紫裘,白練裙襦,一膝支起,左手撫膝,右手執麈尾,上身略前傾,蹙眉張口,呈辯說狀。維摩詰執麈尾的手是食指與中指伸開的,他目光深沉,眉頭緊蹙,但給人的感覺卻顯得舒散自如。維摩詰安詳自信,呈現一種侃侃而談、從容不迫的情態,形象表現得相當含蓄,但顯出一種奔放之氣。
這幅《維摩詰經變》基本上以線描為主,局部賦色。就維摩詰的形象來看,似乎只是原來粉本的再現,墨色基本以淡墨、重墨為主,五官中只有眉、目、鼻孔三處用濃墨,雙手局部用重墨在淡墨基礎上略加提醒,給人一種和諧的美感。維摩詰上方的帷幕上有線條勾出的獅子和祥云,上下紅色均已涂滿,唯獨留下了奔馳的獅子沒有賦色,維摩詰所坐的榻幾基本上賦了色,由此可見,這幅壁畫很有可能是一幅沒有完成賦色的作品。但從已完成賦色的部分看,衣折線條已經重新勾過,用色是“平涂”,沒有渲染的因素,其畫法應該是勾線平涂。
《問疾》描繪的是:維摩詰原是一得道菩薩,轉世后到毗邪離城,成為一位頗具神通智慧、非凡辯才的居士。他雖然擁有萬貫資財,但不樂意在家,常出入大街小巷,以種種方便接近群眾宣揚大乘佛學。一天,維摩詰自稱有病,于是,佛派大菩薩文殊師利前往問疾,維摩詰遂與文殊展開辯論。諸菩薩弟子、帝釋、天王及國王大臣等都前來觀看。由于維摩詰能言善辯、聰慧過人,具大神力而折服了文殊師利。這種“問疾”的題材,在魏晉時就成為畫家所描繪的對象,而且是最先中國化了的佛教畫。當時維摩詰其雄辯的才能深受提倡清談的文人推崇,在文人士大夫范圍內,維摩詰是被引為知己的。
所有《維摩詰經變》主要部分都是畫維摩居士憑幾坐在榻上,和前來問候的文殊師利遙遙相對,在他們四周,圍滿了隨文殊而來的菩薩、天王和人世間的國王、大臣等。這個構圖在當時是有粉本的,和“凈土變”的構圖也有粉本一樣,都有一個基本程式。基本程式確定后,各個畫師根據自己的不同水準再進行具體地描繪,在形貌造型及筆法表現、形色處理諸方面都會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即使在同一種題材、基本程式相近的情況下,維摩詰的形象也會有大同小異的變化。
維摩詰居士
維摩詰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維摩詰的故事出自《維摩詰經》。維摩詰,意譯為凈名、無垢,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污的人。
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個富翁,家有妻妾,財富萬貫,奴俾成群。他雖在俗塵,然精通大乘佛教教義,其修為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他曾于過去劫中承事供養無量諸佛,深聞法要,契入不二;他勤于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心,得圣果成就,被稱為菩薩。為了方便攝化眾生,他上自軍政,下至酒肆,廣泛地參預了社會生活。后來他患疾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皆來問疾。
佛陀聞知后,特派文殊菩薩等去探病。佛知道維摩詰菩薩只是詐病,所以派去了被譽為“第一”的文殊菩薩,率僧眾前去慰問。文殊見到維摩詰后,兩位菩薩互斗機鋒,反復論說佛法,義理深奧,妙語連珠,使同去探訪的菩薩、羅漢們都聽呆了。維摩詰現身說法,要問疾者識身虛幻、危脆、垢穢,為苦為惱,眾病所集,不應心為形役,應常樂佛身。佛身是從無量功德生的,是從慈悲喜舍生的,是從四攝六度生的。應以速朽之身,勤修如是勝行,饒益眾生,獲成佛的清凈莊嚴之身。一場論戰后,文殊菩薩對維摩詰倍加推崇,人們對維摩詰居士也更加崇敬了
《維摩詰經》將“煩惱即是菩提”的道理,闡述得淋漓至盡,說明“中道”是對治愛欲煩惱的最佳選擇,“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為不思議解脫的張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