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我一直遵從的原理是 “七分養,三分治,調養為主,治療為輔。”
慢性支氣管炎,中國10大高發疾病中排名第五。
中醫治療,講究辯證,不同時期中醫對它的治療方法及中醫藥物是不一樣的,中醫對它的治療強調慢調理和慢改善。
之前,門診來了個這樣的患者,男,48歲,慢性支氣管炎病史5年,有多年抽煙習慣,平常除過咳痰咳嗽,還會覺得胸悶氣短、心煩乏力,偶爾還有盜汗的情況。
睡覺不能平臥,一般在夜間和清晨咳嗽尤為嚴重,一直不見好轉,經朋友介紹特意來此。
檢查后我發現患者舌紅少苔,脈數稀,由此我判斷患者是痰熱傷肺、脾肺兩虛導致的慢性支氣管炎。
我給患者開了一個方子:魚腥草、薏苡仁、黃岑、貝母、杏仁、桑白皮、茯苓、炒白術、桔梗、炙甘草。
結果,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患者就說他心煩盜汗、胸悶氣短的情況好多了,也不那么的乏力了。
患者前后復診了4 次,每次我都會根據他的癥狀對方子進行調整,三個月后,患者的癥狀基本消失。
再給大家解釋這個方子之前,我先來給大家說說我是如何對患者進行的判斷。
首先,患者說他有咳嗽咳痰,胸悶氣短,盜汗的問題,在中醫里,肺主皮毛,肺氣虛弱則衛外不顧,故易咳嗽胸悶、短氣自汗,需要養肺補氣。
又因,肺脾兩臟同病,肺氣不足兼有脾氣不足。脾主運化,飲食精微之氣上輸于肺以養全身,二者關系至為密切,故往往互相影響,因為養肺亦需養脾。兩者缺一不可。
由此,我便基本確定了我的治療思路。
方子里我先用了魚腥草。治療痰熱蘊肺之癥,魚腥草幾乎是必用的藥。
我們都知道,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肺里的痰熱,有一條根。這條根,就深扎在脾胃。脾虛,運化失常,不斷地有痰濕匯聚生成。同時,脾虛則氣弱,人體的衛氣就不足,就容易外感。
因此,要想徹底的根除患者之癥,必須既健脾又補肺。
健脾在方子里我主要用了薏苡仁、炒白術、茯苓、炙甘草四味藥,它們都有健脾除濕的功效。
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炒白術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消腫、健脾寧心;炙甘草健脾益氣和中。
補肺在方子里我主要用了黃芩、貝母、杏仁、桑白皮、桔梗五味藥。
黃芩苦寒,歸肺經、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貝母歸肺經,具有消腫結郁、理氣止喘化痰的功效;杏仁止咳平喘;桑白皮瀉肺平喘;桔梗宣肺祛痰。五味合一,共補肺氣不足之癥。
行醫多年,對于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我一向都是重在用中藥為患者辯證的調理,從不急于一時,以調養為主,治療為輔,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