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前被PPT搞得焦頭爛額,網上翻閱了很多資料,改稿了N次后,終于領導覺得過關了,今天來回顧和總結下優化類產品的產品規劃的PPT應該怎么寫,當然每個公司/每個產品特性/每個產品經理的習慣都不一樣,僅供參考~
到新公司上班已經2個半月了,我也好久沒有更新過文章了,這段時間我最大的收獲是,第1個月寫了3份產品規劃,第2個月在磕磕碰碰中發了3個產品迭代,先自我激勵一下~~
我的3個產品分別是:
已立項的優化型產品;
未立項的探索型產品;
已明確產品定位和目標用戶的創新型產品;
今天先跟大家分享下我們是怎么寫【已立項的優化型產品的產品規劃PPT】的,注意我是給大家分享怎么寫PPT,怎么寫產品規劃后面再聊~
產品規劃是指產品規劃人員通過調查研究,在了解市場、客戶需求、競爭對手、外在機會與風險以及技術發展態勢的基礎上,根據公司自身的情況和發展方向,制定出可以把握市場機會,滿足客戶需要的產品的遠景目標(Vision)以及實施該遠景目標的戰略、戰術的過程。《來自百度百科》
不但是做產品,生活中的任何事,我們都可以先寫個規劃出來,知道了要做什么,才能在合適的時間安排合適的資源去做合適的事;
寫產品規劃可以讓我們清楚的了解到:
我們要做什么(有哪些需求點);
要達到什么目標(每個需求要解決用戶的哪些問題);
優先級是什么(從用戶角度來評估,哪些需求價值更高);
掌控項目進度(了解當前在哪,還有多長時間完成,接下來要干什么);
方便架構師提前規劃技術架構;
整個團隊都可以直觀的看到團隊目標,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會相對更高,還有完成階段性目標后的喜悅;
what:寫這個規劃的目的和范圍是什么,要達到什么標準,需要什么顆粒度的產出物;
who:給誰看,給誰匯報;
when:什么時候完成;
一定要事先確認,以免做出來的東西偏離方向或領導期望;
1:在第一頁可以寫下PPT的目錄和待決策的問題;
2:產品現狀
產品所處的宏觀市場分析---這個可以通過一些二手的報告或者新聞來獲取;
數據現狀---找開發拉取產品核心指標相關的數據,了解數據現狀;
競品數據比對---根據自己產品的指標數據,試著去找同行競品的相關數據;
這一步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產品沖突點,比如市場空間很廣闊,但我們產品目前數據較差,但同行競品數據很高;為什么?于是就迅速吸引了聽眾的注意力;
3:問題和方案
產品初體驗:先以一個小白用戶的身份來體驗產品,從用戶的視角來發現問題;之前在某廠工作的時候,新員工入職第一周的主要工作就是去試用公司的產品,寫下自己的感受和建議;實踐證明沒有被固有思維限制的新人,更能發現產品體驗方面的缺陷和創新點;
線下調研:多去一線的用戶末端跑跑,才能發現更接地氣的切合用戶需求的需求點;
永遠不要只提問題,不給方案;寫PPT的時候,可以先拋出問題,分析原因,然后對應的寫出推薦的解決方案;
4:問題總結
經過第2步后,我們應該收集了產品的很多問題點,但是如果是匯報性質,可以把問題提煉總結,比如:可用性問題10個,易用性問題5個,功能缺失的2個,更直觀清晰;
5:產品定位和目標用戶(一般是0-1的新產品才需要特別的介紹)
結合自己的市場和用戶調研、數據和競品分析、專家體驗,產出產品定位和用戶群體,用戶可能有很多,但需要識別核心用戶,滿足80%用戶場景;
6:產品邊界和范圍
之前這一塊我是漏掉了的,但是后面發現自己的產品跟外部產品有很多依賴關系,邊界搞不清的話互相之間扯皮現象嚴重;
7:產品規劃(包含待辦需求/規劃時間/目標,這才是重點,前面的都是鋪墊)
該優化的優化,該新增的新增,總之把接下來要做的事都列出來,注意規劃是一個從粗到細的過程,先把大的范圍和目標定下來:比如未來一年,我要做哪些事,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在什么階段完成什么事;
如果是0-1的新產品,可以再往細處展開,列一下MVP版本的詳細功能/工期規劃/短期目標;
8:預估收益
可以是產品上線后創造的實際價值,比如:帶來多少訂單量,多少用戶數,或者給公司省了多少錢;
9:投入成本
完成規劃中的所有需求,要投入哪些資源,包括人力成本/硬件成本/推廣成本/外部服務成本等;
10:風險預估
列舉你能想到的所有風險,比如團隊組建、外部依賴、新技術研究等...;
不要以為只寫一份PPT就可以講給所有人聽,內容就這么多,我們還要針對不同的匯報對象,針對性的梳理新的演講思路;
推薦個小方法,拿一張A4紙,用橫線豎線將紙分隔出不同的小格子,我一般分12格,每個格子代表PPT的1P,簡單寫下每一頁要傳達的內容,這樣看起來更直觀,也便于整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