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就是“羞恥感”,一種不良或糟糕情緒。馬克·土溫說“人類是唯一會臉紅的動物…”,有個別動物也會有羞恥的表情,但作為人類怎能通達動物的心理?以人心推斷動物之心是誤區,這個可以存而不論。
有關羞恥感的資料或文獻很多,這里只能掛一漏萬說幾句。
羞恥感產生與人類之間互動關系。當然,“我”有時獨處時想象自己的一些言行會產生羞恥感,但那也是對以前這種互動情形感到不正確而產生反思后的羞感。
有不少學者認為:羞恥感是人進化過程產生的一種“保護”機制,它有效抑制人們做出錯誤決定,而降低在他人眼中的價值。這是產生羞恥感最重要原因之一。
哲學家李澤厚先生在《已卯五說》一書中的“說巫史傳統”一文中認為:遠古氏族巫術禮儀活動是為了“溝通天人,和合祖先,降福氏族”,其客觀效果是“凝固氏族,保持秩序,鞏固群體,維系生存”…。這些都是事關族群的生死存亡,任何操作中的失誤,不但備受譴責,也可能面臨滅頂之災。那么作為其中成員,如果具備道德…倫理意識,一旦出現違反規矩,首先會傷害人際關系,表面看是自責,實際上是損害了在集體中的被認同的位置而產生出的羞恥感。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生存的嚴酷,選擇合作就非常必要。有限的資源意味著將那些劣質者踢出群體。這就需要他者對“我”的正面評價。對己的任何違規都會自責,自責是羞恥感的前提。
伴隨羞恥感的是自卑感,缺憾感,這也是道德自覺。這些相似的感覺或感知廣泛存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對自己軀體的羞恥感;人際關系中羞恥感。尤以對“性”的羞恥感為甚。性丑聞,公共場合的裸體,性變態…,無一不是對道德…倫理關系規矩的違反,有的違反者會產生“無地自容”的強烈自責。
羞恥感是一種“正能量”,無疑,通過羞恥而矯正,因矯正而融入群體,進而提升生存質量,這是不言而喻的。
這里要提及羞恥感與物質利益的關系。現象學哲學家梅洛·龐蒂描述過生活情域“害羞”現象,他說:極端的主體化和極端客體化都不會產生“羞感”:一個母親赤身裸體搶救失火房間內的孩子不會害羞。但是,當孩子被救出,圍觀人群注視她的身體時,她就害羞起來,因為,當時子女生命價值遠遠高于世俗倫理價值,當這個價值消失后,倫理氛圍使她羞恥;一個女性裸體模特兒供畫家臨摹,她不會感到羞恥。但是,當畫家停下手中畫筆,以色情眼光注視她的身體時,這種極端客體化場景被破壞后,她會感到害羞。只有主客體兩極消失,處在“模弄兩可”之間,才產生羞感…
在利益面前產生羞恥感的程度,是社會進步的晴雨表。吊詭的是–物質利益越豐富,追逐利益的瘋狂越激烈,羞恥感就大幅度下滑…,請問:財富增長與精神文化進步是同步嗎?各位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