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遼寧記憶,了解歷史
隨著智能手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交流溝通更加方便快捷。傳統的通信方式則日益枯竭,郵票失去了基本的郵資功能,絕大部分進入了收藏領域。我喜愛集郵,但對近些年的新郵不感興趣,然而對1997年8月發行的《壽山石雕》郵票小型張,卻略有好感。這并非它的設計如何出眾,也不是它有多么值錢,而在于它的選題內容同我們撫順有著重要的關聯。
這枚編號為1997-13M(T)的小型張,由著名郵票設計家任國恩先生設計,河南省郵票印刷廠膠板印制。其郵票采用了少見的60×60毫米正方形大票幅,面值為800分,主圖是“乾隆鏈章”。就這件壽山田黃石乾隆三鏈印章,是當年在撫順戰犯監獄服刑改造的末代皇帝溥儀,于1950年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的,如今已成為北京故宮的一件鎮館之寶。
那是在1950年7月,從蘇聯引渡回國的溥儀,被關押在撫順高爾山下的戰犯監獄。當時正值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正在接受改造的末代皇帝溥儀,深為社會各界踴躍捐款購買飛機大炮、百姓也都自愿捐糧、捐衣支援前線的熱情所感動。他決定也用實際行動來支援志愿軍入朝作戰,毅然將這件隨身藏匿多年的無價之寶獻給國家。他寫了一封信,連同田黃三鏈印章一起,交給了當時的看守員。但因長時間沒有任何回音,溥儀還以為被他們給貪污了。但時過不久,看守所的王所長來看望溥儀,并告知他寶物已經上交國家。溥儀這才放心。
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孫、載灃長子。1906年出生,三歲繼位稱宣統帝,辛亥革命后退位。“九一八”事變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8月17日,準備逃亡的遜帝溥儀在沈陽被蘇聯紅軍俘虜帶到蘇聯。1950年夏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監獄接受改造。1959年12月4日,新中國毛澤東主席簽署特赦令,溥儀被釋放并成為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
田黃為壽山石的一種,乃印章石料中的極品,是我國特有的“軟寶石”。全世界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一塊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稻田底下出產,因色相泛黃故得名“田黃石”。其材質溫潤凝膩,在軟質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兩朝時常作為貢品入宮,多被雕刻成璽印和藝術擺件,被譽為“石中之王”“石中之帝”。因其資源稀少身價極高,古有“一兩田黃十兩金”之說,而在資源頻臨枯竭的今天,“一兩田黃萬兩金”也不足為過。
歷代帝王都喜歡收藏文玩翰墨。在清朝國力鼎盛時期,乾隆皇帝就收藏了無數的古玩珍寶,并親自參與藝術創作,有不少嵌印書畫傳世。這件田黃三鏈印章乃是乾隆作太上皇時的佳作。一塊極其罕見的田黃石料,使他極盡奢華地下旨,從內務府調集能工巧匠,采取鏤空技法經十幾道工序,精雕細刻出的這件鏈環相扣、完整合一的得意私章。這也是他一生中擁有數千枚印章中名氣最大的一件。
三章璽面左陽文“乾隆宸翰”、右陰文“惟精惟一”,中間為橢圓形螭紋裝飾的陽文“樂天”二字。左右對稱均為正方形,顯得飽滿勻稱、和諧美觀。印文均出自儒家經典,“惟精惟一”出自《尚書·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即危則難安,微則難明,故戒以精一,信執其中。表明時刻提醒自己,居安思危,順應天命的治國理念。“樂天”取自《周易·系辭》:“樂天知命,故不憂。”意為遵守宇宙法則、合乎自然,知道生命的真諦與價值。而“乾隆宸翰”就是乾隆皇帝翰墨之意。再用鏈子將三個印章連成一個整體,則表達了三者缺一不可之寓意。
據說乾隆帝對此田黃三鏈印章甚是喜愛,睡覺的時候都要放在枕頭旁。后朝的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當然還有著名的慈禧太后,都對該田黃三鏈印章十分珍重,代代精心傳藏。
再看看這件田黃三鏈印章的雕琢技藝。這三枚精美的印章出自一塊田黃石料,原料型樣不得而知。成品后章柄上的鏈環,環環相扣,將三枚印章連接成不可分開的整體,渾然天成,絲毫看不出雕琢、粘補的痕跡。這也是該件作品的獨到之處,因為田黃石質地柔軟,加工時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破,前功盡棄。在田黃石料如此稀缺珍貴的情況下,盛世匠人能巧奪天工,將傳統中華文化中的書法、篆刻和雕鏤工藝融為一體,雕成如此獨具匠心、又玲瓏剔透的一件“惟精惟一”的空前藝術珍品,其高超的技藝真是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還回到前文話題。隨著滿清王朝的落幕,清王朝近300年的積累已拱手他人。從1912年-1949年,皇宮里遺失的大小文物數不勝數,無數珍寶星散各地。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軍隊趕出了紫禁城。在離開京城之前,能帶走的東西并不多,經溥儀之手送出去的珍寶也不在少數。而這件絕世珍品,卻被心急火燎的溥儀細心地縫進了棉衣之中“夾帶”出逃,從此呵護備至。
他先暫居醇王府,后躲進了日本駐北京公使館;1925年又被日本特務安排在天津住了七年。后來這個鏈章又隨著溥儀遷往長春;再后來溥儀被蘇聯紅軍俘虜,這個鏈章又隨主人流落異邦。幸運的是它逃過了一回回的搜檢,一直伴隨著曾坐擁天下的末代皇帝,顛沛流離了26年之久,最后同它的主人一起回到撫順成為階下囚。
也許有人會問,亡國之君溥儀為何從偌大的“家業”中,只選擇了該田黃三鏈印章?幾十年的顛沛流離里,他從天津到東北,從東北又到蘇聯,曾把諸多珍寶文物賄賂給了日本人和蘇聯人,但卻始終沒有把這件田黃三鏈印章展示給別人,而在他的懷中躲過了一次次的劫難。別的珍寶都能丟、都可送人,唯獨它不可以呢?
田黃三鏈印章之所以一直被溥儀奉為絕世珍寶,不僅在于它本身是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且小巧玲瓏,便于攜帶。更主要的它是滿清王朝由盛而衰的見證。與其它文物不同,它刻印著大清前朝曾經的鼎盛輝煌,也見證了滿清后朝由盛轉衰、最終崩塌的興衰榮辱。還寄托著溥儀對先祖的思念情結,以及對封建帝王權力的一種眷戀;同時似乎亦隱含著溥儀希望復興大清王朝的遠大志向。因此無論處境如何艱難險峻,溥儀始終將其貼身攜帶,精心保護,最終才得以保存下來。
不過還好,溥儀盡管對田黃石三鏈印章愛不釋手,可他面對現實,最后終于明白了:自己的大清王朝都滅亡了,還要這寶物有何用?深思熟慮之下,終于做出了這個決定——將它獻給國家。所以后世才能見到這件稀世珍寶的尊容。中國人民郵政在1997年香港回歸不久,專門將三鏈章納入方寸,以發行特種郵票小型張的形式,來宣傳它“國寶中的國寶”的殊尊地位。
2013年,中央電視臺還以《鎮館之寶——田黃三連印章》為題,專門介紹了該鏈章的傳奇故事,震撼了無數觀眾。如今,人們除了能從郵票上欣賞鏈章的形象外,還可以來到首都北京,透過故宮博物院明亮的櫥窗,零距離地觀賞這件稀世國寶,點贊它巧奪天工的雕琢工藝,感受它200多年的身歷滄桑。
圖文來源: 來源:撫順七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