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臨床兩者每多并見,區分甚難。況自汗并非全是氣虛,盜汗亦非純屬陰虛。《經》云:“陽加于陰,謂之汗。”如何理解,大有學問。小兒盜汗乃寐則衛陽乘虛而入,血氣無以固表,故腠理開而汗出;醒則陽氣復舊于表,其汗乃止。這是汗證的機理,正如:吳鞠通云:“以陽氣為運用,以陰津為材料。”汗發于陰而出于陽,其根本在于陰中之營氣,而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故汗證之因,總由陰陽偏勝所致。醫者乃是補偏救弊的。科普一下:按照現代醫學從人體的生理、病理來看,每個人的汗腺管大約有300~500萬條,位于皮膚真皮層,導管將分泌物引向皮膚表層,以腋窩、足底、手掌、額前等部位尤為豐富,由交感神經(也就是自主神經)控制,并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自主調節。所以植物神經負責控制正常的心搏動、腸蠕動、排汗、唾液等不受意識支配的功能。 多汗是排汗系統的故障。中西醫的認識甚為合拍。在此基礎上,筆者對小兒汗證的治療,除了依“我治汗證”的分型論治外,根據小兒的生理特點,多從氣陰虧虛和脾虛食滯等型加以論治,往往能收到滿意效果。王*思 女 4歲 家住本市先鋒鄉 2015年10月6日
其母代訴:患兒體質較差,系早產兒,夜寐不安、睡后汗出溱溱,伴納差,手心熱,大便偏干,小便黃,口渴,經常易感冒、低熱,經多方醫治少效,他人介紹,轉投于余。查體型消瘦、毛發枯萎無華,五心灼熱,脈細數、舌質淡紅、花剝苔
治宜益氣健脾、滋陰止汗
方用:九味湯加減(黃芪8克、五味子1克、白芍6克、雙葉6克、花粉6克、棗皮6克、寸冬6克、玄參6克、烏梅4克、雞內金6克、炙甘草4克、姜棗各6克 *5劑)2015年10月12日
代訴:服藥后癥狀減輕,納食漸增,睡眠轉佳,二便正常。
查五心灼熱漸退,舌、苔漸平,精神轉佳。
遵效不更方,上藥酌癥增減。續進5劑。
囑:注意飲食清淡,杜絕生冷寒食、飲料,加強鍛煉。追訪體健如常人。筆者用九味湯加減治療小兒汗證已數十年,也是在臨床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的,至今已為我治此證的枕中方,不是秘密。但體會深刻,蓋出汗的機理不僅是“陽加于陰”,也不限為陽虛自汗、陰虛盜汗,治小兒汗證更要熟諳小兒的生理病理。蓋小兒為純陽之體、稚陰稚陽之軀,這出汗純系生理現象,可超越了生理界限,乃成了病理狀態。如不當出汗時出汗,甚至大汗不止,乃病理也。醫者的作用是出汗時讓其不出汗,不出汗時使其汗出,這種補偏救弊的事,唯有醫者,特別是中醫。即“陰陽平衡”,體現得最為完美。所以《經》云:“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而這“平”就是平衡陰陽,所以一個較好的中醫師,必須抓住這一總的核心,執一以御萬,綱舉而目張,迎合各種病證。九味湯正是一張表里兼治、調和陰陽之平方,功能使陽生陰長,則汗自止、疾自祛。方中:雙葉,性平、寒、微苦且質輕清,疏散表邪;花粉,清熱生津潤燥;玄麥,疏降陰火、益胃生津;歸芍相伍,補血斂陰潤燥;五味烏梅,酸收斂汗;甘草,甘緩和中,且又化陰。根據臨床辯證,酌加黃芪益氣,內金消食,姜棗調和營衛。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止汗之功,從而達到郁熱除、津液充、表已固、腠理實。符合安外攘內之舉。此方解秘,仁者可放心使用。久服亦無不良反應,不但適用于兒童,大人、久病、重病患者,只要符合病證亦有良效。
楊*澤 男 2+歲 家住本市地調院 2014年5月20日代訴:患兒納差,口中間有酸腐,大便不調,完谷不化,汗出明顯,夜寐欠安。查精神欠佳,神差,腹大且軟,指紋沉滯兼淡白,體表偏濕溫。方用:保和丸加減(焦三仙6克、茯苓6克、陳皮5克、連召5克、萊菔子5克、霜桑葉5克、雞內金5克、皆治6克、炙甘草4克、姜棗各4克 *4劑)囑:每劑煎2次合約200ml,分4-5次服,遠離寒濕、飲食清淡、控制生冷、零食。
服完上方,代訴癥狀減輕,腹稍軟,便趨正常,口中穢氣已除,汗收。指紋青沉滯,舌苔轉薄。 上方加減續進3劑。
囑:嚴格飲食清淡,杜絕零食,切勿食滯。
須知 “夫萬病橫生,年命橫夭,多由飲食之患。”
筆者曾撰文,小兒之病,多在二太。實踐中確系如此,根據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不是太陰肺之恙,就是太陰脾之疾。蓋因小孩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且無情志致病,最易食滯傷脾,影響運化。一旦食滯中焦,濁熱內生,可逼蒸營陰而汗出。而食滯又進一步滯礙運化,影響氣機。此類患兒多易罹患汗證。治宜消食健脾,運化止汗。方中:焦三仙乃神曲、山楂、麥芽三味,微炒。三合為仙,可消化多種飲食積滯。食積于中,多由暴飲暴食,恣肆酒肉油膩,而易傷食于中者,借山楂酸甘微溫,以消肉食油膩之積;神曲甘辛而溫,以消食和胃,化肉食陳腐之積;麥芽消食健脾行氣;萊菔子辛甘下氣,長于消食,寬敞胸膈,消除脹滿。食積中焦,生濕生痰,佐半夏辛溫,燥濕祛痰,下氣散節;陳皮辛苦溫,燥濕化痰,理氣和中;茯苓淡滲甘平,健脾和中。食積停滯故腹大有穢氣,郁而化熱,借連召苦寒芳香,散結清熱;雙葉微苦寒輕清,疏表制辛;皆治(雞屎藤也)化濁理腸消積;內金化食消谷;姜棗和營衛;甘草緩中健脾,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消食和胃健脾助運斂汗之功。故能療效彰顯。本方亦是筆者常用之方,幾乎每天都得用上數例。孫真人曾云:“夫萬病橫生,年命橫夭,多由飲食之患。”小兒之病無外乎外感邪氣,內傷食積,掌握這二途,可統治。有人活用保和丸打天下,造福一域黎民。保和丸加減治食滯汗證,可以得心應手,特別是筆者擅加皆治一味,加泄腸中濁氣,使積滯之郁熱除而腸中清達收止汗之功,可謂用活了這方藥。 信不信,你試試!
學習要鉆得進去,要采得百花成蜜;又要出得來,不死于書本,不死在古人句下;要在實踐中驗證提高,始終在悟字上下功夫。
編輯|Zixi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