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們說了中藥在治病的特性藥物為什么能治愈疾病、恢復健康呢?其中的四氣五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歸屬和升浮降沉。
藥物的臟腑經絡歸屬
“歸”,是歸屬、專任的意思,“經”,就是指人體的經絡和它所屬的臟腑。
歸經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部位的病變起著特殊的治療作用。藥物歸經特性的發現,主要依據兩個方面。
一是根據藥物自身形、色、氣味、稟賦。
比如磁石,重鎮入肝經;桑葉、菊花,輕浮入肺經;麝香芳香開竅入心經;佩蘭芳香醒脾入脾經等。
二是臨床實踐的總結。
比如黃芩主清上焦,黃連主清中焦,黃柏主清下焦等,這些歸經方法和臟腑辨證歸經方法密切相關。
依據歸經選用中藥
掌握歸經理論,有助于區別功效相似的中藥。比方說同樣是利尿藥,麻黃可宣肺利尿,黃芪可健脾利尿,附子可溫陽利尿,豬苓可通利膀胱之水濕。
最有意思的是,根據臟腑經絡的相關學說,可以注意到臟腑病變的相互影,從而響恰當地選擇中藥。比如肺病久咳,痰濕比較嚴重,肺病就會影響到脾,肺脾兩虛,這個時候治療要肺脾兼顧,選擇黨參、白術、茯苓、陳皮這樣既入肺經又入脾經的藥物來治療,補脾益肺,培土生金。所以不能看到肺病,就只拘泥于見肺治肺。
中藥治病的趨勢——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藥物對人體作用的不同趨向性,升就是上升提舉,趨向于上;降就是下達降逆,趨向于下;浮,即向外發散,趨向于外;沉,即向內收斂,趨向于內。
疾病的趨勢
人體的疾病也可表現為向上、向下、向外、向內的趨勢,比如嘔逆、喘息為向上;崩漏、脫肛、胃下垂為向下;自汗、盜汗為向外;表證未解而入里為向內。在疾病的位置上有上下表里,如在上的目赤腫痛;在下的腹水、尿閉;在表的外感表證;在里的里實便秘等。
如果不注意中藥的升浮、沉降的特性,治療上焦病,選擇質地重墜的沉降藥;治療下焦病,卻去選擇質地輕揚的升浮藥。這就好比想在水面游泳時,偏要在你身上綁上一塊大石頭,而你想潛到水底時,偏要給你套上救生圈。所以,在使用中藥時千萬不能忽視升降沉浮的性能。
藥物的升降浮沉與藥物本身的質地有關。一般來說,質地輕盈的花、葉、皮、枝大多升浮;質地較重的種子、根、礦物、貝殼大多沉降。但是也要根據臨床實踐來辨證選用。
“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蒼耳獨升。”意思是旋覆花雖然是花,但是功能降氣消痰、止嘔止噫,藥性沉降而不是升浮。蒼耳子雖然是種子,但是能通竅發汗,散風除濕,藥性升浮而不是沉降。還有一些藥物有雙重特性,比如川芎既可上行頭目,又能下行血海;白花蛇可以內走臟腑,也可外徹皮膚等。
藥物的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還與炮制有關。
一般來說,酒制升提,姜制則散,醋制收斂,鹽制下行。比如大黃,是根莖類藥,性沉降,泄熱通便,峻下熱結,但是經過酒制之后,便可以清上焦火熱,來治療頭面部的目赤腫痛了。杜仲、益智仁、補骨脂等藥用鹽水炒過,藥性就能沉降到下焦,從而更好地發揮補腎溫陽的作用。
升降浮沉還與配伍有關。比如升麻是升浮藥,但是當它與當歸、肉蓯蓉等咸溫潤下藥配伍,雖然有升浮之力,但還是被這兩味藥帶成沉降藥。
又比如牛膝,是引血下行的沉降藥,如果和大量的桃仁、紅花、桔梗、柴胡等升達清陽、開胸行氣的升浮藥配伍,則也會隨之上升,主治胸中瘀血證。也就是說,少量的升浮藥配伍大量的沉降藥,作用部位也隨之沉降;少量的沉降藥配伍大量的升浮藥,作用部位也隨之升浮。
由此可見,藥物的升降浮沉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它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正如李時珍所說“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升降浮沉與配伍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