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就敢進行息肉摘除,氣管縫合
這類外科手術的御醫陳實功,
少年師從著名文學家、醫學家李淪溟,
其“內之癥或不及外,外之癥則必根于其內”思想,
他它影響頗深。
不僅是發展外科醫學的重要人物,
更強調外部手術與內服相結合,
創制了保護脾胃的御用糕點八珍糕,
并對內科諸癥如腸癰,甚至癌腫,認識頗深。
為了讓更多的行醫者掌握方法技巧,陳實功不顧晚年身體虛弱,根據自己多年行醫的豐富經驗和明朝以前外科醫學方面的部分成就,于明萬歷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撰寫了一部重要的外科醫學著作《外科正宗》,以“列癥最詳,論治最精”著稱,反應了明朝以前我國外科學的重要成就。
經典方劑:消風散
疏風除濕,清熱養血
主治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疹出色紅,或遍身云片斑點,抓破后滲出津水,苔白或黃,脈浮數。
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性蕁麻疹、濕疹、過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屬于風熱或風濕所致者。
用法用量:
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術、牛蒡子、石膏各6g,甘草、木通各3g。水煎服。
本方所治之風疹、濕疹,是由風濕或風熱之邪侵襲人體,浸淫血脈,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膚腠理之間所致,故見皮膚瘙癢不絕、疹出色紅、或抓破后津水流溢等。
治宜疏風為主,以清熱除濕為輔。這是由于癢自風而來,止癢必先疏風,故以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之辛散透達,疏風散邪,使風去則癢止。
蒼術祛風燥濕,苦參清熱燥濕,木通滲利濕熱,是為濕邪而設。
石膏、知母清熱瀉火,以抗熱邪。
由于風熱郁于體內,易耗傷陰血。濕熱浸淫,又易瘀阻血脈,故“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以當歸、生地、胡麻仁(芝麻仁)養血涼血活血。
最后一味甘草,清熱解毒,調和眾藥。
通觀全方,以祛風為主,配伍祛濕、清熱、養血之品,祛邪之中,兼顧扶正,使風邪得散、濕熱得清、血脈調和,則癢止疹消,為治療風疹、濕疹之良方。
《外科正宗》評價:“治風濕浸淫血脈,致生疥瘡,瘙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遍身云片斑點,乍有乍無并效。”
由于病癥的復雜性,此癥如遇以下問題,可隨癥加減。
若風熱偏盛而見身熱、口渴者,宜重用石膏,加銀花、連翹以疏風清熱解毒。
濕熱偏盛而兼胸脘痞滿,舌苔黃膩者,加地膚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濕。
血分熱重,皮疹紅赤,煩熱,舌紅或絳者,宜重用生地,或加赤芍、紫草以清熱涼血。
最后,方子雖好,也有禁忌之癥哦!
若風疹屬虛寒者,則不宜用。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魚腥、煙酒、濃茶等,以免影響療效。
一個提醒:本文意在分享,醫家講究辨證施治,用藥請咨詢醫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