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構成。關節面是兩個以上相鄰骨的接觸面,一個略凸,叫關節頭,另一個略凹,叫關節窩。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光滑的軟骨,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軟骨有彈性,還能減緩運動時的震動和沖擊。關節囊是很堅韌的一種結締組織,把相鄰兩骨牢固地聯系起來。關節囊外層為纖維層,內層為滑膜層,滑膜層可分泌滑液,減少運動時的摩擦。關節腔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圍成的狹窄間隙,正常時只含有少許滑液。
有些關節還有一些輔助結構:如韌帶是連結骨與骨之間的結締組織束,成為關節囊的增厚部分,可加強骨連結的穩固性;關節盤或關節半月板是位于兩關節面之間的纖維軟骨,能使兩骨關節面的形狀相互適應,減少運動時的沖擊,有利于關節的活動。關節在肌肉的牽引下,可作各種運動。運動形式有:屈是相連兩骨之間的角度減小,伸是角度增大;內收是肢體向正中矢狀面靠攏,外展是離開正中矢狀面;旋轉是骨繞本身的縱軸(垂直軸)轉動,如肢體的前面轉向內側是旋內,肢體的前面轉向外側是旋外;屈、伸、內收、外展的復合運動即是環轉,這時骨近端在原位轉動,遠端作圓周運動,全骨運動面呈圓錐形。
我們用到只用一味中藥“白芷”250克,打成粉備用或者直接買白芷粉,白芷有很好的驅寒除濕、活血通絡止痛的效果。
打成粉之后用倒進小鍋內,加適量的白酒(52°白酒約150毫升)熬成糊,白酒不要加特別多只要不粘鍋,熬15分鐘左右呈糊狀之后關掉火冷卻。冷卻到一個適合溫度(約65°)攤到膝關節周圍,尤其是膝蓋前方的膝眼穴、血海穴這些地方攤個硬幣厚用保鮮膜纏起來,包個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之內。
每天可以在午休或者是晚上睡覺時候敷一敷,每天一次,堅持著先用一個星期,如果一個星期感覺有效了再堅持幾天。如果一周感覺效果還不是很明顯,看下白酒用65度以上的,效果應該就會出來的,這也是一個經驗的小方子。
1、老人應該知道自己關節的靈活性、韌性都不如年輕人,運動或做家務時,一定不要勉為其難,如不搬運過于沉重的物品,不爬高去取高處的東西。盡量減少彎腰、爬高、下蹲等動作,將容易造成關節損壞的風險降到最低。
2、避免某一關節長時間只做一個動作,如長時間站立、曲膝與坐在電視、電腦前,這樣會造成膝關節、頸椎關節、腰椎關節周圍肌肉的血循環不良,久而久之,就會發生關節的損壞。應經常變換坐姿和雙腳位置,舒展下肢的筋骨,或起來活動一下。應避免手指長時間做屈曲動作,如寫字、編織、打字、修理等,這樣可以保護手指關節。
3、無論睡眠、走路或坐下,都要保持正確姿勢,絕不勉強做超過關節所能承受的事情,比如破核桃殼時,不要用牙咬或手捏,以免損害牙或手指關節。
4、如果關節出現疼痛,就不要勉強外出活動,還應檢查近期的活動方法、時間或量是否不當。
5、運動或搬運重物時,應盡量利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如手提重物時,盡量不用手指,而用手臂和肘關節。需要做支撐動作時,不要單用手指,而要以手掌來支撐。肢體的小關節,如手指關節一般比較脆弱,韌帶的力量較弱,使用不當,容易受損傷與變形。
6、李康華教授指出,在今后的骨關節炎治療過程中,首先應改變病人及醫生的觀念,即骨關節炎的首選治療方法不是藥物,而是正確的生活保健方式。非藥物治療是骨關節炎的最基本的治療方法,如果人們重視相關的健康教育,它對于減輕疼痛、減少看病次數、提高生活質量、維持關節功能有著較好的效果,藥物并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通過患者改變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物理治療、減輕體重,增強肌肉力量,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癥狀、延緩關節的退變,而在休息或日常活動時出現疼痛時使用消炎鎮痛藥有助于減輕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